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我国共享经济发展的九大特点
2021-09-10
2020年突发疫情冲击下的共享经济整体市场规模增速大幅放缓,不同领域发展的不平衡状况更加突出。知识技能、医疗共享等领域的市场规模大幅增长,共享住宿、共享办公、交通出行等需要通过线下活动完成交易闭环的领域出现显著下滑
近来,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1)》,对2020年我国共享经济的发展概况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分析。2020年,突发疫情冲击下的我国共享经济整体市场规模增速大幅放缓,发展情况呈现出九大特征。
市场交易整体增速放缓
初步估算,2020年我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规模约为33773亿元,同比增长约2.9%,整体增速较上年大幅放缓(表1)。从市场结构上看,生活服务、生产能力、知识技能三个领域共享经济市场规模位居前三,分别为16175亿元、10848亿元和4010亿元。
从发展速度上看,由于不同类型的共享平台在产业活动中发挥的作用不同,疫情对不同领域共享经济产生的影响也显著不同。知识技能和医疗共享两个领域市场交易规模分别增长30.9%和27.8%,而那些必须通过线下活动完成交易闭环的领域,疫情冲击下市场规模出现显著下滑。交易规模下降幅度最大的三个领域是共享住宿、共享办公和交通出行,同比分别下降29.8%、26%和15.7%。此外,生活服务领域交易规模同比下降6.5%,主要是因为疫情发生后整个餐饮业、家政服务、线下休闲娱乐等都受到严重冲击,生活服务消费出现大幅下滑。
共享制造的优势在抗疫的非常时期得到凸显。行业龙头企业持续加大资源开放共享力度,整合资源赋能创新创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发展;大型企业、中小微企业以及各类服务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加速推进;共享制造发展的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共享制造新业态新模式全面发展。
稳就业保民生的作用凸显
初步估算,2020年我国共享经济参与者人数约为8.3亿人,其中服务提供者约为8400万人,同比增长约7.7%;平台企业员工数约631万人,同比增长约1.3%。
疫情使得线下活动受限的情况下,直播短视频、知识分享等领域强劲增长,这些领域的用工需求也随之大幅提升。数据显示,2020年春节复工后一个月内,直播相关兼职岗位数同比增长166.09%,是全职岗位增速的两倍多。
随着新就业形态的快速发展,网约配送员、电商主播、在线咨询师等新职业不断涌现,备受关注。2019年和2020年,我国先后发布了3批共38种新职业,与平台经济相关的职业如数字化管理师、物联网安装调试员、无人机驾驶员、电子竞技员等占比超过一半。新职业的出现生动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量”与“质”的变化,不仅丰富着就业岗位的种类,而且推动着整个社会就业结构的变化。
共享型服务和消费提升经济韧性
2020年上半年,我国服务业和消费市场发展缓慢,随着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向好,消费市场稳步复苏,并呈现加速回暖态势。在这个过程中,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推动线上线下加速融合,共享型服务和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快速扩张,在有效保障居民日常生活需要、推动国内服务业和消费市场恢复、促进经济企稳回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居民消费的角度看,疫情影响下,线上生活必需品购买、生鲜零售配送、到家服务等选择较平时有显著提升。2020年网约车用户、共享住宿用户和在线外卖用户在网民中的普及率分别为36.19%、7.43%和43.52%。
从主要领域共享型服务支出占比来看,2020年人均在线外卖支出在餐饮消费支出中的占比继续提高,达16.6%,较上年提高了4.2个百分点。人均网约车支出占出行消费支出的比重与上年基本持平,约为11.3%。人均共享住宿支出在住宿消费中的占比,则由上年的7.4%下降到4.9%,下降幅度较大的主要原因在于,疫情防控下出行住宿需求大幅下降、订单量急剧减少,同时间夜价格也出现了明显下降,如2020年前五个月主要共享住宿平台上平均间夜价格同比下降了16%。
疫情影响下,共享经济主要领域都将迎来整合期,一些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差的平台,将被迫退出市场或主动寻求合作机会,行业资源将进一步向资本力量雄厚、综合实力强的品牌聚集。
直接融资大幅增长
测算表明,2020年共享经济领域直接融资规模约为118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66%。各领域融资情况差异较大,共享办公、生产能力和共享医疗等领域融资额大幅增长,涨幅分别达到466.7%、285.6%和130.7%;共享住宿领域融资规模较上年明显下降。
总体上看,疫情影响下,共享经济主要领域都将迎来整合期,一些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差的平台,或将被迫退出市场,或主动寻求合作机会。行业洗牌整合加速,市场资源将向资本力量雄厚、综合实力强的品牌聚集。
企业服务市场成为竞争新战场
过去几年共享经济平台的服务对象主要是面向C端消费者用户,随着这些业务逐步进入相对成熟阶段,行业领先企业积极拓展企业服务等新业务领域。与此同时,疫情冲击下,数字化水平高的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凸显,传统企业数字化和平台化转型的意愿大大提升,这为平台企业从消费者业务转向企业服务业务提供了机会。平台企业发展重心的转变,也成为各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推动力。
共享經济平台在服务B端市场具有突出优势:一是平台拥有庞大的消费者流量及数据资源,可以帮助企业进行精准用户画像、提供客源基础、收集用户反馈,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二是通过规模效应实现服务降本增效。共享平台作为多主体力量整合的纽带,能够集聚、整合、分享产业链资源,发挥规模优势,为企业及商户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相关服务。
但也应看到,面向B端企业的服务与C端消费者的服务也有显著差别,共享平台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一是根据业务形态的不同,采取定制化、针对性的专业解决方案。二是根据业务模式的不同,设计多元的服务模式和灵活的定价模式。
共享制造新业态新模式全面发展
共享制造的优势在抗疫的非常时期得到凸显。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大量的制造商、供应商、开发者等主体得以聚合,工业设备、产品、系统、服务实现更全面的连接,消费与生产、供应与制造、产品与服务之间的数据流被打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维服务等海量制造资源在线汇聚和沉淀,形成基于平台的制造能力开放共享和业务协同,促进社会化制造资源的网络化动态配置,构建起柔性、灵活、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
近年来,得益于产业配套政策的不断完善,作为共享制造重要基础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快速发展。我国已建成70多个具有跨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工业设备达到4000万台/套,平台服务工业企业共40万家,行业赋能效果凸显。我国已打造形成融通型和专业资本集聚型特色载体的开发区101个,制造业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双创”平台普及率超过80%,推动形成“龙头企业+孵化”共生共赢生态。
共享制造发展的基础设施持续完善。依托全球领先的4G网络和光纤宽带网络,应用5G等新型网络技术,加快构建低时延、广覆盖、高可靠的工业互联网外网体系,已经覆盖300个城市、连接18万家工业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已广泛应用到包括工程机械、钢铁、石化等在内的30余个国民经济重点行业。一批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初步建成。
网络直播营销成为共享平台的新亮点
疫情期间,在人们线下活动受到限制、商家经营停摆受限的情况下,网络直播营销模式蓬勃兴起并快速渗透至众多行业。商务部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全国电商直播超过1000万场,活跃主播人数超过40万,观看人次超过500亿,上架商品数超过2000万。
共享经济平台企业积极探索网络直播营销模式。短视频平台成为直播营销的重要载体,发展十分迅猛。快手数据显示,该平台电商交易总额由2018年的9660万元增至2019年的596亿元,2020年6月30日达到1096亿元,两年时间增长1000倍。抖音平台上,2019年12月至2020年5月增加了285万主播,直播共计5531万场,直播电商累计成交119亿元。共享住宿领域,领先平台企业“直播”当地风土人情,“营销”民宿及周边产品。生活服务领域,中小商户借助网络直播和基于位置的服务技术,精准锁定周边用户,使得受限的线下经营在线上得以展开,并借助本地生活服务平台即时配送网络的优势高效完成消费闭环。
共享经济与网络直播营销深度融合、互促互动。一方面,共享平台成为网络直播营销的重要应用场景和舞台。另一方面,网络直播营销模式拓展了共享平台的营销渠道,交易过程更加视觉化、情感化和互动化,消费体验大幅提升,消费意愿及用户黏性大大增强。同时,网络直播营销模式还能缩短从原料商、生产商到品牌商、广告商等的层层链条,提高产品及服务的性价比,并通过用户数据与反馈的实时收集促进上游环节的供给改善。
平台企业生态化扩张进一步加速
随着行业的发展、企业实力的增强,许多领域的领先企业在其主营业务逐渐成熟并获得一定市场优势后,为实现进一步的增长和巩固竞争优势,开始以主营业务为核心,向产业链上下游进行拓展,或横向拓展至更多其他领域,持续打造和完善平台生态。2020年大型平台企业的生态化发展进一步加速。
本地生活服务成为共享平台跨界布局和竞争的重要领域。短视频平台纷纷着手打造从“视频种草”到“终端消费”的全链路消费闭环。货运、跑腿业务成为各大共享出行平台积极拓展的新业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由于平台是链接多边群体、整合多方资源的枢纽,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范围经济和网络化效应,平台规模越大,其经济活动的边际成本越低,因此平台具有扩大规模、延展范围的内在动因。二是企业的竞争需要。随着近几年用户数量增长放缓,平台营收压力不断加大,突发疫情进一步对平台产生了嚴重冲击,挖掘新的流量入口以争夺新用户、培育新业务成为竞争焦点。三是形成生态闭环、提升用户黏性的需要。平台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现有业务为基点,通过对产业链价值链的全面整合,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的综合服务,以延长用户停留时间、丰富变现手段。
量身定制的监管制度持续完善
疫情使得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了新业态新模式的韧性和发展潜力,共享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进一步完善;与此同时,针对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量身定制的监管力度也在加大。
疫情冲击下,各部门各地区面向中小商户的支持政策力度空前,如降低企业资金压力,减免税收、租金、水电费用;缓解用工成本,延迟缴纳社保、失业保险返还;提供融资支持,设立产业纾困基金、提供低成本信贷资源等多个层面帮助中小商户渡过难关。与此同时,一些原有的制度性障碍取得重要突破。共享医疗是疫情倒逼下制度创新步伐加快的典型领域。面对突然激增的诊疗压力和疫情防控的需要,发改委、卫健委、医保局等多个部门接连下发文件,在将互联网医疗纳入医保报销范畴、医疗服务异地结算、电子处方流转、探索推行互联网医疗首诊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意味着长期以来共享医疗服务面临的制度障碍日益被破除。
与此同时,针对共享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相关部门也本着鼓励创新、底线监管的原则及时进行回应与规制,引导新业态新模式规范健康发展。2020年监管和规范的重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大型平台企业竞争行为的规范;二是对网络营销和交易行为等的规范;三是个人信息保护进一步加强;四是对青少年等重点群体的保护。
(节选自《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