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中共的“北伐”历史与抗战动员研究

2021-09-10吴柯晔

文学天地 2021年4期

吴柯晔

摘要: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当中,抗战时期是最不能磨灭的记忆,在抗战时期当中呈现出了多种多样的历史资源,为抗战动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国共合作的“北伐”作为两党重大的历史事件,成为了抗战中重要的历史记忆,也同样塑造出了中国共产党坚决维护国家与民族利益的形象,奠定了国共合作的二次基础,也维护了抗日战争的统一战线。本文基于提高我们学生的历史成绩为目的,对抗战时期中共的“北伐”历史与抗战动员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北伐战争;抗战动员;中共

引言:在抗战时期当中,中国共产党首次促成了国共合作,形成“北伐”战争的良好局面,不仅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帮助孙中山改组了国民党,同样也留下了历史的教训,而中国共产党正式在这种历史经验教训当中深刻的总结发展,在“北伐”的经历当中重整对于国民党的观念,警醒中共党员对国民党始终处于斗争合作的方式,从而借助北伐的历史对抗战进行有效的动员。我们学生在学习时,需要对上述历史加以重视。

一、“合作”历史与抗战动员

(一)“国共合作”联合抗战动员

在民族面临存亡危机的重要关头,中共对于国民党的态度一改往常,不再坚持“反蒋”,而是在契机当中寻求合作,促使国共两党能够在合作中抵御外敌,携手共进,面对共同的敌人唤起共同的记忆,将民族大义放在利益首位,从而实现民族解放的目标,建立起统一的抗日民族战线,从而能够借助北伐历史推动民族抗战动员的开展。中共抗战坚持着民族团结、共御外敌的基本方针,将“北伐战争”作为国共合作的经验,为二次合作奠定基础,毛泽东在1936年的《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中将“抗日反蒋”战略发展为“联合抗日”,在全面爆发抗战后两党结成了统一战线,而中共坚持的“团结协作”方针以更加团结的立场鲜明的向人民群众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抗日的决心与毅力,掌握了全民族抗战的话语权,进而为全面抗战奠定了舆论基础。

(二)“军民协作”民主抗战动员

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敌后根据地中,中共积极组织了人民群众团结一心,共同抗战,倡导国民政府能够在“民主抗战”的方针战略之下鼓舞动员人民集体共同抗战,从而促使人民群众在北伐战争时期能够箪食浆壶为前线的抗战工作作出贡献,而这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民主抗战”的历史记忆[1]。在1938年的《新华日报》当中对北伐战争的十二周年纪念文章当中高度赞赏了人民大众对于北伐战争的贡献,其中对北伐战争的胜利的认定是基于良好的民众基础所产生的,在全面借助人民大众的力量支援之下才促进战争的胜利,由此看来,人民群众是抗战时期的主要建设动力之一,这也成为了北伐历史中告诫国民政府积极实行民主抗战的有力依据。

二、“分裂”历史与抗战动员

(一)“国难方殷”,抵制分裂

在抗日战争逐渐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时,国民党不断对共产党施行反共策略,而中国共产党方面为了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持续运行,不断将“北伐”战争中两党分裂的失败记忆向国民党展示,以此来促使国民党能够清晰的认知到“团结共存,合作则胜”的政治主张,不断强化北伐战争中的分裂历史,从而能够及时警醒国民党的“反共派”,从而为抗日动员提供强大助力。面对国民党执迷不悟反共行径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行为,中国共产党和极力视图唤醒国民党与人民群众对于北伐历史的记忆,从而能够在民族存亡的危机关头进一步以史为鉴,一致对外,团结协作。在抗日战争的后期,国民党分裂的行径引发了中国共产党的严厉正视,中共针对于分裂割据产生的严重后果进行了反复的强调,其中指出,在民族斗争环境当中不能团结一致,分裂割据只会促使功败垂成,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威逼之下,九一八的局面将会再现,国境艰难,民生凋敝。重提了破坏战线所导致的民族危机,从而震慑了国民党的顽固派,充分的展现了中共坚持维护统一战线,抵制分裂割据的立场与决心。

(二)“血的教训”,“斗争求和”

在北伐的历史教训当中中共及时总结了后期我党一味退缩妥协的历史记忆,吸取了这一失败的教训,从而能够对新的合作方式进行全面的分析优化,提出了以斗争为基础的合作方式,将会对国民党反共的分裂行径加以军事立场上的反击,而北伐战争中的历史教训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面对国民党分裂割据的形式之下,中共必须提出在斗争中求合作的方式,以军事斗争维护统一战线,合作是必然结果,斗争是有效手段,二者不可偏废,在这样的局面下才能够有效抑制国民党顽固派的分裂行为。而另一方面,必须能够对国民党的分裂行径采取一定的灵活策略,既要对精神上存在一定的准备,对反分裂活动进行宣传,从而能够提振全国人民的抗战士气,也要充分建设武装力量,为国人展示中共抗战中的必胜决心与坚定信念。

三、“三大政策”历史与抗战动员

(一)“兩种主义”的思想信念动员

孙中山所倡导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是在北伐时期当中国共合作的基础所在,而在全面抗战时期当中,中共充分利用了这“三大政策”,追求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结合点,从而对“三民主义”能够建立新的解释,进一步改造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2]。在全面爆发抗战之后,对于“三大政策”的观念成为了中共纪念孙中山的话语中最为重要的所在,其中强调了关于其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促使国共两党能够在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指导之下北伐战争的胜利不断被重提,从而将三民主义的核心重新定义为“联共”,在这种基础上不仅促使国共两党的军事历史联合超越了界限,还囊括了政治思想等诸多的文化主张,进一步印证了两种主义的兼容性。

(二)“联共”政策的反投降动员

抗日战争全面开始后中共努力建设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国民党组织却在以维护国家的统一为借口,要求中共取消共产党政权,指责中共的所谓“封建割据”行为,而中共内部的叶青等人也呼应国民党的反动号召,主张投降废党,但是这一行为遭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决驳斥。日本帝国主义在用尽一切方法进行挑拨离间,从而导致国共内部出现分裂,分崩离析的情况下促使他们有机可乘,但是在这种万难的环境之中,中共最这种意图破坏国共合作、取缔中共的言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从而揭露了反革命的本质,强化了中国共产党内部对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理解与记忆,进而借助“三大决策”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真正实现了“新三民主义共和国”。

参考文献:

[1]刘贝.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党员发展政策探析[J].南方论刊,2021(05):19-21.

[2]朱发建,叶欣明.抗战时期中共的“北伐”记忆与抗战动员[J].历史教学问题,2020(01):3-7+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