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中年级数学阅读习惯的培养
2021-09-10尹文陵
尹文陵
【摘要】在我们日常教学工作中,总是习惯性地把阅读归为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忽略了阅读能力的培养在数学课中的重要性。在数学教学中,常常出现学生因为不会读题或者读不懂题而做错题的现象。作为数学学科,不仅仅要重视抽象思维、空间思维、逻辑思维等训练,也应该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数学阅读的水平。本文主要从数学课本的阅读、数学题目的阅读、数学兴趣读物的阅读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阅读能力 数学阅读 习惯培养
阅读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人类探索求知、认识世界、相互交流的重要途径。在我们日常教学工作中,总是习惯性地把阅读归为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忽略了阅读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多年任教数学学科的笔者深有体会:在学生的作业中经常会出现题目给了两个问题却只完成一个的情况,比如,画出三角形已知底边的高并量出高的长度,有些学生仅仅画出三角形的高,大家都以为这是学生粗心的原因造成的。再如,在应用题的解题过程中,教师读题学生解题的正确率往往高于学生自己读题解题,即便有些学生首次解题出现错误,但是再让他们仔细读题改错时,很多学生可以独立改对,这些现象都说明学生不是思维的问题,而是缺乏数学阅读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特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数学教师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理解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关于数学课本的阅读
数学课本是专家们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后精心编写而成的,因此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必须注意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在这里,认真阅读课文的实质其实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学生阅读课本一分析、理解书本内容一师生讨论交流反馈。通过读、思、辨、议、总结等思维活动,学生不仅可以獲得书本上的知识、数学的思想方法,同时还培养了简洁的表达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以及积极主动探究的学习品质。课本的阅读主要分以下几类:
第一类,概念、定义、公式的阅读。数学的阅读可不能像读故事那样,快速浏览就可知故事梗概。概念和定义等知识必须要反复阅读,准确理解。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高》一课时,笔者通过让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弄清每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在掌握了什么是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定义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找出三角形三个顶点所对应的底分别是哪条,然后再尝试画高。学生先阅读理解,再动手操作,这样掌握得就比较扎实。
第二类,重要句段的阅读。在教学中,对于某一节课内容笔者总是让学生先粗读再细读。粗读就是粗略地读一遍;细读就是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这对于解决教学中的难点显得尤为重要。如在《小数的性质》一课中,让学生画出关键句子,对“小数的末尾”“小数的大小不变”等关键词进行理解,然后再通过对“添上‘0’或去掉‘0’”进行阅读理解,学生就能很好地掌握小数的性质。再如,教学《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对于“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通过对“任意两边”的品读,让学生真正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解决“三根小棒是否能围成三角形”和“判断走哪条路近”这种类型的题目。
第三类,“你知道吗”“我学会了吗”等阅读材料的阅读。课本设立这部分内容,主要是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这些内容一般都生动有趣,有一定的超前性和拓展性。组织学生阅读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第一,从拓展学生知识面的角度去读。如第八册教材P4“你知道吗”就是对第一单元计算器的知识介绍,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计算器除了可以加减乘除外,还有一些功能键,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CE、M+、M-等功能键的使用方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第二,从欣赏的角度去读。如第七册教材中P21的“我学会了吗”,目的是巩固学生对万以上数的认识,笔者不仅仅让学生关注文章中的数字,还引导学生通读文章,感受中国古老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数字,巩固数学知识,融爱国主义教育和数学学习为一体。
二、关于数学题目的阅读
数学教学很重要的一项内容是解题,读懂题目的要求是解题的基本能力,这种基本能力却往往被忽略。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学生阅读数学题目的习惯呢?
适用于文字题阅读的方法:这一类属于非应用题,有些题目常常含有多项要求,学生作答时,特别容易漏项。采用标序法,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标序法就是学生在读题目时,一边读一边用序号标出题目所含的要求有几项。这样,学生在解答时,会按照序号依次解答,就不会漏掉问题。这个方法看起来很简单却非常实用,但要形成习惯不容易,越简单的东西,越容易被忽视。
适用于应用题阅读的方法:应用题是小学数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采用抓词法、罗列法和问题法,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抓词法就是学生阅读时,从整体入手,通过读题,把关键性的词做上标记,多读几遍帮助理解,如题目中常常含有的“比”“多”“少”“快”“慢”“平均”等,这些都是关键词。
罗列法就是罗列已知条件,理清前后的逻辑关系。这就从词的理解上升到对句子的理解,句子理解了,逻辑关系也就容易理清。
问题法就是让学生从阅读问题入手,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已知条件,再阅读题目中已知条件,寻找有关联的数据。
例如,青岛版第七册中P112第13题:学校举行“小制作”比赛,三年级有40人参赛,四年级参赛的人数比三年级多15人,五年级参赛的人数是三、四年级参赛总人数的2倍。五年级有多少人?笔者首先让学生读题,找出关键词“多”和“总人数”;其次引导学生分别罗列已知条件:三年级是40人,四年级是15人+三年级人数,五年级是(三年级人数+四年级人数)x2;再次根据问题“五年级有多少人参加比赛?”找出相关信息(三年级人数+四年级人数)×2;最后将文字变换成数字,然后再解答题。在应用题的阅读中,笔者打破以往教师读题的习惯,引导学生自己默读题,按照要求完成以上步骤。在经历几次这样的练习后,学生们体验到了数学阅读所带来的成功的快乐,更加激发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再如,在进行路程问题的解题时,笔者首先让学生通过读题,运用手势,理解“相对”“相向”“相背”等词的含义,然后再分析、解答题。
通过以上步骤的练习,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读题方法,解题能力大有提高,充分体验了“阅读一解题”的快乐。
三、关于数学课外读物的阅读
小学的数学知识难易程度是基于大多数学生的学情而设置的,课本的知识有限,如果仅仅是不断做题,就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培养数学的兴趣,也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日常教学中,笔者一方面通过让学生大量阅读一些有趣的课外读物,以“数学在生活中的妙用”“神奇的数字”等为主题办手抄报,进行班级展览交流来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通过网络、图书等途径组织学生查找自己感兴趣的数学知识,采取轮流阅读、集体交流的形式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使他们了解数学世界的奥妙,了解人类与数学的关系,感受数学的乐趣。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快速地理解题意,正确解答;另一方面又拓展了学生数学知识的宽度与深度,增强了学习兴趣,让学生慢慢地在数学这个神秘而有趣的领域里施展才华,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分析社会、看待人生、了解世界,使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