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贸易理论文献综述
2021-09-10程鹏龙
程鹏龙
摘要:本文从新新贸易理论的背景入手,将传统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和新新贸易理论做了比较研究,进一步研究了新新贸易理论理论基础和核心思想,在企业异质性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多重异质性模型的发展趋势。重点分析了企业的出口选择方式和生产率的关系,并在国内生产,出口经营,混合生产和FDI这四种模式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国家间的贸易政策对企业出口选择的影响和总体福利之间的关系,再根据实际情况和新新贸易理论的结合指出了新新贸易理论的不足支出和未来应该重点研究的方向。最后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用新新贸易理论给我国的发展给出了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新新贸易理论;异质性模型内生边界;企业出口选择;生产率差异
一个新贸易理论的提出是为了弥补之前的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中,对企业进出口问题和事实有了一个明显的矛盾。
新贸易理论的提出主要是解决传统贸易模型所不能解释的部分(吴小康于津平2013传统贸易理论认为由于世界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世界贸易表现为不同国家产业间和不同的产品之间的相互贸易。但根据Grubel&Lloyd(1975)的研究,实际情况并不是主这样。二战以后,相似产品,相同产业的产业间贸易成为了国际贸易的重要部分,并且也不在是在要素禀赋差异巨大的国家件进行。在这种情况下,传统贸易理论已经不能完全解释现代国家贸易中的一系列问题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不少经济学家对此展开了研究
Dixit和stigliz(1977)对传统贸易理论的假定条件做出了放宽,在假设有规模经济的情况下分析研究问题,并且建立了DS模型。Krugman(1980)的贸易模型则是对之前贸易模型的进一步放宽解释了源于内部经济的产业内贸易的情形。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建立了新贸易模型他认为在产业内进行贸易,是由于需求者,也就是消费者为了满足偏好的多样化,以及供给者,也就是商品的生产者为了提高自己的利润,追求规模报酬递增的共同作用所导致的结果。新贸易理论不仅解释了产业内贸易的情形,新贸易理论还研究并发现了两个新的贸易所得,这也是新贸易理论最为核心的贡献,新贸易理论发现:规模经济所得和产品多样化所得是新贸易理论的核心研究内容。
1.主要内容
这一部分研究的是企业的异质性生产率对企业出口的影响。异质性生产率和出口固定成本是新新贸易理论重点研究的问题,根据企业的收益出发。如果国外需求激增,但是企业面临的出口成本较高的情况下,企业在国外直接投资建厂就是一个收益很高的选择,李长英,付红艳(2010)研究了跨国企业尤其是低效率的公司跨国投资建厂的问题,并分析了低效率的企业投资策略,政策以及对自身的福利影响等。通过分析研究他们认为,在国外市场规模扩大同时出口成本高的情况下,企业有两种方式选择跨国生产,一是之间选择一个国外企业进行收购或者并购,二是独资或合资在国外进行投资建厂。这两种影响不同,跨国并购会损害被并购国利益,但投资建厂会改善东道国的利益。企业会选择哪一种方式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但是跨国公司投资对总体来说是有益的,所以不少国家包括我国都积极的吸引外资,并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或者政策优惠。冷万欣(2019)认为2018年全年实际使用外资8856.1亿元人民币,2017年这一数据为8775.6亿元这说明我国正在积极的引进外资。
相反,如果企业在国外投资建厂的成本不断增加时,企业就会放弃在国外生产,转而去针对国内市场进行生产Bernard(1993)指出企业面临一种博弈,或者一种利弊的权衡。如果企业选择FDI而不是出口的话,尽管这种方式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和更加接近市场使之降低流通环节进而降低交易成本,但是这意味着它不得不放弃规模化集中生产,保持不了不变的固定成本。
2.贸易理论的局限性和有待完善的地方
2.1对根本原因触及不深
尽管新新贸易理论对当前国际贸易的一些现象做出了解释分析和阐述,也提供了一个有关企业的垂直一体化和外包等相关问题的研究框架。但是新新贸易理论也不能够完全的解释国际贸易中的问题,但是根据就新新贸易理论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大部分研究者把研究重点放在新新贸易理论自身和国际分工和企业国际化的路径选择,以及内生边界等传统的问题方面这些问题研究以及不能够满足新的国际贸易情形。我们还没有涉及到内部根本的原因,比如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国际的分工?尽管传统贸易理论对此给出了解释,但是新新贸易理论对这个问题研究的明显不够。此外,国际分工的原则,贸易所得,贸易模式,利润分配等这些内容研究的很少。随着国际贸易的扩大,国际分工领取出现了许多新问题,许多新的现象等,这些新新贸易理论不能够完全解释,所以新新贸易理论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2.2对某些问题解释力度不够
除了新新贸易理论框架需要完善以外,它对某些问题的解释力度也不够,而且由于企业数据较难获得,实证检验还有不小的缺陷.此外,新新贸易理论还要关注一个新问题——企业的国际化转移。还有对垄断企业的研究,这些研究较少,只有Brander (1981)研究的战略贸易理论中有关,再者一国的收入水平对消费结构有着明显的影响只有Linder (1961)从微观角度分析了消费者消费对整个国际贸易结构的影响,比如美国人偏好刀叉,中国人偏好筷子,这间接影响了两国的贸易结构。
2.3未来研究方向
介于新新贸易理论的不足之处我们总结研究了新新贸易理论的未来发展方向:我们知道企业的异质性来源于企业生产率的差异,同时不可忽视的是企业的异质性紧密联系于企业的组织的形式.并且分析贸易问题的时候可以把这个模型与企业内生边界模型结合起来这种结合的分析可以给我们分析研究问题提供新思路新方法,也能够在更广阔的视角下分析国际贸易的新问题。
参考文献:
[1]王亮.新新贸易理论综述[J].現代经济信息,2013(19):175.
[2]李春顶.新—新贸易理论文献综述[J].世界经济文汇,2010(01):10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