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信宫灯:解锁汉代环保理念

2021-09-10秋慈

科学之友 2021年6期
关键词:长信宫灯宫女

秋慈

1968年5月,河北省满城县西南1.5千米的陵山上,当地驻军战士在军事工程施工过程中,意外发现了一座巨大的洞室大墓。后经考古人员发掘,证明是西汉中山王刘胜的陵墓。根据汉代流行夫妇同坟异葬的葬俗,考古人员又在刘胜墓的北侧不远,发现了王后窦绾的陵墓。陵山发现的这两座大墓,统称为“满城汉墓”。

满城汉墓两座大墓的结构大致相似,墓主人都身着金缕玉衣。两座墓内的数千件随葬器物造型优美,纹饰华丽,工艺精湛,堪称汉代艺术精品宝藏。其中,窦绾墓内出土了一件颇为引人瞩目的精美文物,即鎏金铜灯,因其铭文中有“长信”字样,所以称之为“长信宫灯”。

长信宫灯通高48厘米,整体造型是一个跪坐的宫女,宫女的坐姿挺拔,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目视前方,这种“危坐”的坐姿,展现了汉代端庄、肃穆、谦恭的礼仪风范。

宫女穿的服装,紧窄合体,长可拖地,下摆像喇叭状,走路时不露脚。衣袖宽大,袖口镶边。衣领部分的交领很有特色,领口很低,露出里面的衣服。这种女子的服饰在汉代之后的2 000多年间,尽管衣服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汉代服饰最初的样式,影响深远。

长信宫灯结构复杂,包括宫女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灯罩6部分,制作方法为分别铸造,组合而成。宫女左手托住灯座,右手提灯罩,右臂和灯的烟道直接相连,宫女的手袖就是排烟的通道。不仅如此,宽大的衣袖被巧妙地设计成了灯顶,灯罩是两片弧形的铜片结合而成的圆形,能够左右开合。有了这样的灯罩,使用者就可以调整光照范围以控制照明的强度。

宫灯的设计中,最为突出的便是它蕴含的环保理念。由于古代青铜灯多是以动物油脂为燃料,当灯火点燃时,虽然带来了光明,随之而来的还有燃烧后残留的炭粒和灰烬,它们形成的烟尘彌漫在室内的每个角落,散发出刺鼻的气味。而宫灯在使用时,烟尘能够随着热空气的推动徐徐上升,沿宫女的袖管不断进入中空的灯体内,之后由于失去热气流的推动作用,烟尘逐渐冷却,在灯体内部形成烟灰,避免了室内空气污染,其超前的环保理念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访华时,看到长信宫灯感慨道:“2 000多年前的中国人就懂得了环保,真了不起!”

如此精巧的铜灯,大概是窦绾生前的心爱之物,因此被随葬带入墓室。窦绾无疑是铜灯的最后一位主人,但并非唯一的所有者。在宫灯上共刻有铭文9处共65个字,记录了灯的重量、容积和所属者。

灯座底部周边刻有“长信尚浴,容一升少半升,重六斤,百八十九,今内者卧”的铭文。“长信”表明长信宫灯曾寄居于窦太后的长信宫中,“尚浴”则指其作为洗浴用具。

仔细观察,会发现其字迹稍显潦草,专家推测有可能是后来才刻上去的,故“长信尚浴”似乎并不是此灯的最初所有者。此外,灯体上6处“阳信家”字样的铭文说明宫灯原本属于阳信夷侯刘揭之家。铭文内容显示应是窦太后赠予本族裔亲窦绾之物。

第一种看法认为,这件灯具最初的主人是阳信夷侯刘揭,后来刘揭儿子刘中意因参与“七国之乱”被废黜,此灯被没收,归长信宫所有。长信宫是窦太后居住的宫殿,窦太后是中山王刘胜的祖母,据推测跟窦绾有亲缘关系,将此灯送给了窦绾。

第二种看法认为,这件灯具最初的主人也可能是阳信长公主。陕西茂陵出土了十几件刻有“阳信家”铭文的精美文物,铭文字体与长信宫灯上的铭文十分相像。

有专家认为阳信长公主与汉武帝刘彻同为景帝王皇后所生,是汉武帝的亲姐姐,只有她拥有财力和物力来铸造包括长信宫灯在内的这批铜器。推测阳信长公主将此灯献给了窦太后,窦太后又转赠给了窦绾。究竟历史的真相如何,需要进一步的考古与研究。

总之,在湿寒黑暗的墓穴里,长信宫灯陪侍窦绾度过了2 000多年,现如今安静地陈列于博物馆中,默默闪烁着西汉王朝的文明之光。1993年长信宫灯被鉴定为国宝级文物,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

猜你喜欢

长信宫灯宫女
长信宫灯
元宵节话宫灯
一盏灯的绚烂
唐朝宫女老后怎么办
唐朝的宫女老了后怎么办?
清朝宫女睡觉不能仰面朝天
纸制宫灯高高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