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元襄阳之战历史考证

2021-09-10梁艳敏张志成

今古文创 2021年20期
关键词:考证历史

梁艳敏 张志成

【摘要】 李曾伯纪功铭摩崖石刻正是南宋将士对祖国忠诚和克敌必胜信念的表现,也是对襄阳重要的地理位置的肯定,它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是襄阳历史文化的一个直接反映,是宋元之战后南宋将士遗留给襄阳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李曾伯纪功铭摩崖石刻,作为襄阳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仅是要保护好它,更要把它背后所代表的这段历史解说出来,宣传出来,把南宋义士的爱国热情作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流传下去,让人们熟知襄阳这片热土的确是一个值得热爱的地方。

【关键词】 李曾伯纪功铭;襄阳之战;历史;考证

【中图分类号】K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0-0054-02

基金项目:本文为校级教研项目“地方文化传承背景下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拓展性教学研究与实践——以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为例 ”研究成果。

襄阳西南岘山脚下有“马跃檀溪遗址”,从此处往前走,在岘山绿道入口处,有一块“李曾伯纪功铭”摩崖石刻遗迹。旁边竖有对此摩崖的绿色简介:“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称《襄樊铭》,在襄阳城西南1.5公里处的真武山东麓石壁上,是为纪念南宋淳佑十一年(公元1251年)京湖制置使李曾伯抗击蒙古军队,取得光复襄、樊两城的胜利,于宝佑二年(公元1254年)镌刻。”刻铭所占崖面高5米,宽4.5米,四周有阴线装饰边框,框内上方正中横刻“襄樊铭”三个大字,正文为阴刻楷书竖行排列。此铭是湖北境内少见的大型摩崖,不仅是研究宋史的珍贵资料,也是书刻艺术之精品。

由此可知,南宋京湖制置使李曾伯为了铭记功绩,劈崖刻石,是为“李曾伯纪功铭”。这摩崖高5米、宽4.5米,边刻花纹。“襄樊铭”三字横刻于上部,内刻铭文79字,为阴刻楷书,竖排11行,镌刻有力,旁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石碑于2014年立,可知此铭于2013年3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摩崖文为:大宋淳祐十一年四月二十有七日,京湖制置使李曾伯奉天子命,调都统高达、幕府王登提兵复襄、樊两城。越三年,正月元日铭于岘。其铭曰:壮哉岘,脊南北;繄墉壑,几陵谷;乾能夬,剥斯复;千萬年,屏吾国。

这块摩崖译为现代汉语如:大宋淳祐十一年(公元1251)四月二十七日,京湖制置使李曾伯奉皇帝命调都统高达、幕府王登率兵收复襄、樊两城。1254年元月,在岘山刻石纪铭。这段铭文大意是:壮观啊,岘山,你是南北相连的中脊。襄阳那高高的城墙,深深的护城池,和高山一样高,和深谷一样深。有圣主制下,我们在奋战后收复此地,千年万载啊,这里将永远是我国的屏障。

中国历史悠久,襄阳也是一个拥有2800多年历史的名城,历经多次朝代的更替。襄阳在南宋时属于京西南路。京西南路仅有一府,即为襄阳府。在《宋史》对襄阳记载:“(襄阳)宣和元年,升为府。崇宁户八万七千三百七,口一十九万两千六百五”[1],显然是一个人口发达的城市。地理位置南北相连,十分重要。“夫襄阳者,天下之腰膂也,中原有之,可以并东南;东南得之,亦可以图西北也” [2],正是“脊南北”之地。正如李天鸣先生在《宋元战史》中所讲:“襄阳,乃是天下的脊柱。中原拥有它,可以并吞东南;东南获得它,可以图谋西北。所以说,以天下而言,重心是在襄阳”。[3] 南宋建国之初,政治家李纲曾言:“今以东南为根本,当先料理淮甸、荆襄,以为东南屏障”[4],爱国名将岳飞曾奉命收复襄阳,自此后襄阳“生聚繁庶,城高池深,甲于西陲。”[5]

从《宋元鏖兵:襄阳之战》前言,也可以看到襄阳重要的军事位置:“襄阳是南宋的军事重镇,如果襄阳失守,蒙军将顺汉江而下,直达鄂州,控制荆湖地区。失去长江天险的宋朝将十分被动,亡国不远矣。”[6]

元军对襄阳的攻占用了两年的时间。《元史》记载:“及攻襄阳,宋兵以舟数千陈于峭石滩,天泽挟二舟载死士,直前捣之,覆溺者万计。”[7]但是襄阳仍然未被元军攻占。十二月,宋理宗急谴援兵,于是蒙古人自峡州回,两军交战于江北樊城。1236年,襄阳主将京湖制置使赵范派遣心腹王旻率领新招纳的叛乱北军克敌军“前往均州光化军巡进,王旻却又逗留不进。”而“朝廷遣镇江都统李虎,号无敌军,偕光州都统所部军,至襄策应,”[8]两军此时发生了矛盾。赵范却没有处理好矛盾,至使相互猜疑,矛盾升级,使城内发生内乱。克敌军在城内纵火,双方火拼,襄阳城一片混乱。襄阳另一主将李伯渊往江北剿杀叛军,而克敌军却杀其家,李伯渊及其忠卫军叛宋,带兵焚毁襄阳城郭、仓库,投降蒙古军,赵范仓皇逃走,至此襄阳首次陷落。[9]

李曾伯(1198年-1265年)字长儒,号可斋,覃怀(今河南武陟县西)人,后移居嘉兴(今属浙江),进士出身。在《全宋词》[10]中收录有他的词作。他是一位文臣,却极有军事远见。“到宋理宗端平三年,即蒙古太宗八年(1236年),南宋因襄阳之乱而弃守襄阳之后,宋蒙双方长期都没有控制襄阳的意图,襄阳因而成了一片废地。到宋理宗淳祐六年至淳祐十年间(1246-1250年),宋理宗曾一度命令时任京湖制置使贾似道再建襄阳,屯兵驻守,但贾似道却认为襄阳‘孤垒绵远,无关屏障’,从而予以拒绝。淳祐十一年(1251年),李曾伯继任京湖制置使,方才力排众议,一力主持,重修了襄、樊二城,将其重新纳入京湖战区的防御体系之中。”[11]

李曾伯襄阳收复战的胜利从军事地形到人心都是南宋的收复胜利。这次收复战鼓舞了南宋士气,取得了将士的拥护。这次胜利为后来宋蒙襄樊攻防战时,吕文焕踞城抵抗五年打下了坚实基础。李曾伯以文臣统军,能够认识到南宋的军事形势并取得胜利,在襄阳收复战纪功刻石,名垂千古。

李曾伯纪功铭摩崖石刻正是南宋将士在收复失地后对宋朝忠诚和克敌必胜信念的表现,也是对襄阳重要的地理位置的肯定,它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是襄阳历史文化的一个直接反映,是宋元之战后南宋将士遗留给襄阳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忠贞与叛乱的历史仍然在襄阳这个重要的军事重镇继续,但是忠臣义士的忠诚之心如这石刻一样将永远激励后来之人奋勇爱国。

1269年,京湖置制使吕文德病逝。朝廷让他的儿子吕师夔接任为湖广总领、知鄂州,可是他难当重任,不能服众,于是有人建议让大将高达接任,贾似道大怒道:“吾用高达,如吕氏何!”“高达原任襄阳府,曾在鄂州大战时立下大功,本来确实是出镇京湖的合适人选,可是由于高达曾得罪过贾似道,贾似道便在鄂州大战后命吕文德对高达进行过陷害,并差一点将其害死。事后吕、高两人结下了很大的怨仇,如果由高达出任京湖制帅,庞大的吕氏集团必将‘人情震恐’。史载襄阳守将吕文焕刚听到朝廷有意命高达出镇京湖的消息后,内心惶恐不安。他的门客就献计道:‘朝廷之所以启用高达,完全是因为襄阳形势危急,咱们只需报称打了胜仗,朝廷自然就不会派高达过来了。’吕文焕听完觉得很有道理,正巧此时守军捉来了几名蒙古骑兵,吕文焕就以此谎报大捷。本来贾似道也不肯重用高达,于是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12]

南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年)三月,樊城被回人制作的巨石炮攻下后,襄阳守将吕文焕也被震懾,并最终变节。吕文焕也曾坚守襄阳五年,在这期间数不清的南宋官兵献出了生命。士兵张顺身中三枪六箭,虽死后凛然如生,怒气勃发有如活人。士兵张贵被俘后不屈而死。“张贵、张顺本是襄阳的普通农民,他们在国家民族处于危难时能够挺身而出,与外敌奋勇作战,立下了赫赫战功。虽然最终双双以身殉国,但不失为死得其所。”当吕文焕打开城门之际,武功大夫、右领卫将军范天顺不愿降元,仰天大呼:“好汉谁肯降贼?死时也做大宋忠义鬼!”遂自缢而死。“襄阳之战……战争持续的时间最长,战况最残酷,造成的影响也最为重大。”[13]南宋失去最重要的军事屏障,自此兵败如山倒,又过了短短六年,即被元朝所取代。

两千八百年历史的襄阳古城是一座充满历史底蕴的城市。历史仍然在向前,但是在历史洪流中对祖国和人民忠诚的爱国热情是值得肯定的,每当我们瞻仰李曾伯纪功铭时,李将军那昂扬的爱国热忱都会一遍遍打动人心。襄阳这座英雄的城市,它独特而重要的地理位置就倍显重要了。我们需要知道,这座英雄的城市不是因为有了郭靖和黄蓉而闻名,而是因为众多普通而不平凡的英雄。这也是研究考证的意义之所在。

作为一名襄阳文化的研究者,了解襄阳文化,研究襄阳文化,宣传襄阳文化,使襄阳城市的文化底蕴更好地展现出来,正是我辈之责任。李曾伯纪功铭摩崖石刻,作为襄阳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仅是要保护好它,更要把它背后的这段宋元之战的历史解说出来,宣传出来,让人们熟知襄阳这片热土的确是一个值得热爱的地方,这里的一砖一瓦皆有历史。

参考文献:

[1]( 元 ) 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2113.

[2]( 清 )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3484.

[3]李天鸣.宋元战史[M].台北:食货出版社,1988:227.

[4]( 清 )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326.

[5]( 元 ) 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12509.

[6]姜正成.宋元鏖兵:襄阳之战[M].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5:1.

[7]( 明 ) 宋濂.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3659.

[8]( 宋 ) 周密.齐东野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2:82.

[9]李佳敏.1234-1238年阔出征南宋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6:32.

[10]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2018.

[11]姜正成.宋元鏖兵:襄阳之战[M].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5:113.

[12]姜正成.宋元鏖兵:襄阳之战[M].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5:116.

[13]姜正成.宋元鏖兵:襄阳之战[M].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5:119-121.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梁艳敏,女,湖北襄阳人,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

第二作者:张志成,湖北文理学院汉语言1912班学生。

猜你喜欢

考证历史
《红楼梦》与《聊斋志异》联系初考
高职院校技能竞赛保障体系
芜湖《商务日报》档案之发现及初步研究
基于考证与实操并举的会计专业改革与实践研究
新历史
基于考证与实操并举的会计专业改革与实践研究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