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程思政建设的“影视导演基础”教学改革探索

2021-09-10孙孟猛

传播与版权 2021年4期
关键词: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思政教育

孙孟猛

[摘要]加强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适应新时代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影视导演基础课程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必修课程,而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过程,就需要教师寻找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充分挖掘课程思想政治资源,构建文化育人的人才培养体系,塑造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同时,要立足影视导演基础课程的实践训练特点,形成任务驱动模式的实践育人路径。只有这样,思政元素才能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不断创新考核机制,推动课程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思政教育;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影视导演基础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推进改革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高校的育人功能,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中,实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思政元素和专业课程的结合不是简单化、生硬地组合照搬,而是需要高校及其教师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特点,因地制宜地将两者融会贯通,在遵循教书育人规律的基础上,使各种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向而行,以培养人才健全的人格和塑造其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最终形成人才培养的协同效应。

一、建设思路:挖掘思政资源,构建文化育人格局

“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1],要实现思想政治理念协同育人的目标,就需要重视和加强专业课程的微观教学。影视导演基础课程采用“思政元素+专题授课+任务练习”的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将会融入影视导演基础课程的各个专题学习中。其教学内容的思政元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案例教学部分

教师可以选择优秀的短片作品、影视剧作品,要求学生观看并学习。教师可选择作为案例教学的内容,其主要范围有四川省大学生原创微电影大赛、“科讯杯”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大赛、金鸡奖、百花奖、金像奖、金马奖、华表奖、上海国际电影节、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视友杯”中国高校奖等的获奖作品;相关导演的作品,主要是中国第一代到第五代导演以及新生代导演的作品,如贾樟柯、管虎、王小帅、李玉等国内著名导演的代表影片。这些作品是影视导演基础课程案例教学中的重要学习内容之一。

(二)课前导入部分

在上课前5分钟,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优秀影片或导演。对学生所选的要进行分享的电影片段,教师要要求其内容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情节经典,具有教育意义,表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课前的影视导演知识分享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对影视导演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导演创作相关知识的掌握度。通过了解这些优秀的影视作品,学生进一步了解民族优秀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加强自身对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并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

(三)导演元素训练之选题部分

对拍摄内容,教师可以要求拍摄的专题结合“抗战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竹文化”等地方文化特色,组织学生开发相关项目,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与担当。其中,拍摄人物塑造的专题,学生可以选择生活中的先进典型、非遗传承人、感动人物、模范人物等充满生活正能量的人物形象。一方面这些人物背后可以挖掘各种丰富的故事内容,有利于学生学习用影像塑造人物的各种手段。另一方面,这些先进人物、感动人物的故事本身也可以感染鼓舞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人生选择,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觀的树立又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四)导演元素训练之类型部分

在类型片专题教学中,对不同的题材类型,教师也应融入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如纪录片拍摄的主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各地民俗奇观、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等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剧情片的拍摄主题要做到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有一定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宣传片的拍摄则主要聚焦当地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市的变迁、人民生活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等。这使得专题片、广告片等类型拍摄专题的课程内容也同样蕴含思政元素。

(五)导演元素训练之导演构思部分

导演构思是导演对一部电影(或短片)未来银幕形象的思维形式的建构,是对一部影视作品艺术形象的总体设计。在进行这方面教学时,教师应要求学生的导演构思要围绕讲好中国故事进行,体现社会积极面,弘扬爱国主义,传递真、善、美,表现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影片创作中,并通过拍摄的影视作品感动人、影响人,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二、方法论:基于任务驱动模式的实践育人路径

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有效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人品,实现从“教”到“育”的角色转变。构建育人新模式,必须坚持课堂“小舞台”与社会“大天地”互通联动[2],推进知识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向课程建设的有机渗透,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具体来说如下。

(一)全面构建“问题导向、经典品读、实践育人”的思政教学模式

教师可以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文章、影视编导系列“马工程”著作以及国家影视类核心期刊,如《当代电影》《电影文学》《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当代电视》等,作为课程主要学习文献,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与自学能力。教师可以先行提供专业理论经典文章或书籍,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读,并对其中的内容和核心观点进行总结概括,提出对其中某个观点的赞同或质疑,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分享和学习。

(二)案例分析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

教师应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学习经典影片,掌握相应技巧。在正式授课之前,教师可以选择国内著名导演及其影片,如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贾樟柯等,让学生进行观看学习,并让学生选择其中的某一个导演,对其个人风格及其执导的影片做深入分析,最终形成书面文字,制作成PPT进行课堂陈述。这一方法的应用着重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观看经典影片,并通过观看影片,分析和掌握部分影视导演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三)坚持以“三全育人”为导向的项目任务教学法

影视导演基础课程项目法的实施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实践本领。其具体实施环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实践选题。给定学生该学期需要完成的短片项目的主题,如非遗项目、民俗景观和“抗战文化”“竹文化”“酒文化”等,都可以是短片项目主要的拍摄主题。同时,对短片项目来源,学生也可以结合当下影视作品比赛要求(“科讯杯”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大赛、“视友杯”中国高校电视奖、四川省大学生原创微电影大赛等)或者教师承接的影视制作项目来进行。学生根据主题确定每一个小组的选题,然后进行导演阐述,最后完成一部影片的拍摄。

第二,组建团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学生总人数进行小组划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交拍摄进度计划。组建团队有两种基本形式:第一种是由导演自己组建团队,导演主要依靠自身的人际关系,寻找志同道合的成员;第二种是学生可以根据导演的阐述,选择加入某个导演的剧组,因共同的兴趣话题而组建在一起。这两种组建团队的方式各有优缺点。在第一种组建方式中,导演和各成员之间互相了解,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团队成员之间的特长和优势,整合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在第二种组建方式中,团队成员之间缺乏一定的了解,在拍摄期间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团队磨合,但其也基于共同话题的一致性而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保证了团队拍摄的活力和信心。

第三,开展项目拍摄实践,通过项目拍摄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渐树立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无论是拍摄纪录片,还是微电影,都是一项长期且艰苦的工作。一方面,这是对团队成员体力的考验,沉重的拍摄器材需要成员搬运,甚至有些拍摄选题需要团队深入山区等条件艰苦的地方,生活、交通条件都会很差;另一方面,长时间的拍摄也给团队成员带来了心理上的磨炼,考验团队成员的毅力。在拍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突发状况频发,这更需要成员之间相互理解,加强沟通交流,有效地化解各种矛盾和冲突。团队拍摄实践是加强学生课程理论联系实践的一个有效方式,也是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书本知识及时有效地应用到实践中,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其也锤炼学生的品格,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品质。通过项目实践,教师可以在对学生的专业艺术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积极构建“个人—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场域共同体”。

第四,进行各小组汇报与总结,教师从项目的选题价值、视听语言、人物塑造等方面对各小组的短片成果进行点评。各小组在项目结束后开始汇报验收。这分两个环节进行。第一个环节是影片展映。指导教师和全体同学一起观看各个小组最终拍摄完成的短片作品。第二个环节是小组做时长约6分钟的总结汇报。汇报以PPT的形式进行,其他同学也可以进行提问解答,讨论影片拍摄的亮点在哪里,哪些地方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展映和汇报的方式给学生们提供了交流平台,各个小组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及时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学习解决问题的更多方法与经验,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对专业的学习兴趣。

教师实施“团队—项目”教学法的过程,也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拍摄的选题是否恰当,选题不宜过大,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进行综合考量。其次,拍摄主题是否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教师应鼓励学生关注发生在身边的真善美事件,聚焦社会现实问题,用镜头记录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在短片拍摄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意识。最后,教师需要实时掌握团队的拍摄进程,及时处理拍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比如拍摄理念不同产生的矛盾,天气、交通、演员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需要做好团队拍摄的监护人,同时又不能过度介入,成为一个“全职保姆”,对团队遇到的一些简单问题,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克服困难、独立解决。教师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项目专业实践,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协作意识,同时,也能够加深其对影视导演工作的理解和认识。

三、考核机制:创新考核形式,凸显价值导向

影视导演基础课程始终以拍摄视频短片的方式进行作业考核。其成绩评价的指导思想是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方向,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大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现实题材创作,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用镜头聚焦社会问题,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优秀学生作品,用“影像映照丰富而多元的现实世界的同时,传播国家的文化价值观”[3]。

具体来说,学生的考核评价采用过程性考核和多元化结合的课程考核方式。过程性考核包括导演阐述写作、导演元素训练等。多元化考核包括学生专业能力与学习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教师鼓励学生将完成的作品提交参赛,对参赛获奖或入围的影片在最终成绩考核上给予加分。一方面,这可以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这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课程考核方式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笔试成绩,而应该是根据自身课程的属性和专业特点,建立适合专业发展规律的、能够考查学生专业学习能力的个性化课程考核方式。影视导演基础课程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平时考核占比60%与期末考查占比40%并举的方式对学生的总成绩进行评定,期末成绩以作品的形式考查。学生根据该学期所学的课程内容,创作微电影、纪录片或者制作一档电视节目,要求做到作品富有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作品主题、定位明确,镜头剪辑流畅,内容充实,能够体现专业素养和实践水平。

四、结语

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紧密结合,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是简单、片面化地采取意识形态宣教的方法进行灌输教育,而是要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程评价、师生互动中不断创新,探索有效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课程思政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补充和完善,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导向,逐步实现学生的道德情操与专业技能培养合二为一。影视导演基础课程培养的是专业化应用型的导演人才,导演通过镜头记录社会,表现现实世界中人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所拍摄的视频作品是一種无形的虚拟艺术作品,其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渗透在作品的每一个镜头和画面中。因此,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育人导向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刘修敏.建设新时代戏剧与影视类专业思政课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07-24.

[2]余凤.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点、线、面、体”[J].中国民族教育,2021(01):24-26.

[3]贾磊磊,袁智忠.中国电影伦理学(2018)[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思政教育
基于“文化育人”的校服研发与品牌建设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浅析大学文化育人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培养模式创新探索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技术文化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