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应用与价值研究
2021-09-10卢如华
【摘要】 作为独具特色的文化养老产品,书法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动静适宜,对老年人形体调整、气脉调理、感知系统保健、情绪与心态调适均具良好功效。在深度老年化的社会背景下,研究书法训练的养老养生功能,颇具现实意义。
【关键词】 文化养老;养生功效;书法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9-0112-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基于文化养老养生的书法训练体系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SP20YBC044)。
文化养老是在物质养老、医疗养老得到充分保障,老年人生理、安全需要得到充分满足后,植根于中国“孝”文化,对老年人加强情感关爱、精神抚慰的养老理念与行为。它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基础上,以现代人本主义需求层次理论为指导,体现了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时代担当[1]。做好文化养老工作,应系统开发包括书法在内的多样化的文化养老产品。
一、书法作为文化养老产品的独特品格
首先,书法爱好者人数众多,老幼咸宜,群众基础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汉字自一出现即被视为一种奇异现象,能写好汉字历来被视为值得荣耀的事。儒家以“书”为“六艺”之一,孔子主张“游于艺”。书法这种“游戏的吸引力主要由兴趣和享乐的基本情绪而增强”[2]。书法创造中产生的愉悦、欣喜、安适,是高雅、逸豫、赏心悦目而胜过其他声色刺激的,有利于身心健康,延年益寿。
第二,书法审美层次多样化。书法既是高等院校开设的专业,又是每个文化人伴随识字产生的认知过程,对有无基础、基础好坏要求并不高。除专业书法群体外,并不排斥文化层次、审美品位较低的修习者。
第三,书体风格变化多种多样,选择余地大。汉字经历篆、隶、草、行、楷等多种形态嬗变,五种常见书体乃至同一种书体内部均具有不同的审美趣味,难易程度不同,习书者可自主选择。出于审美趣味上的强烈吸引,五种书体都拥有众多的爱好者。只要有兴趣,老年朋友完全不必顾虑是否有无基础,可随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体开始训练。
第四,书法训练可伴其终身。书法训练动静适宜,以静为主。与舞蹈、武术等产品不同,书法养生不受身体条件、年龄高低限制,几乎适合任何年龄阶段、不同身体条件的老年朋友,且可伴其终身。
二、书法与养生
(一)渊源
养生是一个古老的课题,书法与养生渊源颇深。唐代张怀瓘常常耽玩草书,他在草书中寄托驰骋纵横之志,散发郁结的情怀(《书议》)。欧阳修发现书法具有陶冶情趣、滋润心田的作用,逢单日学草书,逢双日学真书,日复一日,乐此不疲(《试笔》)。
首次明确提出书法养生理论命题的是元泰定年间书法家郑构。在《衍极》一书中,他首次认为书法是草圣张芝、张旭等采用的养生手段,并指出外在的书迹与书法家内在心灵的关系,“有诸内必形诸外”。明高镰《遵生八笺》详述鉴别与赏玩历代碑帖的乐趣,以及文房四宝品鉴、各种名笺的制作方法、20余种文房器具的构造,通过赏玩的方式增加知识、提高审美鉴赏力、陶冶性情、享受人生乐趣。当代张桂生从毛笔弹性、墨的凝聚性、宣纸的湿染性等方面分析书法养生的奥秘,金学智[2]系统梳理历代书法养生理论与实例,指出书法有益于防病祛疾、延年益寿,具有明显的多层次的养生功能。
(二)机理
书法与养生遵循相似的机理,二者都强调心性与德行。中医提倡养生先养心,养心先养德,唯有大德者方能得其寿。书法亦然。中唐书法圣手柳公权指出“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孙过庭指出书法始于平正,中则险绝,终归平正(《书谱》);黄庭坚认为书法之要在“存之以心”(《跋兰亭》)。而书法成就颇高的赵高、严嵩等人因其私德遭受诟病,其书法也就不为世所重。
书法与养生皆循阴阳之理。“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系辞上》)。道是什么?道法自然。阴阳、道、自然是书法与养生理论共用共通的基本法则,亦皆遵守“致中和”的平衡原则。养生强调顺应自然,阴阳调和。书法亦肇于自然,讲究阴阳相生的形与势(蔡邕《九势》)。用笔要求有偃仰、欹斜、大小、长短变化(王羲之《书论》),也是阴阳思想的反映。
精、气、神既是书法家的普遍追求,也是养生家的修炼三宝,是养生的最高境界。庄子认为养生重在“养神”,中医养生主张神为形主、神依形生、形神合一。袁黄气功养生学著作《摄生三要》专论聚精、养气、存神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样,周星蓮《临池心解》认为书法应以精、气、神为主。王僧虔《笔意赞》指出精妙的书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形神兼备才能与传世大师名作名帖媲美。
书法与养生都强调沉静。儒家学派认为“仁者静,仁者寿”(《论语·雍也》),道家学派认为“静然可以补病”(《庄子·外物》)。书法贵乎沉静(王羲之《书论》),用笔须沉着,全篇不浮躁,静是极高的艺术境界,是书法家极为重视的修养修为。
(三)功效
现代医学实验数据证明,书法训练能有效缓和心律、血压、呼吸率、指端脉动量、脑电波等多项生理指标[3]。书法家心律随书写过程呈直线下降趋势,越进入书写状态,心律减慢程度越大,血压同样呈下降趋势。老年人选择书法作为训练疗程,可改善身心状态,预防功能退化性疾病、血栓沉积等常见老年病,具体功效表现在:
1.形体调整。正确的坐姿要求身形端正,腰板挺拔,手指、手腕、手臂、眼神相互配合。站姿书写时,同样要求腰板挺拔,重心居于右脚,左脚稍前,全身器官、肌肉、筋络都将被调动起来,全身部位都能得到调整。采用规范的坐姿和站姿书写,有利于矫正老年人日益变形的脊椎,重塑身形。
2.气脉调理。书法本质上是一种线条运动,“点画细如丝发皆须全身力到”(包世臣《艺舟双楫》)。引笔而书,要求书写者平心静气,舒徐运笔,使全身气脉随线条而流动,做到气韵悠长、绵延不绝。
书写者预想字形,即使笔笔断开,也要笔断意连,迹断气连,空中飞度,使全字、全篇行气不断,气脉相连,达成精、气、神的调养,获得赏心悦目的内在体验,有利于对神经系统、心脑血管系统养生保健。
3.感知系统保健。坐姿书写时,参与运动的器官包括指、腕、臂、眼,感知系统集中在触觉、视觉、运动觉。站姿书写时,运动器官包括头、手、指、腕、臂、腰、腿,全身部位都能运动到,感知系统增加了平衡觉。
篆、隶书取平势,以静为主,有利于保养平衡觉。楷、行、草书以右上斜势为主,动态取势,有利于运动觉保养保健。
起、行、收笔速度不同,取势各异,对视觉、运动觉、平衡觉、触觉刺激强度不同,养生功能与强度不尽相同。小篆线条以水平、纵向、圆弧为主,起、收、折笔处皆圆转,横平竖直,对视觉刺激较少;篆书以外的其他书体,起、收笔均为圆、方、尖笔的不同变化形态,笔锋运动范式丰富多变,运动觉、视觉、触觉刺激信息量非常丰富。
毛笔铺毫后与纸张接触时形成摩擦力,绞转、提按间对书写者触觉系统形成高刺激。中段行笔要“力多丰筋”,讲究节奏,对运动觉形成高强度刺激。
线条不同角度、弧度,尖、方、圆笔不同形态,俯仰、向背关系处理,书写速度的调整,墨色掌控,均与视觉、触觉、平衡觉、运动觉的协调控制正相关。
书法用力范式灵活,变化繁多,要求预想字形,或横向取势,或纵向取势,都是对思维觉的养生保健。
书写字号越大,线条越粗重,毛笔与纸面接触的面越大,摩擦力越大,万毫齐力,对感知系统的刺激强度就越大。
4.情绪和心态调适。史上知名书法大师杨凝式、米芾、徐渭、八大山人等皆游戏于书法,自觉不自觉地以书法疗心疾,留下诸多成功范例。训练时,书写者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蔡邕《笔论》),能排除一切私心杂念,包括负面情绪的干扰。书写者持续保持安宁愉悦心境,书法就能疗人心、治人本,借此消除或弥补生理、心理上的不适,有益于情绪、情操的调理与保健,促进心理疾患的治愈。人的心理疾患不是一种有明确部位和严格界限的局部现象[4],书法训练以身与心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方式疗愈。所以一个书法训练疗程就是一剂“心药”,可祛除由七情内起引发的心理疾患,对老年人整体人格进行保健治疗。“单纯游戏在身体内产生着生活诸力的一种平衡,促进着健康的感觉。”[5]
综上,不同年龄、不同身体条件的老年人将书法作为养老养生手段,可促进身心情绪的积极变化,延年益寿。在深度老年化的当下,研究、开发书法训练的养老养生产品,对完善文化养老服务体系、促进文化养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颇具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方爱清,王昊.文化養老的基本内涵、当代价值及其可依路径[J].汉江大学学报,2015,(8).
[2]金学智.寿从毫端来——书法养生功能简论(艺术养生学系列论文之一)[J].文艺研究,1996,(7).
[3]金开诚,王岳川.中国书法文化大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74.
[4]荣格.心理学与文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49.
[5]康德.判断力批判(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78.
作者简介:
卢如华,男,湖南新化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秘书行为学、中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