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校教师工作时间的研究

2021-09-10王宜颖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学术研究高校教师

王宜颖

摘  要:近代高等教育发展浪潮引起了民众对其普遍关注,包括政府、群众在内的社会主体频繁对高校教师工作绩效质疑,认为完全不存在所谓的工作压力。正是这种假象性认知造成社会对高校教师身心健康的完全忽视。事实上,无论是近些年频发的高校教师猝死事件,还是逐年上升的有关高校教师工作时间方面的研究,都揭示了高校教师行业工作压力大、工作强度高的真实境遇。高校教师工作状况事实和社会想象之间存在着差距和矛盾。因而研究其工作时间问题以保持高校教师身心健康、高效输出科研成果是必要的。基于此,本文分析了高校教师压力过高的原因,并提出尊重行业发展规律、行政工作时间调整等缓解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教师;工作时间;学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05-00-02

高校教师不仅代表着国家前沿的知识和研究水平,而且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责任。目前,高校都实行弹性工作制,但是这并不代表高校教师都在高效率输出科研成果,仍有一些与学术联系弱的次级工作(主要指一些行政工作在时间占比上多)与学术工作时间安排形成分庭抗礼之势。这一矛盾使得高校教师愈发感到工作压力大。高校教师不仅要承受研究生偏激行事事件的谴责,更有教师因过度劳累而抢救无效的惋惜之事,甚至爆出教师不讲师德、猥亵女同学等一些让人嗤之以鼻的肮脏之事。“压力大”“过劳”“心理畸形”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应该引起人们对高校教师的重视。如何合理调配高校教师的日常工作时间以保持其身心健康、保证高效输出科研成果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教师压力过高原因

(一)高校教师的行业特征

社会赋予教师,尤其是高校教师以神圣的地位,对于高校教师的描述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导致谋得职位的博士生对自己以后的发展期待过高、对自己应有的知识回报期待过高。可惜的是,目前教师并不是薪酬最高的职业,尤其是高校教师。在2000年有学者曾做过统计,发现高校教师的收入远低于外企和国企中电力、银行等行业中同等学力的职员,与普通工人的收入相差不大,这就导致高校教师生活压力增大,却无能为力。此外,高校教师存在着倒计时生存压力。教师每年的评教考核都有严格的时间规定,如果在规定时间内没有有效的科研成果输出,那么该教师聘期结束就面临着被迫离职的风险。并且,科研课题的结课时间也有明确规定,一些相对创新或是要求技术性很高的课题不是简单的花费几个月就可以完成的。在研究课题的过程中,不可抗力因素也会导致课题无法按时完成。但是,如果高校教师不拼命申请科研项目,那么就没有科研经费支撑科学研究的继续进行。

(二)高校教师行政工作冗杂

高校不仅是一个专业的学术型机构,同时也具有很强的行政机构性质。在日常工作情境中,高校教师除了进行科研和教学,还有大量时间被迫用来应付行政工作。行政部门虽然工作界限清晰,但是要求不同的部门承担不同的任务环节,一个事件的完成可能需要很多部门参与、审核,但这一规定对教师来说就变得烦琐和冗长。整日待在被驱动的氛围中,分给科研的时间慢慢变少,即使偶尔空出一部分时间,自己也无暇静心思考,高质量学术成果的出现成为凤毛麟角。大学行政管理部门本应该是为高校教师提供工作支持的部门,是缓冲高校教师学术压力的喘息之地,现如今情况却是本末倒置。并且,对于行政事务的处理并没有详尽规定,各种形式化、复杂化、非必要的实物充斥在高校教师的工作中,成为制约其时间利用的短板。这不仅消耗了高校教师对科研的热情,甚至会对科研丧失信心。

(三)工作与生活时间界限的模糊

随着物质生活的逐渐丰富,人们在时间的公共用途和私人用途分界越来越清晰。以高校教师为代表的一些指向创新的脑力劳动者却面临日益模糊的时间界限。尽管高校学生的身心发展已经进入成熟阶段,但是高校教师具有示范性的工作属性依然没有消减。高校学生尚且有“上课”“下课”“放假”的时间,反观高校教师却没有所谓的“休息”“下班”这种时间上的明确界限,工作内容被安排在一天内的每一分钟。有些学校甚至会安排教师每周抽出几天给带班的本科学生答疑,可是学生出勤人数却是寥寥无几。更荒谬的是,学校还会安排相关人员检查教师的出勤率,这让原本就没有时间做科研的教师更加分身乏术。

二、缓解高校教师压力的对策

(一)尊重行业发展规律

高校教师人力资本积累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机会成本,因此需要增加工作投入、多渠道地获取经济收入来填补机会成本的缺口。同时,薪酬水平没有竞争力。面对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带来的各项高额消费,高校教师不得不更大限度地延长工作时间,压缩休息时间来获得市场的外部收入,产生极大的过劳风险[1]。

第一,可以考虑提升高校教师的薪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高校教师的产出和收益是一致的。这样可以为高校教师提供稳定的心里建设,为其潜心做学问、传道授业、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提供一定保障。

第二,社会舆论容易对高校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形成的社会认知是公众认为教师是超人般的存在,对教师行业充满期待。下至幼儿园教师,上至高校教师,都无一避免产生负面的社会舆论。公众习惯于将事情放大,然后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教师行业加以责备。“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使每位教师在选择这一行业时自觉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诚然, 人们希望教师恪尽职守,无私奉献,但是同时更希望教师的辛勤付出可以得到公众的认可,以偏概全的责怪难免会使教师感到心寒。教师是培养祖国花朵的园丁,培养国家之栋梁是每位称职教师的终极目标。只有社会给予适当的理解和关怀才会使其更加心甘情愿地为培养新的优秀人才鞠躬尽瘁。

第三,人才引进年轻化趋势使高校教师的生存压力更加紧张。对于年轻教师而言,学校领导和校内资历较老的教授易于对其寄予厚望。但是年轻教师缺乏经验,会存在学术经验短缺、学术程序鲁莽等缺点,同时他们还需要考虑是否组建家庭的问题,生活重心有些许偏颇是不可避免的问题。而对于年龄较大的教师而言,虽然学术经验丰富,但是获取资源的能力有限,信任度不高,更有年长教师在数次评职称失败后直接放弃科研,转而从政。这样既浪费了多年的学术经验,也丧失了输出有效科研成果的机会。所以,应当有针对性地对学术制度进行弹性设计和调整,秉持一种“有能力者优先,能力薄弱者鼓励”的态度[1],保证各年龄阶段教师在学术研究上有共同的进步目标,避免产生为了利益冲突而相互防备的局面。同时对于职业中后期的高校教师,应该给予机会去适时调整职业生涯目标。例如,鼓励资历深的教師多从事教学工作,为培养下一代优秀的科研人员打好基础。

(二)行政工作时间调整

众所周知,学术研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学者拥有足够的激情与耐心,同时要求学者不仅拥有足够坚实的基础,更需要在后期花费大量的时间沉淀。这样,在经过不断地琢磨和思考后,才有可能抓住一闪而过的灵感。在这个要求上,学者无论是阅读还是思考,要想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全新突破,就需要保证有高深度、高质量的连续时间以维持思维的连贯性。为了保证高校教师拥有绝对科研时间不被行政时间肆意占用,相关规定应该保证教师的时间分配权益,她适当弱化教师在行政工作中的位置、减少不必要的行政会议等,以此保证高校教师的科研时间。

此外,年龄和性别不应该成为评判教师学术水平的标准,职称高低也不应该成为是否延长行政工作时间的依据。建议学校可以对高校教师进行相对开放式的管理,在保证学术氛圍的前提下,给予其足够自由的竞争空间。同时还应该重视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定期安排其进行健康体检和心理咨询服务,或是制定相应的健康级别评定,要求所有任职教师在任职前、任职中、任职后均要进行测试。只有在确保教师身心健康的前提下,才能使其在做学术的期间有效输出劳动成果。

(三)分离工作、生活时间

推行合适的休假制度,给高校教师更加弹性化的空间完成科研工作。高校教师的学术创新需要相对放松的氛围。以国外学术氛围为例,许多影响世界的学术创新都是在早茶厅、咖啡厅甚至午后酒吧里产生的。这说明学术研究虽然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但不是坐在办公区域内思考出来的,更需要催化剂来启发学术灵感。所以,学术休假是必要的。如果在模糊工作和生活时间边界的同时,强制性要求教师在有限时间内给出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三、结语

中国有句俗语是说,钓鱼的时候要时常将钓鱼线松一松、放一放,这样才可以使鱼儿上钩,学术研究亦是如此。高校教师的周期性疲乏可以通过学术休假这一建议得到缓解和改善。同时也可以申请在学术假期,保证给予高校教师充足的科研经费,使其科学研究没有后顾之忧。这看似是对教师行业的宽容,实则是从另一个角度督促高校教师专心科研,使其感受到学校甚至国家对自己寄予的厚望,产出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使教师更加奋发前进。

参考文献:

[1]刘贝妮.我国高校教师过度劳动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博士论文,2017.

(责任编辑:董维)

猜你喜欢

学术研究高校教师
幸福从“心”开始
高校教师党建参与的“四度”模型研究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做合格的高校教师
花钱评高校教师让学者斯文扫地
Analy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in university English
屠呦呦获“诺奖”对大学学术管理的启示
数字生活方式对高校教师学术研究之影响
现代智库事业的发展历程及特征研究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及其促进机制探讨
当代艺术档案的认识与收录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