APP下载

浅析技术、人与传播的关系

2021-09-10屈青青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4期
关键词:彼得斯传播媒介乡土

屈青青

【摘要】传播是一项古老的实践,技术的发展促使传播的形态不断变更,人和人之间交流方式产生了变化。本文采用学术著作文本细读的方式,结合具体的文本语境进行个案深描,对以下文献进行梳理,从技术、传播与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来进行分析,探析它们之间如何相互影响,旨在通过对关键词的梳理,将以下文献串联起来。

【关键词】技术;传播;人;关系

从文字的出现与普及,各种信息得以跨越时空距离进行保存和传播,到电子媒介的兴盛使得声音、图像和书写相分离的大众传播时代,然后是信息时代到最后一切都只是数字的数字时代。在传播媒介史中,技术、传播和人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呢?笔者将主要从这三者的关系来梳理文献导读课中所读过的所有文献,以此使自己能对这些文献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掌握。

一、传播的概念梳理

在《对空言说》、《传播学批判研究》、《乡土中国》三本书中,从不同的方面梳理彼得斯、哈特和费孝通先生所认为的“传播”的概念。彼得斯的研究主要是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出发来研究传播,去研究传播是什么。彼得斯所认为的交流是一种开放式的撒播,应该是面对面的,尊重他者的特性,同时达到构建世界的美好目的。哈特所研究的是人与制度的传播,哈特认为传播是跨学科、多学科的研究,离不开具体的历史环境。在本书中作者以一种历史的视角对传播思想史进行研究,侧重于美国的评判传统和欧洲的批判理论和文化理论,打开了传播的概念和外延。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所讲的传播是在稳定的社会结构即差序格局之中的传播,研究的是中国乡土社会的交流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

二、传播与技术的相互嵌入

传播和技术有着紧密的联系,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传播媒介的更新与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随着技术不断升级和发展,传播手段日益复杂多样,那传播和技术到底存在着什么关系呢?接下来分析彼得斯、梅罗维茨以及切特罗姆在其著作中观点的思考。

彼得斯在《对空言说》中描述了二战以后的第二次论战后出现的信息论和治疗性话语,这两种话语都宣称人类交流的不完美性可以借助技术得到改善。彼得斯认为,手段的扩展不意味着思想的拓宽,传播技术的发展更加凸显了交流的困难,人与人的交流更难达到期待的程度。梅罗维茨在《消失的地域》采用了“场景”方法来研究大众媒介介入后,面对面的交往如何走向了大众传播,新的媒介产生了新环境,也导致新行为的产生。作者以新媒介介入导致人们行为的变化为切入点,将原本的局限于面对面的交流下的场景延伸至整个信息系统的环境之中。切特罗姆在《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认为对传播学应该勾连起媒介与社会变化的关系,在对每一种传播媒介进行考察时,也应该考虑其传播媒介历史的全部内容,包括公众的反应媒介。所以说“美国人的思想”既指学者是思想,也指公众对传播媒介的反应。

三、技术与人的相互塑造

大众传播兴起后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改变了人们对社会关系的认识。社会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其自身独特的变化、发展规律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和塑造着人,对人们的沟通交流方式、工作生活方式以及对社会的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梅罗维茨在《消失的地域》描述了当电子媒介进入到场景中,就打破了原来有形的实体的物理空间,形成了新的场景,场景不断变化使人的社会位置和对地方的感觉不断变化。新媒介的出现,出现了新场景,导致了人的新行为。在《传播媒介史绪论》中,基特勒认为从口语到文字的历史性变迁,实际上是人际互动与传播、人与信息相分离的过程。这不仅仅是媒介技术对于人感知方式的分离,同时也是媒介编码方式、思维方式、创造文化的变化。媒介本身成了人感知世界的社会尺度。在《留声机 电影 打字机》中,基特勒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探讨人与技术的关系以及数字媒介下如何建构人的主体性,为看待传播技术史和媒介史提供了一个人文及哲学的视角。对于技术的无孔不入,我们不能被技术裹挟而去,而应关照人文主义和哲学层面,在现实处找寻人的主体性。

四、传播与人的相互建构

传播极大地构成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我们需要思考传播的潜力及其对人所产生的影响。现代传播手段已经极大地改变了使得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的联结方式发生了变化,改变了通常人们对所处世界、时空、位置的感知,给人类思想、社会组织和经济文化带来重大变革。

库蕾所认为的交流是城邦出现后才是真正的交流,城邦是交流的主体。交流与城邦是互构的关系,因为有了交流才有了城邦和民主政治。《鄉土中国》这本书基于乡土特色的狭小空间来探讨社会结构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以群己关系、差序格局来描述中国的乡土社会。《花篮瑶社会组织》这本书从血缘、地域关系展开的,为我们整体展现了花蓝瑶人的生活、习俗、社会交往。在《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这本书中,戈夫曼研究的是人与人面对面的传播,特定的空间和情境也正是在人与人的互动中形成的,由“表演”呈现的。麦奎尔把大众传播放在社会、人与人、人与社会现实、社会经验之间的中介关系上去解读,通过这个视角去关联个人和社会经验。林文刚教授的《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让我们更好地去了解媒介环境学派,媒介环境学把环境当媒介,去考察人、社会与传播媒介的互动共生关系。

结语

技术对传播以及人所产生的影响,是无法割裂开来的,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我们越来越依靠技术为中介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传播,那么我们该如何重新看待传播、技术、人的关系呢? 现代社会如何交流,人和人如何实现更好的交流?人类应向何处去,怎样才能达成有意义的“传播”?

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物质存在,无论是传播还是技术,最后如何发展,去向何处,最后的着眼点、落脚点都应该放在人的身上,去探究人何以为人,怎样去成为更好的人,这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彼得斯.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M].何道宽,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2]哈特.传播学批判研究[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库蕾.古希腊的交流[M].邓丽丹,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费孝通.乡土中国[M].人民出版社,2008.

[5]费孝通、王同惠.花篮瑶社会组织[M].江苏省人民出版社,1988.

[6]欧文·戈夫曼(美).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冯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彼得斯传播媒介乡土
山歌的“再媒介化”:布依山歌传播的媒介形态嬗变研究
善用乡土历史资源 提高史料实证素养
德米·莉内尔·彼得斯
首位裸体“邦女郎”去世
虚拟现实技术下的科普变革
乡土分外妖娆
数字化时代的新媒体传播对大众阅读心理与阅读方式的影响
传播媒介对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弊端
最后的炊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