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媒介的影响范式思考
2021-09-10哈丹丹
哈丹丹
【摘要】近年来随着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介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人们开始思考媒介到底能给人类带来什么。研究学者们也从关注媒介生产的内容转为关注媒介本身。本文通过梳理文献,可知媒介发展影响人与人、人与社会甚至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文从媒介本身出发,研究媒介发展对人类社会环境发展变化产生的影响,通过梳理文献,探讨国内外学者对媒介影响的认识。
【关键词】媒介技术;社会环境;关系;
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生活的便利化,但与此同时各种矛盾和歧义的出现加剧了人们的焦虑和紧张。传播技术与现实的冲突不得不让我们思考传播媒介技术到底能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什么,地球村是否真的实现了。人们开始审视媒介技术本身,研究技术发展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媒介与环境的互构分析
媒介在推动社会变革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虽然人们的交流手段趋于多样化,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一系列问题,媒介能提高交流效率似乎成为一个悖论。
彼得斯在《对空言说》中认为我们之所以会感到交流失败,是因为我们希望通过交流来实现心灵上的融合或共享意识,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在交流时使用的媒介是语言。语言本身就是存在极大缺陷的交流工具,个体不可能通过交流来实现心灵上的共通。但我们却无法离开语言,因为我们在使用语言时,语言在规范我们、塑造我们的关系1。
除了语言,实际上,任何一种媒介都会改变或者塑造人们的交往行为,但不同的媒介对人们的社会关系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库蕾在《古希腊的交流》中考察了古希腊城邦的公民日常交流活动是如何进行的,她发现,古希腊的交流活动与城邦有关,公共性是其交流的核心2。库蕾通过古希腊的交流形态与古希腊城邦社会体系的互构关系中,认为传播是我们的生存状态,也是形成社会的机制。但古希腊传播形态明显不同于当代,我们不能用传统传播模式来分析当前的传播形态,因为这样会忽略特定媒介的特殊性。所以要想分析媒介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我们需要放到具体的情境下去讨论,古希腊城邦的交流活动形成了独特的公民体系,而在中国,由于社会环境的差异,人们的传播活动也有所不同。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认为中国社会结构、社会问题离不开差序格局。差序格局是中国乡村独有的一种结构,是以自我和他人的关系叙述的群己关系。这种孤立的、不流动的人与空间的关系塑造了独特的中国乡村社会的传播形态,这种传播形态呈现一种主次有别但公私不分的特点。所以在差序格局的社会里,传播的问题探讨需要考虑不同人的位置、次序、差别问题。
媒介的发展给社会结构、环境带来变化,而社会环境的不同特性也会带来不同的传播方式,这两者之间呈现一个互构的关系。但这些作者的论点,没有考虑到不同的媒介对传播行为的影响,随着印刷术、电报等现代传媒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以往人们面对面交往的情境,在这种情况下,传播行为又会发生新的变化。
二、不同媒介对传播情境的影响
传播情境不同,人们的交往行为不同。戈夫曼认为,情境是以物理空间的有形范围作为支撑,和观众共同构成的,必须面对面交流的一种状态。随着电子媒介的发展,梅罗维茨认为原本需要人们身体在场的传播情境发生了改变,人们不需要在场,也能参与到不同的场景中进行交流。电子媒介带来最大的改变就是人们对固定空间没有了感知,空间变成了融合的,流动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信息基础模式也会发生变化。梅罗维茨认为电子媒介改变情境,而情境决定了社会行为,由此流动的情境也带来了行为的不可预测。
三、媒介对社会关系的影响
不同媒介对传播情境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人是如何进行交流的,在更深层次上,它也改变了人与人、社会的关系。丹尼尔·杰·切特罗姆在《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中,认为杜威、库利、帕克等学者把现代媒介当作是一种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工具,传播媒介是消除美国所面临的社会问题的潜在关键手段。芝加哥学派学者重视媒介的功能取向,后来被注重于“日臻精致的研究技术”的经验学派所继承,他们“依靠观察、实验和正式假设的归纳推理,强调对现代传播所产生的能以科学方法测量的行为效果进行评价。”3但哈特认为经验学派的研究缺少对社会环境、历史条件、政治等的关照,缺乏在宏观层面的思考,所以美国传播学研究缺乏历史感。詹姆斯·凯瑞教授在《作为文化的传播》也认为美国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国家,那这个国家如何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答案在文字与车轮中,即传播与运输中。凯瑞认为传播文化起着塑造现实环境并维持这种环境的作用。他认为传播塑造社会,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实际上是传播文化的产物在不断发展。
四、传播媒介的偏向思考
传播媒介的的发展在不断改变、重构环境,也在重新塑造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也是媒介环境学派研究的重点。林文刚教授在《媒介环境学》中总结了媒介环境学几位学者的主要思想,英尼斯认为,媒介具有时空偏向,这种偏向会影响社会结构的稳定。如在时间偏向的社会里,原生性口语的传播形式具有强烈的民主化倾向,口语偏爱对话,抵抗知识垄断,使用耐久媒介的文明采用国家的高压手段压垮了口语的抵抗。不同于英尼斯从整体上考慮媒介偏向对社会的影响,麦克卢汉著名的理论“媒介即讯息”、“媒介即延伸”等认为媒介是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和尺度,不同的媒介带给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和尺度是不同的。
传播技术哲学家基特勒在考察传播媒介发展时认为,传播媒介的进化有其自己的规律,传播媒介的进化过程与是人、讯息、物品三者的关系变化过程。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实际上是通过人、讯息、物品三者的关系变化来反映的,技术走到尽头,实际上是这三者合为一体,达到了平衡状态,这一点与媒介环境学派的观点不谋而合。
传播技术的发展改变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人工智能的出现,人们的感知体验改变的更加明显,数字化的发展,人也开始被数字塑造。媒介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变迁,但随之而来带来的很多问题也需要我们在未来的探索中继续发现。
注释:
[美] 约翰·杜翰姆·彼得斯. 对空言说:传播的观念史[M]. 邓建国,译
2 [法]科琳娜·库蕾.古希腊的交流[M].邓丽丹,译.
3 [美]丹尼尔·杰·切特罗姆. 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M].曹静生,黄艾禾,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