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0名孩子的“校长妈妈”
2021-09-10景婷婷
景婷婷
“二十年磨一剑”,詹雯这样形容自己来到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后开展的教育工作。“我把自己过往20多年积攒的教育理念、教学经验,包括广州先进的教育方法都带到这里来了。”
“因自己的存在,让他人感到幸福”,是她给学生定下的校训,这句话同样可以概括她与纳雍1 600个家庭的故事。
作为广州市天河区帮扶援建项目,纳雍·天河实验学校位于纳雍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附近,2019年9月开始建设,仅用时7个月,一座宽敞明亮的学校就在此处拔地而起。学校建成使用后,解决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及周边超1 500名孩子的就近入学问题。
2021年1月23日,詹雯搭乘的飞机抵达广州白云机场。飞机安全落地的一瞬间,与纳雍当地的同事、孩子们分别时都不曾掉落的泪水夺眶而出。“太好了!”詹雯心中唯一的想法是,“我平安回到了广州。”
与这段两小时航程一同画上圆满句号的,是广州天河区车陂小学校长、纳雍·天河实验学校首任校长詹雯在纳雍长达3年的支教经历。
一个月后,她从广州启程飞赴北京,以“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获奖者的身份参加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至此,这位拥有1 600名孩子的“校长妈妈”的事迹飞入了千家万户。
从詹雯记事起,父亲就总是向她灌输“吃亏是福”的理念。
这位山东汉子年轻时响应国家援建新疆的号召,带着詹雯的母亲背井离乡来到了新疆阿克苏,成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勘测设计院的后勤员工,在塔里木河旁兢兢业业地养骆驼、种水稻。因为爱剃光头,詹雯父亲被勘测设计院的同事们亲切地称为“老光头”。“只要老光头在,吃的就不用担心。”父亲的默默付出让他赢得了一众同事的信任与称赞。
母亲则成为当地的一名裁缝。在詹雯的印象中,逢年过节别人来找母亲做衣服,她一定会把好东西留给别人,不好的东西留给自家。自詹雯记事起,家庭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就是学会关爱弱势群体。
父母一代兵团人“献了鲜血献生命”的精神,对詹雯的成长影响巨大。1997年,詹雯来到广州天河,一直在天河从事教育工作,曾在7间学校担任不同岗位。从2010年开始,詹雯就在暑假期间报名各类支教活动。囿于校领导的身份,能报上名的只有短期支教活动,詹雯想要去急需帮扶的地区长期支教的心愿暂时搁浅。
2017年,纳雍与天河的帮扶指标中添加了一个德育校长的名额,詹雯因在德育工作方面表现突出,被选派到纳雍当地帮扶支教。
初次踏上云贵高原的土地,詹雯就迎来了三个下马威:容易晕车但上山下乡时必定要走坡陡弯急的山路;怕冷却遇上了纳雍山区湿冷的气候;口味清淡却不得不适应当地嗜辣的饮食习惯。环境的落差与物质条件的相对匮乏没有劝退詹雯。“总得有人建设,总得有人堅守。”父亲说的这句话成了她支教路上的信念。
在纳雍的3年,詹雯将当地的学生视为自己的孩子,还一并将学生家长视为自己的亲人。当地人讶异于詹雯的细心。她能记住每一个贫困学生的家在哪里,对各家的动向了如指掌,甚至哪家有了喜事都能及时送上祝福,给新生的婴儿包上一个小红包。
“从没见过哪个校长像詹校长这样,既管学生的学习,又管学生的生活与心理健康,她是纳雍教育界的风云人物。”纳雍·天河实验学校的教师李芳这样形容詹雯。
詹雯的事迹在纳雍当地树立起了极高的口碑。2020年1月,纳雍·天河实验学校通过纳雍教育局发布了招考信,为这所重点培养的异地搬迁扶贫学校招揽新鲜血液。据李芳回忆,报名参加考试的900多名老师几乎都是因詹校长的名声而来。
但人的精力终究有限,詹雯将注意力的天平往纳雍倾斜时,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人不得不让位于她的事业。儿子高考没能在身边陪读;对她影响最大的父亲离世,也因工作没能见上最后一面,成了她一辈子的遗憾。
所幸家人始终坚定地与詹雯站在同一战线,在看到纳雍的孩子们写给她的告白信后,儿子反过来催促妈妈回到纳雍。父亲罹患肺癌三期、在医院接受治疗时,詹雯向他表示了请假回家陪护的想法,却被他坚决拒绝了。
对于舍弃的一切,詹雯轻飘飘地用一句“都过去了”带过。
“忠孝难能两全。我努力地做我所能做的一切事情,我就觉得我爸在天上会看得到。”
被问及有什么话想对正在从事或想要从事支教事业的同行说,詹雯答:“做老师,这一生一定要有支教的经历、有做班主任的经历,如果没有这两个经历,教育生涯是非常遗憾的。我敬佩、赞赏抱有这一想法的老师们。但请记住,支教时要保持共同学习的心态,不为名不为利,要真正走入其中,去担当起那份责任。当地的老百姓能清清楚楚地看到你的所作所为。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老百姓对你的评价才是最重要的。”
纳雍的支教工作被詹雯比喻成一场无硝烟的战争。只要没到结束的那一刻,作为战士的她都要绷紧神经,全力以赴。
2018年底,纳雍县参加了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化评估。那是詹雯记忆中最忙碌的时候,一天24小时几乎有20个小时在工作。白天下到各个学校去调研检查、布置工作,到了凌晨一两点才能与同事们碰头,交流情况。“5加2,白加黑”的工作模式已是常态。3个月的时间跑遍了纳雍当地300多所学校,在山顶与山脚的学校海拔相差六七百米的情况下依旧创下了一天走访6个学校的纪录。“女铁人”的称号由此得来。
大量实践调研后得来的数据给了詹雯教育改革的灵感,她探索出的教育帮扶“六个三”模式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的认可,奠定了纳雍的教育改革蓝图。在詹雯的带领下,纳雍县在2018年全国教育义务均衡化评估中拿到了高分。当地的教学条件得到了初步改善,班级由原先的超大班额改进为大班额,新增了老师与一系列配套的硬件设施。
但在詹雯眼里,这些远远不够,她有更大的野心与追求——要在纳雍当地打造一所“带不走”的学校,打造一群“带不走”的老师。
2019年9月,天河区宣布投资4 250万在纳雍捐建一所学校,以解决2 393户12 000名异地搬迁贫困群众的子女的上学问题。詹雯再次接到了“军令状”,被任命为纳雍·天河实验学校的校长。
用詹雯自己的话说,将一盘散沙磨砺成一支队伍,个中的艰辛与困阻难以细述。她事事亲力亲为,占地20 666平方米的学校初建时没有保洁人员,她就带着七八名老师做清洁工作。
岁末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詹雯的工作计划。开学的日子不断逼近,而防疫形势仍未好转,詹雯心急如焚。她“全副武装”登上了飞往贵阳的只有5位乘客的班机。临行前她半开玩笑地叮嘱爱人,倘若遭遇不测,可以将身上尚可利用的器官捐赠给其他有需要的人。
随后的日子里,詹雯带着3名副校长苦干3个月,成功保证了学校的正常开办与运转。詹雯对学校的细节一清二楚,占地20 666平方米,教职工70余人,共26个教学班,学生1 600余人。她将纳雍·天河实验学校视为自己养成的“娃”。
“女铁人”也会有力不从心的时候。长时间的连轴转让詹雯的身体出现问题,2020年5月,她经历了一场小手术。还没来得及回广州休养,就接到上级领导来学校视察工作的通知,刚在病床上歇息了3天的詹雯重新回到工作岗位。爱人来纳雍照顾詹雯时,吃惊地问她如何在这么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中熬下来。
艰难时刻,詹雯曾4次产生过自己要倒在前线的预感,但是当她站在校园门口看到孩子们脸上的微笑与眼里的期盼,又觉得自己能咬咬牙坚持下来。
在孩子们眼中,她是“校长妈妈”。无论刮风下雨,每天早上7时30分,学校门口准能出现詹雯的身影,她与每一个走进校门的学生击掌、拥抱,让学生在她语调高昂的问候中开启新的一天。
学生们叫的一声声“校长妈妈”,詹雯从未辜负。
在纳雍·天河实验学校,85%以上的学生家庭是贫困户,留守儿童现象极为严重。这些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了詹雯的一块心病。结束繁忙的学校工作后,詹雯还要走访学生家庭,疏导那些叛逆厌学的学生,游说他们重返校园。
“一个家庭就是一部血泪史。”回忆起走访学生的经历,詹雯潸然泪下。年岁高且腿脚不便的爷爷奶奶在雨中蹒跚寻找孙子的身影在她脑海中挥之不去;本应在小学课堂学习知识的孩子却抽烟、文身、斗殴,成为派出所的常客,令她心如刀割。当这些家庭的伤痛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詹雯面前时,无力感始终环绕着她。她觉得自己能做的很少,但只要付诸行动,总会有看到希望的那一天。
亲自到派出所认领学生,自掏腰包买生活用品给贫困家庭送温暖,甚至背着家长偷偷给叛逆的孩子塞零花钱,叮嘱他们要把钱用在学习上。一颗真心换回了众多真心,詹雯的努力被孩子们看在眼里。那些曾经情况极为棘手的学生纷纷选择了重返校园。
在返回广州前,詹雯還特意叮嘱他们,如果对她仍有感激之情,就好好把书念下去。
“反正当妈妈的,就是要管他们的吃喝拉撒嘛。”詹雯笑着说。
“家庭的缺失,使得这所学校的孩子需要有温度的教育来弥补。”
在学校建设初期商讨办学理念时,詹雯将这所异地扶贫搬迁学校定位成一所“有生命温度的学校”。在她看来,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生命滋养生命的事业。教育好了一代人,就等于教育好了三代人。
首先需要唤醒的,就是纳雍当地的老师们。经历过2018年的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化评估,詹雯通过大量调研掌握了许多一手资料。关于纳雍当地的教育问题,她心中有了一杆秤。
“推开门便是望不尽的大山,课堂里是讲不完的语文、数学,老师们刚来时斗志澎湃,很快被单调的环境消磨,最后随波逐流。”由于资源分配不均,山村学校的老师鲜有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教学水平与教育理念难以提升。
意识到当地的老师急需改变观念,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詹雯借助天河的力量,在纳雍成立了“星火计划”。自2017年成立至今,已有100名纳雍教师来到广州天河学习先进教学经验。詹雯每周四将部分学员召集起来,到一所乡镇学校进行听课调研,对那所学校的课堂进行把脉。
“星火”二字来源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点带面,以面带体,詹雯期望每一位学成归来的老师能引发“鲶鱼效应”,活跃身边的教育氛围。
“校长要做的是搭建平台,让每个老师有属于自己的舞台。手中有方法,你才能心里有学生,这是对老师的要求。”
詹雯对学生的要求则是脸上要有笑容、眼睛要有光芒、脚下要有根。“因自己的存在,让他人感到幸福”,是她给学生定下的校训。
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詹雯在学校开设了每周一节的梦想课,邀请社会各界人士——环卫工人、武警干部、油漆工等……站在讲台上与孩子们分享自己的故事。
课上受到感染的学生兴奋地举手与詹雯分享他们的梦想。
“校长妈妈!我长大要做一个炒菜师傅,炒出色香味俱全的菜。”
“我就喜欢像爸爸一样做一个种地的农民。”
每一个孩子的梦想都被詹雯极力夸赞。在她看来,教育是改变代际贫困的重要手段。这群孩子不仅是接班人,更是建设者,是纳雍的未来。
1 600名孩子代表1 600个家庭。当这些孩子的观念发生转变,1 600个家庭就拥有了改变命运的契机,拥有了阻隔愚昧与落后的底气。
整整3年时间,詹雯没有过一次节假日,甚至连当地有名的景点都没逛过。回到广州的她戏称自己有了“水土不服”的反应,不能习惯有双休的工作环境。有人说她是飞来纳雍撒播温暖的候鸟,但3年里一条条走过的山路、一声声“校长妈妈”,悄然将詹雯同化成了纳雍人。她将纳雍称为自己的第二个家。
詹雯说,如果仍有机会,她还会回到纳雍支教,去看看自己尚未见识过的“百里杜鹃”,去尝尝远近闻名的玛瑙红樱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