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四步骤下分析《金银岛》的三个译本

2021-09-10王玥颖

今古文创 2021年13期
关键词:乔治

【摘要】 本文旨在运用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理论,对比分析《金银岛》(第十三章)的三个不同个译本,在“信赖”“侵入”“吸收”“补偿”四个步骤下一一进行解读。这三个译本都体现了译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努力为译入语读者展现一个精彩纷呈的新世界。

【关键词】 乔治·斯坦纳;翻译四步骤;《金银岛》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3-0116-03

经过翻译实践,译者发现翻译四步骤可以为《金银岛》中的长难句、人物对话以及涉及文化差异的词汇翻译提供有效的方法论指导。本文将从斯坦纳翻译四步骤理论出发,以《金银岛》第十三章为例,从“信赖”“侵入”“吸收”“补偿”这四个步骤分析《金银岛》的翻译策略,以期能够为同类型小说的翻译服务。

一、作者及创作背景的介绍

在十九世纪,英国文坛形成了以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为主的两大文学流派。这其中不乏一大批才华横溢的文学作家,如拜伦、济慈、雪莱等浪漫派诗人,也包括狄更斯、勃朗特姐妹等现实主义小说家。而英国小说家罗伯特·路易斯·史蒂芬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正是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脱颖而出,成为新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主要代表作品有《新天方夜谭》(1882)、《金银岛》(1883)、《化身博士》(1886)、《黑箱》(1888)、《海岛夜谈》(1894)等。其中,《金银岛》是史蒂文森所有作品中最广为流传的代表作,曾被多个国家所译介,并多次搬上银幕,被誉为“有史以来最好看的海盗小说”。本文以书中的第十三章为例,从翻译四步骤对奚识之(1939) 、欣若 (1980) 和荣如德 (1980) 三个中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阐述不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运用的翻译策略和手法,并旨在学会在译文欣赏中,去解读和理解译者的主体性的体现。

二、对译本的对比分析

(一)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理论

阐释学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并流行于上世纪的60年代。它是一个解释和了解文本的哲学技术。1813年,施莱尔马赫(Schleimermacher)在德国柏林皇家科学院的学术研讨会上演讲了《论翻译的方法》这篇论文,他首次从阐释学角度探讨了翻译的原则及方法问题,这为后世的翻译家及学者开辟了新的翻译研究思路,即从哲学层面来看待翻译。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作为阐释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不仅反对一字一译、对号入座的翻译方法,还认为所有的翻译皆为解释,并将“解释”和“翻译”对等起来。乔治·斯坦纳作为西方翻译界的一位轰动人物,他于1975年出版了一本关于翻译理论的专著,书名为《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这本书是极具参考价值与理论深度的文献。在书中的第五章节,他运用阐释学描述了翻译过程的四步骤。

即1.信赖(trust);2.侵入(aggression);3.吸收(incorporation);4.补偿(restitution)。“信赖”即译者要相信原文言之有物,并对原文进行透彻理解。“侵入”是指译者要在理解原文意思的基础之上,俘获原文的精髓,重新建构原文的结构。“吸收”则是将原文本的形式和意义移植在译文中去。作为翻译的第四步骤,“补偿”的即译者为了达到最佳翻译,必须通过补偿的方法来实现平衡。刘志军认为补偿有两层含义,一是从语言的角度,使原文语言、风格、句法、习语等不可译因素得到某种形式的补偿;二是通过翻译增强原文文本的力量和影响。(叶芳芳,2006:107)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补偿”实质上是指译者在对原文进行“侵入”和“吸收”后,翻译也就不可避免的倾向于譯入语,这时译者对原文的重构和释义并不是大多数原作作者所意识到的,所以译作需要以一种“回响”的方式对原作价值进行彰显或放大,这就是对原文进行了补偿。

(二)乔治·斯坦纳翻译四步骤理论视域下赏析《金银岛》

1.信赖

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以小说闻名于世,如《诱拐》《孩子诗的乐园》和《新天方夜谭》等。在这些小说中,《金银岛》是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品。徐小雁在《苏格兰民族文学研究——以史蒂文森为<金银岛>》一文中认为《金银岛》开创了寻宝题材小说的先河。该书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最早的译者为奚识之。新中国成立后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欣若翻译的《金银岛》为中国大陆最早的译本,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在此之后,该书的译本直到今天已多达20多个版本。由此可见,《金银岛》具有极高的文学研究价值,尤其在中国,是十分可观的。而这一点也吻合了斯坦纳所认为的“对原文的信赖”,即译者要相信原文言之有物,并同时对原文做出深刻解读。因此,对该著作的译本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

2.侵入

从翻译四步骤来看,既然相信《金银岛》是可译的,那么就自然而然过渡到了第二步“侵入”阶段。国内学者对“侵入”的隐喻内涵进行了分析,认为“侵入”是指“在理解原文时发生的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冲突。”(叶芳芳,2006:106)斯坦纳则指出,“侵入”实则是“译者直觉中两种语言、两种思想形式之间的冲突。”(谭载喜,2004:218)由于社会环境、历史文化背景、个人学识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译者对文本的理解也具有一定的偏差。换言之,一万个人心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因而不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由此译者的主体性也随之而来。

例1: We had made a great deal of way during the night and were now lying becalmed about half a mile to the south-east of the low eastern coast.

奚译:我们却在夜间走了好些路程,这个时候我们的船正很太平的横躺在离岛的平坦的东海岸的东南,大约半哩路的地方。

欣译:我们在夜里还是航行了一大段路程,现在正停在距离平坦的东海岸东南方约半哩的地方。

荣译:我们的船夜里还是前进了一大段路,此时正停在地势较低的东岸东南约半英里外。

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mile”有两个含义,一为a unit for measuring distance equal to 1609 meters or 1760 yards(=1609米或1760码);一为a large area or a long distance(大面积;长距离).对比着三个译者的译本,不难发现,奚译和欣译都将“half a mile”译为半哩,而“哩”在旧时表示英制长度单位用字。1977年7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国家标准计量局通知,淘汰“哩”,改用英里。但在荣译本中,他将其译为半英里。根据这三位译者译本发行的时间来看,奚译作为民国时期的译者,其译本发行时间最早,而荣译和欣译次之,都于1980年出版。因此,除奚识之外,造成后两位译者对译文用词选择的差异的原因最有可能是他们所储备文化知识背景的不同。

3.吸收

道格拉斯·罗宾逊认为斯坦纳的“吸收”是指“译者向译语读者的接近,如同老酒换新瓶。”(Robinson,Douglas,1991:278)因此,“吸收”可以被理解为译者在“侵入”的基础上,需要向目标语读者完整准确地传达出原文之意。而一些国内学者认为“吸收”具有两层含义,一为意义吸收,二为形式吸收。这是因为吸收的程度以及对新事物的接纳必然会影响译语的逻辑表达和形式结构。随之而来的就是翻译策略的选择问题。虽然斯坦纳认为从归化到异化,所“吸收”的程度会有所不同,但他深谙外来文化的输入都会不同程度的改变本土结构。因此,笔者认为“吸收”就是运用不同翻译策略来明示原文之意和将译文不同程度融入本土语言文化场的一个并存过程。

例2:The slightest order was received with a black look and grudgingly and carelessly obeyed.

奚译:虽是极细微的命令,现在他们也是眼黑突出了来接受,勉勉强强,疏疏忽忽的遵守着。

欣译:任何一个小小的命令都会招来一个冷眼,即使执行,也是勉强地、漫不经心地。

荣译:命令他们做任何一点点小事情,都会遭到白眼,租来也是老大不情愿地敷衍塞责。

该例子体现出对意义的吸收。A black eye在西方国家的意思是“怒目而视;恶狠狠地瞪一眼;愤怒的表情。”很明显,奚译虽将with a black look直译出来,但是并未正确传达出其意,存在理解上的偏差;而欣译和荣译并未按照字面意思进行翻译,而是运用归化策略分别意译为“一个冷眼”“遭到白眼”,将船员们的满不在乎的神态活灵活现地体现出来,不仅暗含出他们愤懑不满的情绪,还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4.补偿

斯坦纳认为只有进行“补偿”,翻译阐释的运作才得以完整。他指出两种译作与原作不平衡的情况:一是译者对原作攫取过深,译作超过原作;二是译者对原作的理解肤浅,译作不及原作。(Steiner, 2001:315)补偿就是弥补翻译过程中的损失从而达到平衡,这时译者可以使用增译法等方法来进行补偿。

例3:"Well," he said with an oath, "it's not forever."

奚译:“好吧”他像立誓一般的说道,“这也不是永久的事情。”

欣译:“哼,”他发出一声咒骂说,“长不了吧!”

荣译:“走着瞧吧,”他夹着一声诅咒说,“反正这活儿快干到头了。”

奚译和欣译都将这个语气词直译出来;而译者荣如德根据前文上一句“Anderson was in command of my boat, and instead of keeping the crew in order, he grumbled as loud as the worst.”对“well”做出了增译,即“走着瞧吧”,承接了Anderson愤懑而又不作为的抱怨情绪,巧妙的映射出他压根就不看好水手们的工作,以及为后文这些水手预谋的一场哗变做出铺垫,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结语

作为一部了不起的文学作品,《金银岛》借少年寻宝的故事,宣扬出“爱和正义”的一种精神。通过对比,笔者发现奚识之的版本由于年代久远,其译本的文笔过于陈旧;欣译的版本则通俗、易懂;而荣译的译文不仅准确地传达出原文之意,还倾向于读者的阅读体验,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具有一定的文学美感。此外,笔者最大的感悟就是要让译文达到“信达雅”的标准,这是何等易事。作为译者,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双语及双语转换能力,还需具备生活中的很多常识,除此之外,还需培养出审美意识和翻译批评观,这样才能取长补短,逐渐形成译者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参考文献:

[1]Robinson, Douglas. The translator’s turn[M]. Balti-moreand London: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1:278.

[2]Steiner,Georage.After Babel: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372.

[3]陳菁.乔治·斯坦纳翻译四步骤下的译者主体性——以《黑猫》两个中译本为例[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27-30.

[4]何辉斌,蔡海燕.20世纪外国文学研究史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57.

[5]荣如德.金银岛[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6]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5.

[7]欣若.宝岛[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

[8]奚识之.金银岛[M].上海:上海经纬书局,1938.

[9]徐小雁.苏格兰民族文学研究——以史蒂文森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4,35(11):153-156.

[10]叶芳芳.乔治·斯坦纳四步骤阐释运作理论辨析[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05-111.

[11]李举先.采用等效翻译理论对比分析《金银岛》的三个中译本[J].校园英语,2020:229.

作者简介:

王玥颖,女,河南焦作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猜你喜欢

乔治
得到的都是笑脸
游乐场(上)
城里最漂亮的巨人
费恩的成全
乔治和他的斧子
总是配不上
谢谢关照
俄罗斯构成主义的起源
新现实主义巨匠:乔治.西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