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2021-09-10刘怡
刘怡
【摘要】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就是说,教师要教会学生习惯并擅长于从数学的视角去研究和解决生活实际中可能会遇到的数字问题。然而,从目前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的培养方向来看,大多数教师在设置数学问题时往往脱离实际,且以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为主要目的,他们忽略了数学思维对小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长久得不到提高。因此,教师应该从创设数学情境、贴近生活实际等方面出发,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引言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数学思维形成的关键期,教师应该抓住小学生的兴趣点,通过激发好奇心和唤醒求知欲等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看待和解决问题时可以从多种角度出发,对待同一问题可以产生多种解决方法,也能够使学生思维更加的敏捷,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大脑能够飞速运转,迅速利用学过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以下主要是对教师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详细阐述。
运用数形结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能够帮助学生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中经常会出现许多概念,这些概念对小学生来说总是难以理解和真正地消化,这时教师就可以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使复杂难懂的概念以图形的样子展示出来,图形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恰恰有助于学生看懂数学中数量关系等。其次,利用数形结合,学生能够改变以往僵化的思维方式,使思维变得更加灵活,在解决问题时可以探索出多种方法。除此之外,利用数形结合也可以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并迅速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根据相应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并提出适当的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中通过展示数形结合这一方法来锻炼學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能够探索出全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应该在数学教学中学会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必须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同时问题情境的选择必须要符合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这样学生才乐于去解决问题。首先,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该贴合生活实际,学生和问题之间建立相应的联系后才可能主动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学生也能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体会到数学的生活化;其次,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该注意趣味性,小学生学习往往是以教师教学的有趣程度为出发点,教师选择新奇有趣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再者,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考虑到可操作性,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使学生以直观的角度去认识事物,通常情况下学生通过动手做获得的知识比从书本中间接学到的知识更加的稳固和持久,因此,教师应该锻炼学生的操作和动手能力;最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该具有辩证思维。数学作为一门注重和强调理性思维的学科,教师在设置情境时要调动学生的讨论热情,使其在争辩中不断地深化自身的认知,当学生对同一问题产生不同的观点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的讨论,在理性的争锋中逐渐探知事物的真相。
数学问题要贴合生活实际
数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应该从实际出发提出数学问题。教师通过引导的方式,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和生活实际建立联系,鼓励学生去分析和探究问题。教师要通过一定的示例让学生直观的看到数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具体运用,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使他们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例如,教师在进行算平均数的教学时,可以在授课结束之后,让学生在课下对班级男女生各自的平均身高进行计算,锻炼他们的应用能力。同时教师也应该在教学中让学生逐渐了解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使他们懂得数学并不只存在于书本中,它遍布生活四周,例如,教师在讲过正方体的相关知识后,可以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测量自家房屋的面积和体积等,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结束语
数学不同于文学类等侧重于审美感性的学科,它更加注重理性和逻辑性。小学阶段又正好是学生数学思维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教师要抓紧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只有方式恰当才能够改善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才能取得显著效果。首先教师应该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象化,使学生在思维的过程中能够发散性思维,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等得到锻炼和激发,其次,教师应该创设问题情境,情境的选择要尽可能地生活化且趣味化,通过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改进教师的教学质量;最后,教师对问题的选择要贴合生活实际,只有和日常生活产生紧密联系才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才乐于去学习复杂的数学知识,同时学生也能够将书本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于立波.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J]. 中华少年, 2017.
[2] 蒋维玉.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 新课程·中旬, 2017, 000(010):221.
作者单位:湖北省鄂州市梁子湖区涂家垴镇宅俊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