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红色文化的时代传承

2021-09-10杨党校

关键词:红色文化中国共产党新时代

杨党校

摘  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制度、作风、道德、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等的综合体现,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是其鲜明的特征。红色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面对时代挑战需要有新的传承方式方法:一是构建场域和平台实现传播的“传递观”向“仪式观”转变;二是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三是以创新驱动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四是在坚定文化自信中传播好中国红色文化。

关键词:红色文化;中国共产党;新时代

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涵养,是激励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从低谷走向崛起,不断取得成功的强大动力和支持。习近平曾强调:“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1]有鉴于此,怎样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过程中,用红色文化引领社会风尚?如何在认同与斥异的时代场,传承红色文化助推民族复兴?又如何在红色文化的理论研究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这些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迫切地呈现在研究者的视域中。为了让红色文化在理论——实践中走向澄明,就必须先明晰红色文化的内涵,分析其在新时代所面临的困惑和挑战,审视红色文化传承方式,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征程中,不断丰富和拓展红色文化的理论研究空间和时代实践场。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及意义

从党的十七大以后,红色文化便开始高频出现在社会视野中,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学界对于红色文化的研究逐渐增多,研究成果丰硕。据考证,早在1953年“红色文化”一词就曾出现在我国学者的论文中。 当然,红色文化这一概念不是凭空出现的,它的产生有着悠久的民族文化历史渊源。就“红色”而言,它不仅仅是一种色彩,而是承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甚至是中国人的精神皈依和文化图腾。作为文化样式,红色是中国人与生俱来的情愫。华夏以降,红色便流动在民族的血脉里,遗传在民族基因中。从朱门高墙到红木箱柜,从除旧迎新爆竹到除夕压岁红包,从幼童贴身红肚兜到中国传统婚礼,从开业大吉的剪彩到锣鼓唢呐的饰物,从铭刻权力的印泥到表彰功勋的锦旗……这都与中国人对红色的偏爱有关。红色还是中国共产党党旗、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颜色,这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红色与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革命精神、品格情操和价值诉求形成的完美的“同构”关系。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就“文化”一词看,其源于《易经·贲卦》一则彖辞中“人文化成”一语的缩写:“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2]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两个层面是相互促进、相互统一的有机体。与文化的两分法相对应,红色文化亦呈现为两种存在形态:“一是红色文化精神性本质呈现的红色精神,二是红色文化物质性层面呈现的红色文化资源。”[3]目前,学界对红色文化的定义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的,普遍把红色文化的主体性创造活动限定为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的结果。有学者认为,“作为红色文化源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文化就是中国共产党文化”。[4]总之,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它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真理性,是中国共產党的信仰、制度、作风、道德、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等的综合体现,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5]

(二)红色文化的意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智慧的重要体现,是中华文化谱系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

第一,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和治国理政的精神指引。从中国共产党建党时的红船精神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红旗渠精神再到当前的抗疫精神,这些由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风雨征程中艰辛孕育的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信仰、先进思想、崇高品德和优良作风,既彪炳历史、又照亮未来,既团结万众、又指引方向,既根植传统、又与时俱进,必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绽放时代光芒。”[6]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强调:“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7]红色精神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中国人民红色记忆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红色文化是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文化软实力是一种吸引力、亲和力和影响力,关系到国家战略的实现。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时代的主流文化,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融汇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其他诸多文化形态,是一种富有科学性和时代性的文化,可以引领时代主流和社会风尚,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红色文化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源头。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需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同时还要旗帜鲜明地亮出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承载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革命诉求和时代行动,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文化支撑,是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因此,必须广泛地利用好、宣传好和传承好红色文化。

二、红色文化传承面临的时代挑战

随着经济全球化影响和社会信息化的到来,各种思想在互联网、微视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媒介新技术作用下日益活跃起来,各种观念时有碰撞和反复交锋。受此影响,红色文化在社会上曾受到一些人的非议。有人认为红色文化已经过时,中国文化要创新不能因循守旧。有人主张中国要面向世界,还是少提红色文化为好 。有人说红色文化只是一种革命传统,没有学理性和系统性。当前,红色文化在传承发展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内部挑战:本体论困境

红色文化传承面临的本体论困境,主要是指红色文化自身的学理性不够充分。在学理上,红色文化目前还不是一门独立意义上的纯粹学问,而是一种基于社会历史和实践的文化形态。因而表现在学理上,一是红色文化研究视角不够全面。譬如,比较学视角的缺乏导致对红色文化的优越性论证缺乏。二是需要科学分析党史对红色文化形成起到的作用,从而才能准确理解红色文化的当代形态和时代传承是经过历史的沉淀的结果。三是红色文化话语体系不够有力。随着历史发展和现实社会的持续变化,红色文化原有的革命话语、政治话语、传统话语等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与解构,已难满足新时代的多元需求,因而亟需随着世情、国情等变化而进行话语转换和创新,从而在新空间、新场域中更好地前行。

(二)外部挑战:时代场激荡

从外部看,红色文化传承面临的挑战主要是时代场对红色文化认知带来的影响。这个时代场,指的是兴起于网络化,与现代化交织在一起,并与经济全球化如影随形。首先,现代化过程中的认同与斥异对红色文化带来挑战。认同与斥异既是现代性的重要命题,又是文化自觉的重要议题。该辩证发展过程影响红色文化的话语传播。更大的挑战是“虚无主义深深地内植于现代性,终有一天,现代性将被证实为虚无主义的时代”[8]。其次,经济全球化和社会转型对红色文化的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转型进程,市场经济和西方思潮对我国历史文化的渗透和参与俱增,导致红色文化在意识形态、社会认同、个人消费等领域中受到冲击。再次,网络化对红色文化的挑战。在表达上,网络化传播具有即时性、交互性、开放性、虚拟性等特征,这使得其成为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流行方式抑或是主流方式,现代社会亦被称为网络社会。由于网络技术的开放性和网络信息的碎片化,加之网络文化中的虚拟性及其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影响,导致当前红色文化传播效果同国家倡导红色文化传播的目标有一定的差距。

当前文化传播领域纷纭激荡,先进和落后相互交织,主流和非主流并存,大致呈现红色、黑色、灰色三个地带。其中,红色地带是要守住的主阵地,灰色地带是要使其转化为主阵地的地带。作为红色地带,红色文化要守住阵地,突破多重困境,就必须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对外交流水平,完善和创新文化交流体制机制,探索符合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和网络传播的方式方法,以更符合社会认知的方式传承下去。

三、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承的路径探索

红色文化价值如何实现,从根本上关系到红色文化能否持续传承和不断创新。习近平指出:“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让后代牢记,我们要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9]传承红色文化,壮大红色基因,增进“四个自信”,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红色文化研究者和工作者的旨归。新时代红色文化的传承,需要与时代场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广开来,把横跨时空、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红色精神弘扬起来。

(一)确立红色文化“传播的仪式观”

美国当代传播学者詹姆斯·凯瑞从“传播的传递观”和“传播的仪式观”两个概念来界定“传播”一词。在他看来,传播传递观“是一个讯息在空间传递和发布的过程,以达到对距离和人的控制。”[10]传播的仪式观则不然,它强调思维共享、平等参与,“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不是指分享讯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representation)。”[11]过去,红色文化的传播大多遵循“传递观”的思维理念,官方宣导为其样式,倾向教化是其风格,并取得了一定的传播效果。不过,随着社会信息化和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也在布阵新媒体矩阵,一个分众而多元的传播生态正逐步形成,这对传播内容的产生和传递方式均带来了重大影响。其中,“传播的有效性、受众的主动参与愿望等,成为红色文化传播必需面对的现实问题。传播的‘仪式观’的引入与使用,或许是解决这类难题的一个有效路径。”[12]

(二)建构红色文化的话语体系

习近平在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要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自信。“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13]就红色文化而论,新时代要巩固和优化其自身主导性地位与作用,就需要建构自身的话语体系。红色文化话语体系承载着国家的共同记忆,体现着民族的独特魅力,指导着社会话语表达的前进方向。其构建的理路概而言之,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加强红色文化话语体系建设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与自信;二是要创新红色文化叙事方式,恰当融合时代元素,宏观叙事和微观叙事应相互契合;三是要通过平台实践,创新实现红色文化融媒体传播,塑造品牌形象,提升国际影响力。总之,建构红色文化的话语体系为的是传播红色文化,而传播红色文化最基本的是要言之有物,言之有道,言之有效。

(三)注重红色文化传承方式的媒体和技术转换

以新媒体、新技术为显著特征的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宣传文化工作的影响是全域的、深层的。当前,红色文化要实现有效传播,就必须注重传承方式的媒体和技术转换,必须改变以往静态的、单一的叙事方式。在新媒体方面,基本策略是“微化”,即充分利用以微信、微博、微视频(如抖音)等为主体的微媒体平台,突出红色文化传承方式的生活化和网络化维度。借助网络信息内容,强化信息资源共享,以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在新技术方面,基本策略是“可视化”,即利用VR、AR、MR、3D全息及動作捕捉和交互等智能技术实现手段,将红色文化资源汇聚并实现可视化的效果。同时通过注重交互性将红色文化传承和不同的技术结合,如VR技术可以用于体验红色题材的战争场景。3D全息技术可以用于观看一场重要的红色会议。AR技术可以将不同的红色文化纪念物“变活”。MR技术可以让红色革命人物角色同现实世界进行互动。总之,新技术和新媒体为增强红色文化时代感和吸引力服务。

(四)创新红色文化的“文化+”与“+文化”

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需理解红色文化传承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复杂工程。传承红色文化要善于利用“文化+”的合力。“文化+”指谓文化积极主动地向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植入文化基因。“+文化”指谓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技术发展,尤其是5G时代的到来,文化搭载技术的“顺风车”将进入一个崭新发展阶段。“数字+文化”,预示带来文化“加速度”;“互联网+文化”,将让文化“活”起来、“火”起来。无论是“文化+”还是“+文化”,都说明文化传播的模式日渐丰富。创意创新、跨界融合愈来愈成为文化发展的主旋律。基于此,红色文化既要“+”,如“+品牌”“+特色”“+活化”;也要被“+”,如“VR+”“AR+”“MR+”等。红色文化应始终遵循价值引领、继承创新、开放包容三大理念,以“+文化”增强社会效益,以“文化+”增强经济效益,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杜尚泽.“共和国是红色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19-03-05(01).

[2]李伯钦.四书五经全本[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804.

[3]王红光,杨薇.深入认识和把握习近平关于红色文化的重要论述[J].红色文化学刊,2019(1):82.

[4]马静.红色文化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5:32.

[5]张全景.从红色文化中汲取精神动力[N].人民日报,2015-11-13(07).

[6]徐祥.让红色精神谱系绽放时代光芒[N].解放军报,2018-04-23(07).

[7]贾亮.让红色基因在传承中焕发时代光芒[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8-6-21(02).

[8]Henri Lefebvre.Introduction to Modernity[M].London:Verso Publishers,1995:224.

[9]习近平李克强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分别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N].人民日报,2018-03-09(01).

[10][11](美)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5,7.

[12]朱天,唐婵.场域与叙事——红色文化传播思维向度拓展的两个应予关注点[J].教育传媒研究,2018(4):27.

[13]習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9.

责任编辑  苗存龙

猜你喜欢

红色文化中国共产党新时代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