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年流淌出的声音与文字
2021-09-10陶瑾
陶瑾
苏州弹词作品《三笑》中唐伯虎追舟的故事,发生在运河虎丘山经浒墅关到无锡东亭镇段,唐伯虎让船上舟子唱山歌,一两银子一首,舟子遂大唱特唱。
一条汇聚千年诗意的京杭大运河,用水的灵秀滋养着两岸人们的生活,也成就了地方特有的戏曲声腔和剧种。你看,昆曲、评弹、苏剧、山歌等这些非遗文化里,无不绽放着灿若星辰的运河光芒。悠悠流淌的大运河水,带走了渔火,却留下了一段段无法忘却的声音和文字。
水袖翻飞,雅音萦绕
水路在过去也是戏路。沿着运河,北方的戏曲传播到南方,南方的戏曲亦传播到北方。产生于山东的柳子戏(东柳)曾沿着运河传播到苏州,留下“吴下传来补破缸,低低打打柳枝腔”的诗篇。
而昆山腔也直接产生于大运河苏州段,昆山腔出现并逐渐演变成著名声腔,除了自宋元以来,这里有较好的戏曲传统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靠近运河,让苏州成为了南北戏曲的交汇点。
漫步大運河流经的吴地沿岸,细数着传统戏韵,聆听着人文学者娓娓道来,从前戏班到苏州城乡演出,常有一种戏班船或傀儡船,城内外虎丘石湖等地出游还有一种灯船,有时直接在船上唱昆曲、演社戏等。有历史记载,在苏州水乡,凡是款神宴客,在船头上演戏,称之为“船戏”。明末清初这一习俗在虎丘山塘一带极盛。节日当天,献艺者于船头表演,一般以锣鼓开场,昆腔并奏,间有软硬功夫,十锦戏法,象声鸟语同时呈技。康熙二十八年(1689)二月二十日随同康熙南巡的部院大臣,觅梨园至阊门船上,观演《会真记》。也有联舟为台演出,其规模大者,莫如吴三桂之婿王永宁,尝连十巨舫为歌台,在石湖行春桥演奏。到了雍正年间,阊门外郭园开辟了专业的戏园子,看剧的人觉得很方便,船戏也就日益衰落。
“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澈,听者魂消……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 明袁宏道万历十二五年(1597)所作游记《虎丘》中的这段记载,分明是两百余载间的一场昆曲梦啊。
“虎丘曲会”是虎丘尤为壮观的节日,“千人石满千人坐,千顷云浮千顷烟”。曲友们带着元代关汉卿的《窦娥冤》来了;中秋曲会上唱起了《牡丹亭》里的游园惊梦;扮演梁山英雄“莽李逵”的昆曲名角,登上了虎丘千人石……后来,这一地方性剧种,很快由山塘河进入大运河再走向北京,一时间营造了“四方歌者皆吴门”的景象。
“一笑追舟”与“盘门外一只鼎”
在评弹书目中有“小书之王”之誉的《三笑》,是一部传唱广泛的长篇弹词。殊不知,里头的故事也与运河十景中的虎丘塔有着千丝万缕的连接。
《三笑》中有一辑是“唐伯虎初会秋香”,明代唐伯虎与秋香的故事早已众所周知,且被演绎了N多遍。《三笑》里,唐伯虎因对秋香一见钟情而“追舟”,《追舟》这折述说的就是唐伯虎在苏州虎丘山游玩,恰逢告老还乡的无锡太师华鸿山的夫人与丫鬟秋香,在虎丘山观音殿进香,心生好感,待华相爷夫人船只返回无锡时,唐伯虎雇了一只小船,前去追赶。他还吩咐船老大唱山歌(吴歌),一来解闷,二来想引出前面大船中的秋香出来相见。此折保留了吴地明、清时的山歌,演绎得极为风趣。
有关唐伯虎与秋香的因缘,最初版本是出自冯梦龙的话本小说《唐解元一笑姻缘》,其中记述:“为人放浪不羁,有轻世傲物之志”的唐伯虎,在虎丘山下的游船里,忽有画舫从旁摇过,舫中珠翠夺目,内有一青衣小鬟,眉目秀艳,体态绰约,舒头船外,注视解元,掩口而笑,于是解元神荡魂摇……但据考证,唐伯虎真实的样子并非如此。可后来,从“一笑”发展到“三笑”,经过一次次改编,大家也就将杜撰的艺术形象记得更牢了。
弹词作品《描金凤》中,也有运河十景之水陆盘门的一段描写。作品主人公钱笃笤就住在运河畔昔日市井喧嚣的盘门外大街,作品中有很多对于本地风光的刻画。《描金凤》有一辑十分有趣,故事以苏州为背景,讲了落难官宦之后徐公子与江湖骗子钱笃笤之女的传奇爱情。钱笃笤是跑江湖的老混混,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时节,有个叫汪宣的典当行老板请老钱去喝酒,其实是看上了他的女儿。几壶花雕下肚后,老钱居然以暖锅为媒,将女儿钱玉翠许配给汪宣。而钱玉翠其实早已和书生徐惠兰私定终身,还送给对方一只描金凤,这既是他们的定情信物,也是整出戏的戏眼。
相传钱笃笤家住在盘门横街,具体方位是吴门桥堍第三家。而盘门横街始建于宋代,南出盘门路,北以吴门桥为界与盘门大街相连,南北走向。钱玉翠在盘门外少有的标致女人,被大家笑称“盘门外一只鼎”。这是传说,如今已无法考证。
潘家人护国宝
近水楼台先得月,苏州的苏剧离不开昆曲的滋养。最近几年,苏剧慢慢重新进入大众视野,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苏剧《国鼎魂》就以苏州潘氏家族守鼎故事为背景而创作。
靠近平江路的南石子街5—10号是潘祖荫故居,潘家门第显赫,苏州人都称其“贵潘”。潘祖荫虽位高权重,却十分体恤民情,每次听闻民间有水旱灾害,他便四处奔走,全力赈灾。而潘祖荫一家历经艰辛保护国宝大盂鼎和大克鼎的事迹,更是为世人所赞扬。潘祖荫爱好收藏,他的“攀古楼”就专藏青铜器,可以讲在当时是“青铜器第一藏家”了。左宗棠为报答潘祖荫的救命之恩,送了大盂鼎,而大克鼎则是潘祖荫花重金买下。
抗战爆发后,潘家后人悄悄回到古宅,把两鼎藏于木箱中,再把木箱埋于地砖下,这才将两件国宝完好地保存了下来。新中国成立后,潘家后人将两鼎捐给了国家。苏剧《国鼎魂》在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上获得文华大奖。剧中潘家人面对“密藏宝鼎在潘府,何年何月见天光”的询问,只能发出“政清吏明久盼望,难逢盛世徒悲伤”的叹息,嘱咐后人:“宝鼎只配献明堂。若是万般皆绝望,就让它,沉湖底,埋地下,永伴地老共天荒!”
叹惋咏怀的运河诗篇
大运河的水浩瀚滔滔,走过了踌躇满志的赶考举子,走过了春风得意的上任官员,走过了寂寥失意的文人,还有行走四方的商贾巨富,同样还催生了一首首大运河的诗篇。
“月落烏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人们纷纷逃离长安。进士及第刚刚两年的诗人张继,通过大运河前往相对安定的江南。在那段日子里,张继的小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眼前的画面让张继诗意萌发,于是创作了传唱千古的《枫桥夜泊》。
范成大笔下“人语嘲喧晚吹凉,万窗灯火转河塘”描绘了盘门的热闹场面,还有范成大“年年送客到横塘,细雨垂柳系画船”,则刻画了大运河横塘一带。
运河的开凿,使苏州成为江南航运中心,对外贸易也日趋发达,海外航船可以通过吴淞江和运河直泊苏州城下。唐代诗人白居易诗曰:“平河七百里,沃壤二三州”,所反映的是运河开凿后东南数郡所得之利。唐代诗人杜甫“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和晚唐诗人杜荀鹤“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的佳句,也都反映了隋唐时期吴地物阜民丰的繁貌。
“借得他山石,还将石作梁。直从堤上去,横跨水中央。白鹭下秋色,苍龙浮夕阳。涛声当夜起,并入榜歌长。”读元代高僧、诗人善住的这首诗,仿佛眼前再现了纤夫一步步挽舟破浪前进的画面。这是他经过宝带桥时赋的一首诗。最后两句,可以想象漕运夜航是多么的繁忙。诗中提到了“石作梁”与“苍龙”,可发现元代的宝带桥已是多拱联缀、恰如苍龙卧波的长石拱桥了。
此外,周遵道《豹隐纪谈》、冯梦龙《隋炀帝逸游召谴》等作品,也都以运河为背景,不仅描摹了苏州运河两岸的习俗风情,也留下了苏州运河文化的历史存照。
与运河一脉传承的吴地山歌
“春季里啥格花儿金金黄?夏季里啥格花儿满池塘?”吴地山歌与运河水的缠绵,在江南水乡人的心中记忆尤深。在旧时的白洋湾地区,村民耕作时唱田歌,渔夫捕鱼时唱渔歌,青年恋爱时对山歌,长者祈福时唱神歌。
70岁的顾凤珍从小听着白洋湾山歌长大,回想当年,白洋湾地势闭塞,南部有虎丘、白洋、长泾等村落环抱,与苏州城区形成了天然屏障,居民出行以船为主。与苏州其他沿运河畔的地区不同,白洋湾没有山塘的繁华,不如桃花坞的文人云集。她更像一位朴实的老农,踏踏实实地种花,任商船运去。这种相对单一的地理环境,却也让白洋湾成为山歌带的佼佼者。
令顾凤珍印象最深的是渔歌。“一条渔船波上过,郎摇橹来姐扭绷,盎得儿盎得儿船唱歌。”运河上,年轻的船家女遇上对面船家的心仪小伙,定是要来一场“对歌”考考他的,这一来一去,两人在运河上便结下了情缘。
“白洋湾山歌蕴含着丰富的运河元素,与江南大运河文化一脉相承。如果能将吴地山歌的生态与大运河畔的民俗文化结合起来,那将是一盘充满无限张力的活棋。吴歌生态与大运河文化保护互相渗透,两套锣鼓一起敲,相互媲美,共耀江南。” 民俗学家沈建东表示。
“追戏”攻略
◎ 金秋虎丘曲会在每年8—10月间举办,云集国内诸多优秀剧目。并将文艺展演、论坛沙龙、城市展览等融入景区,更有集结乐队、舞团、乐器比拼、快闪等形式。
◎《三笑》说得最好、影响最大的是徐调创始人徐云志,他小时候就在苏州书场听谢少泉说《三笑》。《三笑》里有好几个重要配角比如华府里的两位公子“大笃二刁”,一个瘸子,一个口吃,许多笑点都发生在他俩身上。
◎《描金凤》是一部“五毒书”,只因它难说、难唱、难学方言、难起角色还有难用噱头。世间众生相都在这部戏里。
◎ 白洋湾山歌文化节举办了两届,山歌节开展了“运河文化利用与吴歌保护传承”专家研讨会,专家们头脑风暴,献计献策。如今,白洋湾500多首山歌建立了山歌资料数据库,并出版《吴歌奇葩——白洋湾山歌集》《白洋湾山歌论文集》等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