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文科生,我很幸运
2021-09-10之心
之心
“越来越觉得现在的文科生还蛮吃香的,比我们高考填志愿那会好多了。”央行一篇论文引发的“文理科之争”讨论后,跟弟弟谈起这个话题,他感慨道。
十几年前,我进入高二,面临分科。在当时网络远未普及、信息相对闭塞的农村,流传着“读文科考大学难,找工作难,工资也低”的根深蒂固的说法。但我还是选了文科,一是因为我是理科学渣,早早被理科“劝退”;二是自己确实热爱文科,尤其是语文。但弟弟不同,他文理兼优,写的作文经常在全校传颂。考虑再三,他选了理科,原因是“文科死记硬背的东西太多,会固化人的思维”。后来,我和弟弟都考上了各自理想的大學,我读中文,他读材料工程。毕业后,我进入媒体做记者、编辑;他在一家科技公司做管理岗。我们从事的都不是与专业对口的工作,但我的跨度显然比弟弟的小很多。
从这段经历出发,我对重现江湖的“文科无用论”,其实是相当诧异的:现代社会,怎么还有这种以“有用论英雄”的狭隘教育观和僵化思维?互联网普及这么多年,其实文科的价值早已显现—那么,为何对文科的偏见和刻板印象没有消失,反而又出现了?
我多次用这个例子,回答过一些理工科出身的人对于“读文科/中文有什么用”的疑问:大四教师节时,当时深陷求职焦虑中的我们去老师家拜访,一名男生向导师发问“中文的意义是什么”,导师说,中文好比一个人家的客厅,虽然不如厨房、卧室、厕所实用,但有客人来,你只能在客厅招待客人,而不会在其他地方。导师的意思,似乎是承认了中文确实不如一些理工科“有用”,但又表明了中文的“无用”是另一个层面的“有用”。
工作后,我渐渐意识到,或许正如中文系的全名“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文学的组合,本身就暗含了“实际之用”和“虚幻之用”。在中文系学生从事最多的是公务员、教师、媒体、广告等职业领域,读书阶段打下的语言文字功底,会让从业者更得心应手;中文系教会他们的终身阅读习惯,对世界保持好奇心、重视人的价值、体察他人的不幸等价值观,更会影响他们一生,让他们坦然调适自我与外界的矛盾冲突,更有勇气和智慧追求真我。在这个各种“卷”的时代,这是稀缺却重要的品格。延伸到历史系、社会学系等文科学生中,尽管各自认知、探索自我和世界的具体方法论不同,但终极价值观是趋同的。
当然,提倡重视文科的价值,不是要“拉踩”理工科,很多理工科出身者同样具备很高的文科实用技能和人文素养。应当倡导的是突破文理科知识框架和思维习惯的界限,一种更开阔多元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