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融合创新的实践与策略研究

2021-09-10唐颖许珍黄妍

传播与版权 2021年4期
关键词:实践创新策略

唐颖 许珍 黄妍

[摘要]融合新闻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新闻传播形式。融合创新在新闻报道中日益普及,呈现样态的融合、采访方式的融合、传播途径的融合、技术的融合。当前,传统媒体再造采编流程,与新媒体共同推进新闻传播发展。同时,新闻产品基于对新传播技术的灵活运用,新闻信息体现丰富的层次性、实用的交互性和体验的友好性。文章结合相关案例,分析新闻报道中融合创新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融合新闻;创新;实践;策略

当前,新的传播技术再次延伸了媒介与人的关系,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已形成共同推进新闻发展的格局。各家媒体从价值导向、传播平台、内容创新等多个方面探寻融合新闻生产的路径。H5、互动连环画、VR直播、数据新闻、媒体联合采访、微视频等,普遍成为新闻融合创新报道的方式。在大型新闻报道中,各类媒体制作的融媒体新闻产品,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而用户中心意识、连接与开放的思维方式,彰显融媒体传播的巨大影响力。

一、重视创意策划和信息采集

(一)前期创意策划为融合创新奠定基石

在内容策划阶段,新聞创作团队可召开研讨会,对新闻报道的重点及拍摄方案做出细致规划,有的放矢。通过研讨会,新闻创作团队要确定报道的叙述思路,切入角度,作品呈现的方式,小到标题的制作、音乐的选择、脚本的细化,大到团队的分工等方面都要进行安排。尤其是重大选题,媒体更需要集合各方力量进行筹备,凸显创作特点。

如新华社客户端对2018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播发的融媒体报道《东方风来》,其作品策划巧妙、制作精美、寓意深刻。报道以一片四叶草为线索串联整个作品,带领人们飞跃千山万水,感受世界商品涌入中国的奇幻经历。报道的最后,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为结尾,准确点题,凸显了开放、共享的理念,传递了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共同推动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的美好愿望,彰显了中国共享包容的发展智慧及全球视野。报道还从世界各国的一个个有情感、有温度的人出发,利用最前沿的CG特效技术展现此次进博会带给世界人民的改变。该报道视频从口衔橄榄枝的鸽子引出叙利亚的橄榄油等世界各国参展商品,构思巧妙。同时,琳琅满目的商品又以魔幻的方式来到中国,从插上了翅膀的汽车到鳞次栉比、扬帆行进的酒瓶船等内容,镜头拍摄创意十足。报道全片没有使用旁白,而是用国际化的画面语言展现进博会的巨大意义。

(二)广泛的实地采访及大数据信息采集为融合创新提供充足素材

媒体融合以迭代的方式正在对传统媒体的报道形式进行颠覆与超越。在此背景下,媒体人更需利用好媒体融合,让技术为报道服务,切实践行“四力”要求,讲述好新时代的好故事,体现媒体人的责任和担当。新闻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取决于新闻报道者的态度、能力和方法。而互联网生产内容重编辑加工,轻采访原创,记者应继承和发扬传统媒体采访原创的优良传统,深入走访,广开言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并运用互联网思维,打破原有一次采访一篇稿件的简单模式,重新构建一体化指挥、一次性采集、多次加工、多元传播、全媒体覆盖的现代传播体系[1]。除了传统的新闻采访,记者还需要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的海量采集,用大数据挖掘新闻线索和素材,再从大量素材中归纳、提炼,以数据为基础,获取大量有效素材,从而更全面、真实、客观地报道新闻,全方位提高记者的新闻报道与信息采集能力。

如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2019年推出的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特别节目《致敬,北极!》,开辟了电视科普传播新纪元。报道中,记者深入中国各极地研究院所进行采访,到达我国北极黄河站,挺进北冰洋,实地拍摄北极的气候变化。节目还专访了包括中科院院士陈大可在内的极地科学家们,全景式展现了70年来中国极地科研和保护北极的成果。该片弥补了中国电视人对北极宏观题材观照的不足,展现了我国跻身极地考察大国行列的新时代风采,表达了新时代科学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决心。节目细腻、鲜活地记录了极地科学家在极寒环境下向自身身体极限挑战的细节,用正能量鼓舞人。同时,该节目的记者编辑也是践行“四力”的生动案例。

另外,如经济日报社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数说70年”数据新闻可视化系列短视频》,该作品选题宏大,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以生动的形式创新表达,从消费、饮食、大国工程、数字经济、生态、外贸六个方面全面地呈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该节目的主创人员为了确保数据内容准确无误,坚持数据收集要权威、客观、全面,数据呈现要保证数据与单位、图像匹配无误,数据与图像紧密结合并互为补充,从而使得数字“活”起来。这组作品也是为适应互联网的传播而量身打造的,将单调枯燥的数据制作成受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产品,是重大主题宣传很有价值的一次探索和创新。该作品在各新媒体平台上获得了可观的受众阅读量,并经过多方转载,形成了广泛有效的全网传播力、影响力。

二、创新宏大叙事表达,小切口轻体量

(一)通俗表达时政选题,大话小说

目前,在新媒体技术发展下,传统时政新闻面临到达率不足、传播力欠缺等挑战。而时政新闻对年轻群体的观念和认知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同时,作为民众了解国家大政方针、重要议题的窗口,时政新闻报道应采取“轻量化”的传播手段,即通过文本、介质、话语三方面的“轻量化”传播,精简和优化传播内容,创新表达方式,不仅可以实现全网广泛传播,还可获得大批年轻用户的关注,从而提升信息触达率与新闻传播效果[2]。

如中国青年报客户端的2018年作品《40秒40年》紧紧围绕改革开放这一主题,以小切口为点,进入宏大叙事主题,反映新时代。其采用年轻人青睐的9∶16的竖幅视频拍摄方式,适当运用移动媒体的交互特点,采用分屏与全屏切换来表达剧情,展现大量纵向构图。受众在观看时视野集中,拍摄对象变得更加立体。该作品摒弃使用宏观叙事展现历史事件的传统表达手段,从“云贵川”故事小切口进入,以“长征中的年轻人”为主题,娓娓讲述中国共产党信仰的力量。该主创团队收集史料、拟定剧本、实地拍摄、创意制作,历时长达2个月,根据老战士回忆还原了小战士“云贵川”的动画形象,充分运用了手绘、实拍、动画、访谈等多种手段进行包装,呈现精品,让很多年轻用户产生共鸣,为长征精神点赞。该作品还打破了消息、通讯、评论、摄影的单一创作手段,充分运用各种新媒体技术手段进行主题表达,是传统媒体融合创新的一次有益尝试。

(二)重视可视化、交互性

目前,新闻融合报道通过整合资源、内容和渠道,进行可视化表达与交互,用高质量的新闻吸引受众注意力。在传播形态上,其不用传统媒体程式化的报道方式,而是以受众为中心,用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表达,追求简约、新锐和互动。

如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的融媒体作品《2019对话1949:时代变了 初心未变》,互动性强,其采用“单双机”互动方式呈现,网友可以选择单人模式,还可邀请他人双机同步体验,交互性强,体验感好,作品蕴含了社交媒体的互动性。该作品还使用双屏互动等新媒体技术,从70年这一特殊时间节点切入,让当下的小学生、职场女性、即将就业的青年,分别与革命志士上演一场“平行世界”的“隔空对话”,进而构建起三个不同的完整故事场景。该作品形式和角度新颖,给受众强烈的冲击感和沉浸感,让受众有一种和时空对话的感觉。

三、全媒体联动传播

(一)多样态呈现新闻产品

新闻融合传播需综合运用多种传播形式,如传统的图文新闻、视频新闻结合网络专题、直播、H5、音视频等移动端形式来创作新闻产品。媒体制作的大量优质内容,都需要精心打造和设计,通过多种手段、多种报道样态,形成报道合力,如卫星连线、现场报道、全媒体信息集萃、大数据梳理分析、演播室访谈等多种形式、多样态都可以被运用到新闻作品中,抢占报道制高点。

如安徽新媒体集团中安在线客户端推出的融合创新手绘H5的报道《大国工匠朱恒银:向地球深部进军》,該作品坚守价值导向,首次采用网络新闻连环画形式,结合“快闪+手绘长卷+动画+一镜到底”等表达方式,嵌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原创元素,利用口述、独白、科普等表述形式反映了我国地质工作发展不同阶段的成果。同时,其还通过短视频、动画特效及交互游戏等化繁为简,以钻孔深度为线索,从三个地质小故事出发,生动形象地展现大国工匠朱恒银的匠心精神,向70年来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致敬。作品的每一个数据和信息都由安徽省地矿局把关,内容的精准性保证了行业新闻传播的顺畅,受到了地质行业内专家的一致好评。

此外,该作品还凭借扎实缜密的采访内容和丰富的视觉交互设计,让受众获得一次全新的新媒体连环画阅读体验。作品先后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网、学习强国等媒体转载,累计阅读量超过657万次,产生了现象级的传播效果,是科普化融合创新报道的一次有效实践。

(二)跨介质传播新闻产品

好故事需要讲好,也需要传播好。将传统媒体的内容进行多元开发,创新交融呈现方式,把报道拓展到移动端等新媒体上进行传播,这不仅扩大了优质内容的传播,更起到了凝聚共识的作用。针对部分新闻选题,新闻报道可采用大屏小屏联动,各级媒体同步推广的方式[3]。而一些直播节目还可以在直播结束后将直播实况剪辑编排,利用多媒体方式再次传播,通过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联动,让受众积极参与传播,从而实现新闻融合传播效果的倍增效应。

如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创作的《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时光博物馆”系列》报道,将线上主题报道与线下创意体验相结合,通过主题采访、评论文章、短视频、H5、直播等形式对内容进行了全媒体呈现,实现了由主流媒体牵头引领、议程设置,激发受众积极响应。其充分体现了主流媒体推进深度融合所迸发出的活力,是媒体融合创新的一次全新尝试。打通线上线下、融合纸媒移动端的“时光博物馆”报道实现了《人民日报》、人民日报社新媒体报道的深度联动,将多种形式结合,并进行融媒体报道,既刊发了《“时光博物馆”为何打动人心》等评论文章,全媒体又深度诠释“中国有我,时光有我”的主题。在传播过程中,用户对该作品进行自动转发、评论,同时这些转发与评论又形成新的内容衍生品。在该全媒体产品的策划、生产与制作中,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故事工作室、今日中国社、人民画报社等10余家单位和机构实现了通力合作,助推了新闻多渠道广范围的传播,产生了促进媒体融合发展的引领和示范效应。

[参考文献]

[1]郑艳华.媒体融合发展下的创造性采访—浅论《献给北川的橘子》《生命的味道》写作特色[J].今传媒,2015(02):159-161.

[2]郑弘,单丹丹.浅析媒体融合创新的纵深发展之路—以央视新闻融合传播实践为例[J].传媒,2019(11):69-72.

[3]金莉萍.全媒体时代新闻融合传播创新策略[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12):64-67.

猜你喜欢

实践创新策略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