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汉语教学的动词“穿”与“戴”对比研究

2021-09-10宋苏慧

文学天地 2021年4期
关键词:义项物件宾语

摘要:本文通过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对“穿戴类”动词“穿”、“戴”进行比较分析,论述了“穿”和“戴”在语义上和搭配上的一些区别特征,最后阐发了“穿”、“戴”在汉语教学上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穿”“戴”对比分析

在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汉语水平的增长,词汇量的扩大,固定搭配等具体使用问题常常成为困扰大部分学习者的主要难点之一。衣食住行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穿戴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折射出汉语的语用和文化特点。由于“穿”和“戴”在语义上的义项较为接近,留学生在使用时经常会有产生疑惑以致发生混淆的情况。本文就这一情况,对留学生使用动词“穿”和“戴”的情况进行分析,并进行研究,最后总结阐述教学思考。

汉语学习者由于受到语内迁移和语际迁移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对意思相近的“穿”和“戴”产生混淆。汉语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留学生的母语中一个词语对应汉语中的多个词语的现象,比如英语中的“visit”在汉语中对应“访问,参观”之意,但我们却不能说“我想去参观我的奶奶。”或者“我访问了苏州园林。”等句子。

“穿”和“戴”后接宾语类型不同。这对于留学生来讲是一个教学难点。例如:穿衣服、穿裤子、穿袜子、戴帽子、戴戒指。搭配的东西不同,选择的动词也不同。留学生经常会发生错用,误用,例如“穿戒指”等。目前许多学者也从“穿”“戴”动词的本体进行研究,李颖(2015)在《“穿”“戴”字源考辨》中追溯了这两个动词的原始意义和演变引申过程,从历时演变和语义的角度解释了“穿”和“戴”后接宾语的历时分工,并且总结了“穿”和“戴”的使用规律。李倩(2008)在《穿”的穿衣义的来源和演变》中对“穿”的语义发展脉络进行梳理,认为“穿”表示穿衣义原因在于其意义通感了衣服形制变化的特点,从文化和语用上对“穿”进行了研究。为了让留学生更好的掌握“穿”和“戴”使用上的差异,笔者从汉语教学的角度讲“穿”和“戴”在语义、搭配上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分析了偏误存在的原因以及相关教学的思考。

一、“穿”和“戴”的词义对比分析

“穿”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解释如下:动词①破;透:把纸~了个洞/水滴石~。②用在某些动词后,表示破、透或彻底显露:射~/磨~/看~了他的心思/戳~阴谋诡计。③通过(孔洞、缝隙、空地等):~针/~过森林/从这个胡同~过去。④用绳线等通过物体把物品连贯起来:~糖葫芦/用珠子~成珠帘。⑤把衣服鞋袜等物套在身上:~鞋/~衣 服。”

“戴”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解释如下:动词①把东西放在头、面、颈、胸、臂等处:~帽子/~花/~眼 镜/~红领巾/披星~月/不共~天。 ②拥护尊敬:爱~/感~。 ”

本文主要分析“穿”的义项⑤和“戴”的义项①。“穿”的义项中有“穿透、通过”的含义,且搭配的宾语都是衣服、外套等较大的物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需的物品。而“戴”的义项中有“装饰、附着在表面”的含义,且搭配的宾语是首饰、围巾等较小的物件,是日常生活中非必需,装饰用的物品。下面我們从词源的角度来分析两个词。

《康熙字典》中“穿,从昌缘切音川。”《说文解字》释为“通也、穴也”。

《康熙字典》中“戴,都代切。”《尔雅》释为“戴,覆也”。《说文解字》释为“分物得增益曰戴,一曰首戴也”。这与《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解释一致: “戴,头上戴着。《荀子·正 名》‘乘轩戴絻’(絻,通冕,大夫戴的帽子)”。《新华字典》中对于戴的释义发展至现代汉语,“戴”的字义涵盖范围有所增加,把东西放在头、面、胸、臂等处,均曰“戴”。

通过词源对比,我们可以发现“穿”是把衣服鞋袜等物套在身体的某个部位上。所“穿”物件必须是人肢体部位能伸进去的一个没有完全断开的物体,如衣服、鞋、裤子等。而所“戴”之物对主体来说可有可无,或者对有些人是必需的,对有些人不是必需的。

二、“穿”和“戴”搭配对比分析

汉语教学中关于“穿”和“戴”的讲解,一些经验不足的老师会直接用语法翻译法将这两个词翻译为一个词,比如wear。但是学生会疑惑在汉语中为何要说“穿衣服”和“戴眼镜”?这就要从上面提到“穿”和“戴”语义的不同和搭配词的不同进行解释。

首先是搭配物件的大小。一般来说,“穿”的搭配物件相对较大,例如衣服、裤子、裙子、毛衣等。“戴”的搭配物件相对较小,例如围巾、戒指、项链。其次是搭配物件的必需性,从词义的角度我们也可以看出“戴”的动作比“穿”更加轻灵,且搭配物件多是非必需的饰品,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何袜子这一较小的物件却要用“穿”,因为我国古代的袜子称为“足衣”,不穿好鞋袜是无法出门见人的。而像发卡、项链、戒指等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即使忘记佩戴也没有太大影响。最后可以从“穿”的“穿透”含义来解释,“穿”所搭配的物件大多是需要伸到里面的,如:穿衣服、穿袜子、穿鞋。而“戴”所搭配的物件是附着在表面的,如:戴眼镜、戴口罩。但是戴戒指从某种角度来看也是需要“穿透”的,但是我们却用“戴”。这除了能用搭配物件是否是必需品来解释之外,还可以用是否可以看作“筒状物”来解释。袜子、鞋、衣服一来可以被伸到里面“穿透”,二来他们都可以被当作一个“筒状物”。不能被当作筒状物的物件则需要用“戴”。

张甜(2019)在《中级汉语水平老挝留学生“穿”、“戴”动词带宾语的掌握情况调查研究》提到目前关于“穿”、“戴”区别义的三种观点:一是“钻孔说”。跟上文提到穿的“穿透”义和“戴”的“覆盖”义类似。二是“参照物说”。他们根据穿衣服时,人与衣服的空间位置关系来看,若“衣服”不动,“人”需要主动去配合衣服时才能把衣服穿上,那么衣服作为参照物,这时要用“穿”,当“人”作为参照物,“人”不需要移动,而是这些可搭配的物品来配合人时,要用“戴”。三是“必需品说"。是生活必需品用“穿”,若为非必需品,用于点缀装饰的则用“戴”。

从上述这几种有关“穿”、“戴”搭配物的区别可以明显的看出各种观点都不能单独精确概括出它们两者的区别,需要从多个方面一起考虑。同时从“穿”和“戴”古今义来看,都有细微的差别。这正是“穿”、“戴”动词搭配复杂性的集中体现,也是留学生对于“穿”和“戴”使用掌握不精的原因之一。

三、“穿”与“戴”的教学思考

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员,有责任也有义务对专业知识领域的问题进行独立的思考。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学效果受到教师专业功底扎实性的影响。从精讲多练的原则出发,教师在解释词义的时候应提高“穿”,“戴”动词解释的准确性,结合动词常见的搭配进行释义。并且注重区分这两个动词的搭配区别,践行精讲的原则,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角度预判可能出现的疑问或者偏误,以便应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课后增加“穿”“戴”动词搭配的练习,增加练习题型的设计。使课堂生动有趣,例如:看图说话,你画我猜等游戏类题目,巩固强化学生对动词搭配的记忆。

本文基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对“穿戴类”动词“穿”、“戴”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穿”和“戴”在语义上和搭配上的一些区别特征。一般来说,“穿”的搭配物件相对较大,是必需品,大多是需要伸到里面的“筒状物”。与之相对,从“戴”的本义和引申义出发,“戴”的搭配物件相对较小,非必需品,大多是附着在表面的装饰点缀物。但是每一种区别特征都不能单独地概括出它们的全部区别,需要进行多方面考量,这体现出汉语动词词义的复杂性。由于本人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水平有限,同时缺乏结合调查问卷等具体实证研究环节,因此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日后的学习中,本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科研的能力,进一步完善研究环节,以期得出更加可靠的结论。

参考文献

[1]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王利娟.汉英穿戴语义场对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3]张甜.中级汉语水平老挝留学生“穿”、“戴”动词带宾语的掌握情况调查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9.

[4]曹政.从“戴”的本义说起.[J].咬文嚼字.2006.

[5]付义琴.与穿戴类动词相关的几种结构比较.[J].语言本体研究.2016.

[6]李倩.“穿”的穿衣义的来源和演变.[J].汉语史学报.2008.

[7]李颖.《“穿”“戴”字源考辨》.[J].北方论丛.2015.

[7]王树建.对外汉语教学中相关词语教学探微——以“穿”和“戴”为例.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2014.

[8]易丹.“穿”、“戴”、與“穿戴”分析比较.[J].2010.

[9]钟应春.说“穿”道“戴”.[J].现代语文.2006.

作者简介:宋苏慧(1999—),女,汉族,籍贯:河南,学历: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义项物件宾语
老物件
小物件中的大历史
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用法精练
男人的多种形式
宾语从句及练习
盛世国庆 聚“惠”苏宁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小议宾语补足语
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
高考英语短语分类展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