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拜登访欧,难以得逞

2021-09-10雷墨

南风窗 2021年13期
关键词:美欧盟友拜登

雷墨

当地时间6月9日,拜登登上“空军一号”,开始就任美国总统以来的首次外访。根据白宫公布的行程安排,拜登10日在伦敦会晤英国首相约翰逊,重叙“英美特殊关系”,然后到英国的康沃尔郡出席七国集团(G7)峰会,14日前往布鲁塞尔参加北约峰会,15日参加美欧峰会,16日赶往瑞士会晤俄罗斯总统普京。

历时8天,3场多边峰会,十多次双边会晤……年近八旬的拜登,为首次出访可谓拼尽了全力。在登上“空军一号”时拜登说,他此行的目的是“加强联盟,向普京和中国清楚地表明欧洲与美国关系紧密”。通过与盟友“秀亲密”传递政策信息,这是拜登与特朗普在外交上显著的不同点。

但是,拜登拉拢欧洲对抗中俄的做法能否如其所愿,目前看还要打一个很大的问号。这倒不是说这位老总统“魅力”不够,而是他无法消除美欧在处理大国关系、应对全球挑战等问题上的重大分歧。不仅如此,拜登也无法消除欧洲盟友心中的“特朗普阴影”。从目前美国国内政治现实来看,即便特朗普不在2024年上演“王者归来”,他也会是美国政坛的一个显性存在。拜登高调访欧,盟友的鲜花和掌声会有,但忐忑和疑虑也不会缺席。

人未到,声先行。6月5日,拜登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了题为《我的欧洲之行是为了让美国团结全世界的民主国家》的文章。拜登写道:“在这个全球充满不确定性的时刻,世界仍在应对百年一遇的大流行病之際,此次访问旨在实现美国对盟友与伙伴的新承诺,展现民主国家既能应对挑战,又能抵御新时代的威胁。”显然,拜登是想通过媒体喊话,为他的欧洲之行预热。

事实上,拜登为拉拢欧洲做前戏,早在他还是总统竞选人时就开始了。特朗普对欧外交的突出特点,是在关税和军费问题上让盟友恐惧。那时拜登就为欧洲打抱不平。他在2019年阐述外交理念的文章中写道:“特朗普将自美国最亲密的盟友—从加拿大到欧盟—进口的产品列为国家安全威胁”“他把北约当作美国所经营的勒索保护费的组织”。拜登这样的表态,显然是在安慰欧洲:等我回来。

“美国回来了”,是拜登就任总统后谈及外交时的口头禅。2月19日,拜登以视频方式参加德国慕尼黑安全会议,把这话又说了一遍:“美国已经回归,跨大西洋联盟已经回归。”那是他首次以总统身份,与欧洲盟友领导人面对面,表态的分量显然已经不一样。而且,虽然那次会议讨论的是安全问题,但是拜登的讲话,对欧洲军费偏低的问题只字未提。毫无疑问,拜登意在以更温和的姿态消除“特朗普阴影”。

除了口头表态,还有外交互动。2月22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以视频方式参加欧盟外长会。3月22日,布林肯访问布鲁塞尔,出席北约外长会。3月25日,拜登以视频方式参与欧盟峰会—美国总统上一次参加欧盟峰会,还是2001年小布什政府时期。4月13日,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访问德国。5月3月,布林肯再次访欧,出席G7外长会。不难看出,在拜登抵达欧洲之前,他的政府在拉拢欧洲方面下足了功夫。

除了外交互动,还有政策协调。5月17日,美国与欧盟发布联合声明,称双方将讨论如何解决全球钢铝产能过剩的问题,并承诺在谈判期间不相互加征关税。两天后的5月19日,美国宣布取消对“北溪-2”项目的制裁。6月5日,G7财长会达成协议,将全球最低企业税税率设定在15%,以结束数十年来的低税率竞争。彭博社6月 9日报道称,美国与欧盟将承诺结束贸易战。不难想象,没有具体的政策团队密集的沟通协调,不可能达成这些妥协和共识。

所以,从口头表态到外交互动和政策协调,拜登政府为这次访欧可谓是做足了前戏,目的就是尽最大可能营造出美欧亲密的氛围。美国卡内基基金会学者埃里克·布拉特贝格宣称,拜登政府几个月来高频度的对欧外交,让“跨大西洋关系死亡”看上去像夸张的谣言。认为特朗普执政4年葬送了跨大西洋关系,显然言过其实,但觉得拜登仅凭秀亲密就能让美欧关系重现昔日美好时光,无疑也是夸张。

尤其是,对于奥巴马执政时期美国透过丹麦国防情报局监听德国、瑞典、挪威和法国的政要,欧洲人会联想到时任副总统拜登在其中的角色。这给拜登的此访蒙上了阴影。

前戏顺畅,不意味着后续也能一帆风顺。客观而言,在展现跨大西洋关系“重回正轨”方面,拜登政府的确做出了样子,但绝不能简单地将其归因于拜登外交团队的成熟老练,尽管他组建了号称“外交天团”的专业队伍。

一个不难理解的道理是,有了特朗普的“衬托”,无论谁担任美国总统,想营造美欧一团和气的开局,都不会是什么难事。何况,拜登政府的对欧外交,利用了欧洲人的怀旧情绪。去年拜登当选总统后,某些欧洲政客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至少在目前这个阶段,这种情绪产生了一定的政治效果。比如,欧洲的政客和技术官僚,在与拜登政府的信息交流和政策沟通上,“舒适感”瞬间提升。对此,布拉特贝格有这样的分析:拜登激发了欧洲内部依然存在的跨大西洋情结,使那些希望与华盛顿保持某种距离的人更难做事。

忆往昔岁月,感觉当然不错,但不能把回忆当现实。拜登上一次以副总统身份访欧,还是在2015年。这次他以总统身份访问欧洲,面对的是一个没有英国的欧盟。这就是与以往不同的现实。欧亚集团总裁伊恩·布雷默,曾在题为《美欧关系不会因为拜登是总统就快速恢复》的文章中分析称,数十年来,英国都是美国与欧盟打交道的帮手,伦敦在这个集团中扮演着美国拥护者的角色。

随着英国完成脱欧,这座连接欧洲大陆与美国的桥梁不复存在了。英国对于美国的特殊价值,事实上已经打折了。而从英美双边关系层面来说,两国之间也有了此前所没有的“特殊”矛盾,那就是身为爱尔兰裔的拜登,对约翰逊政府在脱欧过程中没能处理好北爱尔兰的利益颇为不满。

这次访欧期间,拜登会与欧洲盟国领导人在高科技、供应链、数字税,以及经贸问题、气候问题、疫情应对等诸多议题上,发表一些联合声明,提出一些合作倡议,甚至还会开启某些具体的合作。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些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具体落实到哪一步还不好说。而且这些“成果”主要是因为拜登政府强力推动,欧洲的配合也带有某些“热情高涨”使然的成分。

用卡内基基金会学者罗莎·鲍尔弗的话说,欧洲领导人需要时间,来弄清拜登的“修复同盟关系”到底是怎么回事。

欧洲热情消退、理性回归后,情况可能就不一样了。拜登说得很明白,他团结盟友意在“展现民主国家既能应对挑战,又能抵御新时代的威胁”。但他没有说、而事实上已成为其政策理念的是,首先要解决美国面临的挑战和威胁。比如,拜登的“服务于中产阶级的外交”,与特朗普的“美国优先”难道有本质上的不同?他的“购买美国货”政策,能为欧洲企业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所以,至少在某些领域,欧洲人看到的会是没有特朗普的特朗普政策。

拜登访问的是欧洲,心里想着的却是中国,即拉欧洲一起对付中国。但在这一点上,美欧的分歧也显而易见。众所周知,拜登对中欧谈妥投资协定很不满,但在他到访欧洲前的6月7日,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在记者会上说:“我知道欧洲对这项投资协定展开了讨论,但我本人确信,这项正在讨论的协定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一大步。”中欧投资协定何时签署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这个问题上欧盟的努力“方向”与美国截然不同。

关键的原因在于,欧盟对中国的认知与美国存在差异。诚然,在处理对华关系时,欧盟在某些领域与美国有“共同关切”,但是它们不太可能在战略上做到完全同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欧盟更多的是把与美国的合作,视为其对华外交的手段之一,而不是全部。布拉特贝格认为,大多数欧洲國家仍然赞成与北京接触,而且对成为美国对华战略竞争的工具保持警惕,“因此它们不愿意完全拥抱拜登所谓的自由世界议程”。

对于这次拜登欧洲之行,有媒体调侃像是西方国家的“爱情派对”。能有这样的“氛围”,凸显拜登政府煞费苦心,企图让美国再次领导世界。不过,拜登及其外交团队也承认,如今美国单独领导世界已经力不从心,所以必须团结盟友。但现在的问题是,拜登政府在团结盟友上也是力不从心。他的对欧外交正在而且将继续证明这一点。

有欧洲学者把拜登称为最有“跨大西洋主义色彩”的美国总统。如果对比自称首位“太平洋总统”的奥巴马,以及对欧洲盟友横眉冷对的特朗普,这样的评价一点都不为过。所以,把美欧关系从特朗普政府时期的乱象拉回到正常状态,拜登肯定是有这样的意愿的。但如果把拜登的意愿与美国的政治现实联系起来看,就能看出他的力不从心了。

特朗普的“美国优先”与对同盟关系现状的不满,不只是喊出了口号和表达了情绪,而是契合了相当部分美国人的心理。不然,就很难解释特朗普为何获得7000多万张选票,以及败选后依然拥有巨大的政治能量。换句话说,拜登所希望的美欧关系“正常状态”,是不是美国人所希望的,都是一个问题。而目前拜登对欧外交中的“美国优先”底色,则证明美国的政治现实决定了他无法走出“特朗普主义”的阴影。

从拉拢欧洲的意图来看,拜登希望的美欧关系“正常状态”更像是重演历史。他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的讲话中说:“欧洲和美国的伙伴关系是,而且始终必须是我们希望在21世纪完成所有使命的基石,与我们在20世纪所做的一样。”目前,拜登对华外交带有明显的冷战思维,所以很难否认,他对欧外交的重要目的是想重演冷战式对抗。同样很难否认,拜登在冷战式对抗上投入的精力,绝不会转化为美欧团结的动力。

这里面的道理并不深奥。正如布鲁金斯学会亚洲问题学者何瑞恩所分析的那样,不像1950年代,当时美国的经济总量全球占比50%(目前占比24%),而今世界每个主要经济体都与中国有紧密的联系,“这样的现实,将会限制应对中国挑战的联盟的团结程度”。所以,拜登试图通过这次访欧打造紧密的同盟,从而服务于其战略竞争,这个希望非常渺茫。

猜你喜欢

美欧盟友拜登
本期导读
冬天的盟友
拜登也要打造基建狂魔
普通人拜登
欧盟发布贸易统计,中欧贸易增长迅速,逼近美欧贸易
好好玩创意营盟友唯我独尊
是对手,更是盟友
好好玩创意营 盟友唯我独尊
“拜登”献吻拜登
美欧新能源模式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