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究
2021-09-10夏茂晋
夏茂晋
文章重点论述了现阶段中小学体育教学课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体育教师在面对相关问题时所采取的措施。在设计思路方面,教师除了按照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课程设计以外,还要注重对课程节奏和趣味性的把握。上课时,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运动习惯的同时,注重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品质。
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小学体育教学则是为了帮助学生提升身体素质,培养健康体魄,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身体支撑。体育学科教学过程所呈现出的是教师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教会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方式和方法,使学生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可以利用掌握的体育锻炼方式或方法来强身健体,提升工作和生活的质量。
1 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问题受到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影响,其在不同区域的特征和表现形式是不同的。
在经济条件较为富裕的东南部地区,教育资源丰富,投入到学校的体育设施设备中的资金也就较为丰富,但教师难以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来让学生完成有一定危险性的体育项目。如今大多数家庭都是独子家庭或是少子家庭,孩子成了大人关注的焦点,会对孩子“过度保护”,一些孩子缺少基本的运动技能,从而导致很多学生胆小,本有很多运动项目可以供学生选择,但由于学生胆小或是家长的干扰,学生不愿意参加有一定危险或是有挑战性的运动。在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问题又在于设施设备难以满足学生运动锻炼的硬件需求。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部分体育教师对本堂课教学目标不明确,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没有重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体育运动习惯和体育技能技巧上。近些年来,由于高等教育的普及,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也在逐渐全面提高,在体育运动训练、运动动作、运动计划、课堂的趣味性、课程计划制定等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在具体实施时很难将理论变成具体的实践付诸于课堂,让课堂变得具有趣味性、科学性和系统性。
2 问题的解决
2.1 创新教学设计思路,感受体育学习乐趣
人在体育运动的时候,大脑会产生多巴胺,这种物质的产生会给人以愉悦感。体育教师应当创新设计思路,把握好课堂节奏,达到既能锻炼身体的目的,又能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运动时的愉悦感,进而爱上体育,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体育教师在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时,应跳出传统的单位课程设定锻炼量的思维模式,需要充分考虑到体育运动的趣味性因素,让学生在快乐中锻炼身体,在锻炼的过程中感受身体的快感。小学生的意志力、体力都十分有限。因此,体育课堂一旦变得枯燥而乏味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恶心理,在这种情绪泛化以后就很容易形成对体育锻炼的厌恶。为此,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课程设计时应考虑的重要因素就是课程的趣味性。在具体的课程设计方面,教师可以采用设计体育运动型游戏的方式来进行课程设计,从而提高课程的趣味性。
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可以采用“强化理论”,设置对学生的奖励环节,增强学生们的获得感以及自我效能感,让学生从自我价值的实现中获得快乐,这种高级的、内敛的快乐不仅会使学生感受到体育运动的快乐,还会激发学生积极努力向上的內驱力,让学生用积极努力的态度来对待所有学科的学习。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时刻处于主导地位,把握好进行奖励和强化的节奏,维护游戏现场的秩序和规则,保证比赛、游戏的公平、公正,这样才会激发同学们的兴趣。
2.2 加强教学指导,锻炼学生的体育技能
由于小学生的人生经历有限,想要使其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少不了对学生的运动动作进行规范和指导。不规范的技术动作不仅可能会使学生养成不良的发力习惯,长时间的技术动作不规范还可能引起肌肉组织、韧带甚至是关节的损伤,这对于正在发育和成长的小学生来说,肌肉的拉伤可以修复,但是韧带和关节的损伤却是影响学生一生。
在日常体育课程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在运动之前提醒学生做好热身运动。在进行运动之前,教师应为学生讲解技术动作的要领,指导学生在运动过程中时时保持正确的运动姿势,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身体损伤。在进行体育技能指导时,教师应注重对学生体育运动动作和具体运动项目规则的讲解,让学生在进行竞技性比赛时懂得基本规则,从而更早的进行其运动思维层面的锻炼,促进学生的大脑和身体的全面发展。
教学指导不仅仅是培养学生良好运动习惯的要求,也是帮助学生形成体育技能的要求。规范良好的技术动作不仅利于学生保护身体健康,还有利于学生形成体育技能,从而使学生形成影响其一生的运动习惯和运动技能。此外,还要加强对学生运动理念的指导与干涉,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锻炼观,使其意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从而使其形成运动健身的观念,形成体育锻炼的内部动机,激发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激情,锻炼其意志力。
2.3 丰富体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体育品格
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体育运动来帮助学生完成相应的体育技能的训练,在此过程中也要重视对学生品格的培养,体育品格是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涉及到的一些心理品质,包括进行体育运动时顽强的意志力、进行体育运动比赛时的比赛精神等,细化到具体就是顽强拼搏、团结友爱、有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等等。这些心理特质会伴随学生的一生,在其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得以体现并发挥其价值。在进行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适当的竞争,在具体情境中为学生树立榜样,教会学生怎样做是符合规则的,是被大众提倡的,怎样做是会受到惩罚的,怎样做是被绝对禁止的。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团体性强的运动游戏,将整个班级看作一个整体,从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以及能力,增强班级中各个同学之间的联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隐性的,学生从榜样中学到的品质大都也是教师进行设定的,教师要做好榜样,以身作则的来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帮助其形成符合大众要求的价值观以及顽强拼搏的勇气、毅力和决心。
总之,体育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小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从源头上提高我国国民的整体身体素质。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应进行思维的创新,结合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理论进行课程的设计和规划。在具体的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丰富其对于体育项目的认识。此外,还应对学生做足够多的技术指导,以使学生在进行运动的过程中使用正确的技术动作,从而保证其身体健康。同时,教师应处于课堂的主导地位,利用体育竞技规则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和相关的体育品质,学生养成的运动习惯和体育品质会体现在今后生活的方方面面并终其一生。
(作者单位:重庆市南川区隆化第四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