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假如爸爸朋友改我的考卷

2021-09-10

南风窗 2021年13期
关键词:录取率寒门科举

每到高考时节,很多朋友会兴奋。我知道,有些朋友是在治愈过去,有些朋友则是在缅怀过去。

高考,经常被比作科举制度的现代版本,多数人认为它因为标准单一,所以公平。如果像美国私立大学一样采取申请入学,标准化考试只占一部分录取因素的话,那么可能就会出大问题,被好学校录取的学生,一定非富即贵。这个看法,还是有道理的。

但高考也并非绝对的公平,至少从两个方面来看是这样的。一是学习资源的可得性依然很重要,城市和农村相比,城市的财富水平中上游家庭和下游家庭相比,即使在准备高考这样的标准化考试上,他们依然有着很大的资源获取差距。而且,高考之外,各种特长生的录取名单也很长。

另一方面,每个省级区域的录取率差距很大。我以前给某地的一群企业家做讲座,我统计了一个数据,告诉他们:你们所在的A省,每万人的知名学府录取率还不到另外一个B省的50%。两个省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当,而A的经济质量还要更高,学生平均素质也并不存在差距。于是,在场的企业家非常激动,议论纷纷,他们说我讲得太好了。

对这种地域“差异”,我不想评论,对造成“差异”的原因,我也不想评论。反正,如果不把每年的高考时节当成一种对过去的治愈,或者缅怀,那么它根本不值得成年人去关注太多。

如果真要关注这个考试,或者说这项人才选拔的制度安排,我们也不应该关注那些细碎的温暖细节,或者“土猪拱白菜”这种混杂着自我贬低,男女关系暗示和对固有秩序破坏倾向的特色表达—我理解这位年轻人的企图心,但想和他的语文老师谈谈。我们应该把高考这项制度放在更宏大,更久远的视野下来审视。

算了,高考就说到这里。说说以前的选拔制度。在中国有文字以来的历史记载中,标准化考试选拔官吏也并非主流,不要说贵族制度主导的先秦,即使在秦朝建立中央集权的制度之后,标准化考试主导的时间也没有超过一半。

隋文帝杨坚开创了真正意义的科举制度。隋朝是北方统一南方,那个时候,北方的政治精英脱胎于少数民族的部落贵族制和汉人坞堡贵族制,而在南方,人们两百多年来已经习惯了从东晋开始的,由上流士族占据高位的南朝政治传统。因此,作为开国皇帝,杨坚有着充分的动力去用标准化考试选拔寒门,制衡贵族。他很清楚,只有没有背景的寒门官员才会真心忠于自己。

即使创立几百年之后,科举这项制度依然不是选拔核心官员的主流。隋朝短命而亡,后来的唐朝,历任的宰相依然主要出生于大家族,甚至还多次出现父子宰相,三代宰相的情况。我们要承认个人智慧和治国才华是可以遗传的,但这个遗传的概率,也太高了一点。对不对?

另外两个例子也说明了隋唐的科举有“水分”。一是科举到了武则天时期,才有了法定的糊名法,就说要把考生名字藏起来,以防止考生“爸爸的朋友”在改卷的時候,搞徇私舞弊。难道,以前不知道要这么做吗?显然,情况很复杂。

另外一个例子是,大诗人李白20多岁离开四川,他的美好年华,很大一部分都在长安跑关系(书面说法叫“干谒”),用银子开路,拿着自己的诗文,去拜访中央大员和皇帝身边的人。有人说,李白是中国商人和异域女子的儿子,没有科举资格。这种说法不可考证,但可以确定的是,当时的确有太多门路可以替代科举。

科举真正的规范化,成为读书人唯一上升渠道,那是宋朝、明朝和清朝的事情了。而这三个朝代的存在总时长,不到帝制社会的一半。

猜你喜欢

录取率寒门科举
小小花钱看科举
寒门不能出贵子吗?
唐代科举的投卷与荐举之风
6所美国常春藤盟校本科录取率降低
教育观察:“寒门出贵子”缘何越来越难?
宋代科举冒贯管窥
700寒门学子上北大,没什么好骄傲
科举文献《唐摭言》词语考释
探子
呵护更多寒门学子的大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