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辑加工文史类稿件需要注意的问题

2021-09-10牛炜征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5期

摘要:文史类稿件,涉及的文史知识一般多而庞杂。像《大唐诗人的朋友圈》这样典型的文史类稿件,背景是唐朝,主角是唐朝著名诗人,主要内容是唐代诗人的交游,书稿中涉及的文史知识非常广泛,纰漏也相当多。本文以书稿《大唐诗人的朋友圈》为例,讲述笔者在编辑加工此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借此引起编辑同人的重视,做到在校对文史类稿件时下大功夫,做好考据修订。

关键词:文史类稿件;文史知识;《大唐诗人的朋友圈》考据修订

中图分类号:G2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5-0228-02

文史类稿件涉及诸多文史知识,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编辑加工此类稿件时需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大胆怀疑,依据一手的权威文献资料小心考据求证、修订,方能少出甚至不出纰漏。

一、年代问题

对于稿件所属时代、历史分期以及主要皇帝的年号及在位年限要有清楚的认知。《大唐诗人的朋友圈》中写到,“历经21位皇帝、298载春秋的大唐王朝,从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还说“在网络上,流传过这样一个统计:在唐朝300多年的历史中,有名有姓的诗人有2536位”。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唐朝到底存续了多少年?其实这是一个算术题:618年到907年(618年李渊称帝,国号唐,标志着唐朝建立;907年朱温代唐称帝,标志着唐朝灭亡)共289年。所以,这两段表述都存在知识性错误,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将唐朝的存续时间拉长了。为避免此类错误,编辑工作中就要根据工具书做好算术题,最简单也最直观的办法就是依照《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附录《我国历代纪元表》计算。

二、地名表述问题

文史类稿件常常涉及古今地名的表述,这就要求编辑了解古代的行政区划以及古今地名的对照。此类稿件常常出现地名的表述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古地名书写错误,二是古今地名对照错误,三是以今代古,四是古今地名混用。上述问题在《大唐诗人的朋友圈》中都出现了。比如,古地名书写错误如“白居易被授予盩庢(今陕西周至)县尉”。对照《中国古今地名对照表》及《全唐诗》等文献可知,“盩庢”当为“盩厔”之谬。古今地名混用如“他(孟郊)在江西信州(今上饶市)寓居”。江西行省始于元朝,唐朝时江西隶属于江南道,因此,应将“江西信州(今上饶市)”改为“信州(今属江西省上饶市)”。以今代古,即用现有地名指称古代地名,如“李白受从弟宣城长史李昭之召,南下安徽宣城散心”。经查发现,安徽在唐朝分属河南、淮南、江南等道,宣城在唐代称为宣州,李白有诗《寄从弟宣州长史昭》《登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可以为证,所以,应改为“李白受从弟宣州(今安徽宣城)长史李昭之召,南下宣州散心”。古今地名对应错误,主要体现为注释的今地名和古地名不对应甚至是南辕北辙。例如,杜甫“19岁游郇瑕”注释为“郇瑕,今山东临沂一带”,“今山东临沂一带”当为“今山西临猗一带晋国故地”;杜甫的《月夜》有“今夜鄜州月”之句,文稿注释为“鄜州,今陕西鄜县”,查《中国古今地名对照表》发现,“鄜县”当为“富县”之谬。同类错误很多,不再一一列举。关于文史类稿件的地名表述问题,要注意的原则是:地名要与所处时代相对应,不能古今混淆;注釋要准确,不可张冠李戴;地名不得古今混合表述,不伦不类。要防范此类问题,上海辞书出版社的《中国古今地名对照表》是不错的工具书,另外还可参考一些史料(如二十四史)、文学作品、人物年表等。

三、人名和职官名问题

文史类稿件常常出现人名和职官名错误。人名错误,比如方孝孺常常误写为“方孝儒”,溥心畬常误写为“溥心畲”,杨维桢常误写为“杨维祯”(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晚清名臣丁宝桢也都是木字旁的“桢”)等等。《唐代诗人的朋友圈》里就出现了很多这样的问题。有相对容易辨别的人名错误,如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储光羲全部误写为“储光義”,晚唐著名诗人杜牧则误写成“杜枚”。此外,还有需要查阅的人名,面对不熟悉的人名,可以先直观判断,然后借助文献一一对照。如书中写“杜甫有四个弟弟,分别为杜颍、杜观、杜丰、杜占”,直观判断杜颍可能有误,经查证,杜甫有诗《送舍弟颖赴齐州三首》,所以“杜颍”当作“杜颖”。对待完全陌生的人名,遇到了就要查一查,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杜甫的朋友圈里有个很陌生的名字——郑潜,注释写到,“郑潜,驸马,杜甫曾随其出游”,既然是驸马,这个名字就必然是可查证的。经查,和杜甫有过交集的是唐临晋公主的驸马郑潜曜,而非郑潜。再比如,在《大唐诗人的朋友圈》中王勃父亲的名字写作“王福畴”,但按《旧唐书》当为“王福畤”。另外,在文史类作品中也常常出现职官名混淆(主要是时代与名称的混淆)的情况。《大唐诗人的朋友圈》中写“韩愈在袁州刺史任上被召入京任国子监祭酒”,但唐朝史料将这一职官名都写作“国子祭酒”;王绩的朋友圈写“我要去做太乐署丞焦革的助手”,其中“太乐署丞”当为“太乐署史”;岑参在杜甫的朋友圈里转述史实“老杜,你曾推荐我担任‘右补缺’”, “右补缺”当作“右补阙”。关于人名和职官名的考证要借助历史资料如《旧唐书》《新唐书》《中国历代职官沿革史》等进行。另外,平日里也要多积累类似的知识,如历史名人名字的正确写法,中国古代职官的历史沿革等等。

四、修辞问题

古人讲究尊卑有分、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所以格外注意措辞。比如,关于死,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称谓。《礼记·曲礼下》中写道:“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1]汉代班固的《白虎通·崩薨》中写道:“崩薨纪于国何?以为有尊卑之礼。”对于死的不同称谓代表不同的身份地位,这样的词是不能乱用的。《大唐诗人的朋友圈》中则说“元和十五年(820年),唐宪宗薨逝”,唐宪宗作为天子,用“薨逝”显然是不合适的。“薨逝”是称皇后、妃子或者重量级的王公大臣去世的专有词语,皇帝当用“崩逝”或者“驾崩”,方显其至高无上的地位。还有一种死是未成年就死去,称“夭折”或“早夭”,含有惋惜之意。《大唐诗人的朋友圈》却写:“这一年,他(白居易)三岁的儿子阿崔不幸去世。”从表述上来看,这句话四平八稳,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就修辞而言,将“去世”改为“夭折”则更为妥当,“夭折”一词寄托了惋惜的意味,更能呼应“不幸”一词。另外还有特定的指称词语在古代也有明确的区分,如“鳏”和“寡”等。《孟子·梁惠王下》写道:“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2]《大唐诗人的朋友圈》却说,“妻子去世后,他(王维)从此寡居三十年”,此处“寡居”当作“鳏居”。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比如枭雄一词含贬义,一般不用来表达正面的意义。然而刘禹锡是在表达自己“老当益壮,不堕青云之志”时却说,“如今我虽然老了,然而心里总愿如枭雄曹操一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枭雄曹操”这种贬斥的称谓与文意相悖,故改成“魏武帝曹操”似乎更妥。

五、考据史料,避免出现“关公战秦琼”的错误

《大唐诗人的朋友圈》以一种“新瓶装旧酒”的形式展现了唐代诗人及其作品。既然是朋友圈,就免不了要点赞、留言,而对于留言的人,则要十分小心。比如刘希夷说宋之问“你还是杀人犯啊……”,此处显然是依据辛文房《唐才子传》中宋之問讨要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诗句无果愤而杀之的记载,既如此,刘希夷的留言就似为不妥,所以,建议删除。再比如,刘禹锡去世后,白居易在朋友圈写下了悼念诗《哭刘尚书梦得二首》居然有刘禹锡的点赞,此时的刘禹锡已经驾鹤西游,是不可能为写给自己的悼念诗点赞的。

六、不规范的网络语言

《大唐诗人的朋友圈》作为新媒体文史著作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网络语言,比如蓝瘦,香菇;大唐诗坛CP评选活动等表述,但这些都是不规范的用法,目前还不允许出现在纸质出版物中。对于网络语言的排斥是纸质出版物和新媒体出版物之间的差别。

七、文献问题

文献问题主要体现为文献资料名称错误、文献的作者错误、文献名称与引文张冠李戴、引文文字错误。书稿中提到文献时,要注意文献名称的正确书写,比如宋代吴自牧的《梦粱录》常常误作《梦梁录》。《大唐诗人的朋友圈》中也存在文献名称错误的问题,如《诗话龟总》当为《诗话总龟》,《太白全集》当为《李太白全集》等等。为避免此类问题,在编辑时可以参阅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国学大师网站或者在豆瓣读书中查找图书封面图片。出现引文时,则要根据出处核对校订引文,可以先检索再核对纸质出版物,如《大唐诗人的朋友圈》中沈佺期@宋之问“回忌声病,约句准确”,在《新唐书》等文献资料中均为“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有关苏源明的注释中写,“苏源明,字弱夫,杜甫游历齐赵时结交的好友,有《新唐书·艺文志》传世”。《新唐书》的编著者是宋代的欧阳修、宋祁等人,《新唐书·艺文志》显然不是苏源明的传世之作。经查,苏源明在《新唐书·艺文志》中有传,此处当是将作品中人物表述成作者之谬。关于文献问题,要做到根据已知核查未知,一定不要轻易放过。

八、结语

书稿《大唐诗人的朋友圈》涵盖了文史类稿件普遍存在的问题,故本文以其为例。编辑加工文史类稿件要明白“文史不分家”的道理,对于稿件中涉及的知识性问题要做好考据工作,大胆怀疑,小心求证,依据权威材料对文稿中出现的知识性差错做好修订,对于表述性问题做好润色。披沙拣金,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方不负编辑的职能。

参考文献:

[1] 礼记[M].胡平生,张萌,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7:89.

[2] 孟子[M].万丽华,蓝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32-33.

作者简介:牛炜征(1977—),女,河北保定人,硕士,编辑,研究方向: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