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熹理气动静问题初探

2021-09-10范昊阳

今古文创 2021年18期
关键词:理气动静朱熹

范昊阳

【摘要】动静问题,是理气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朱熹以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为出发点,写出《太极解义》,探讨解决理气关系的路径,明确“无极而太极”,是说“无形而有理”。太极是宇宙第一本源,太极是理,阴阳才是气,太极动静生阴阳。

【关键词】朱熹;太极;理气;动静;太极解义

【中图分类号】B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8-0061-02

“己丑之悟”(1169)之后,朱熹开始系统地进行哲學理论研究。实际上,朱熹很早之前就已经留意到周敦颐的观点,关注他根据道士修炼图改编而成的太极图和所著的《太极图说》。在1168年朱熹与汪应辰的书信来往中,也能看到他对这本书的重视,劝汪应辰也去研究此书,进而掌握周敦颐和程颢、程颐所创学说之间的联系。1169年,朱熹完成了对《太极图说》和《通书》的编写校订。后来他跟汪应辰的再次通信中,谈到了“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为《太极解义》打下了基础。第二年春天完成了《太极图解》和《太极图说解》,这两本书一起称为《太极解义》[1]。

一、朱子与《太极解义》

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奠基者,他参考当时道士的修炼图,改编而成太极图,将其看作是世间万物产生的图示,作《太极图说》。他指出:“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二气交感,化生万物”[2]。太极流转而成阴阳二气,二气巧妙地凝结成水、火、木、金、土五行,进而产生世间万物。这实质上是从宇宙生成论的角度,探讨万物的本原问题。周敦颐虽然提出了理学的基本问题,即作为本体的太极和阴阳二气,但是并没有把太极和阴阳之间的分辨转化为理气关系问题。而到了朱熹这里,赋予了“理”的本体性地位。关于理气的表述包含具体事物和具体之理,理是多层次的,因此需要一个高于理气的范畴作为整个本体论体系的最高原则。万物都有其理,理有许多,物也有许多,但天地间最高的总和之理则是太极。

朱熹形而上的本体论是以太极图说为出发点进行阐述的,他一再说“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在淳熙十三年(1186)官府主持编写的四朝国史中,记录图说第一句是“自无极而为太极”。而朱熹则认为此书第一句是“无极而太极”,因为“不是说有个物事,光辉辉地在那里。只是说这里当初皆无一物,只有此理而已。”[3]“无极而太极,只是说无形而有理”,这里所提“而”没有先后次序之分,属于本体论,只是说理虽无形,但也在万物之前而存在。周敦颐讲“无极而太极”,朱熹注释为“所谓太极者,只二气五行之理,非别有物为太极也”。根据朱熹的解释,周敦颐所谓无极之真是程颐所说之理,周敦颐所说二气五行之精化生万物则是程颐所谓的气说,这样周敦颐“太极”说也就成了程、朱“理气”说的先导,也可以看作“太极”说和“理气”合为一体了,明确了太极的本体地位。归根结底,朱熹受到周敦颐和程颢、程颐关于无极、太极、阴阳、动静、理气思想启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学思想。

二、太极与动静的关系之“太极有动静”

朱熹在《太极图说解》中指出,之所以是“无极而太极”,而非太极在先,原因在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而实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柢也”[4]。指出了无极的地位并不是一个独立实体,仅仅作为不会对太极产生任何影响的特性而存在。原本没有名字,没有形迹和形象,作为无法感知的本质,为了能够阐述表达它的概念,故称之为“无极”。在提到太极的时候,用到了“枢纽”和“根柢”,“枢纽”即关键,是事物之间产生关联的重要环节,而“根柢”是根基和基础的意思,这句话指出了太极是作为世间万物之间相互连接的关键而存在,是万事万物的根源,指出了太极的本体地位和重要意义。终极之理并不是空的虚的,而是真实的理,所以命名为“太极”。

朱熹认为太极是“理”的总汇,天地万物的究竟至极。太极解义中最为突出的地方在于明确地将太极定义为本体,不仅是阴阳二气的本体,更是宇宙的本体,是宇宙间所有事物存在的终极本质,而太极与动静的关系是相统一的,不可割裂开来看待。

朱熹的理气说是通过分析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和程颐对阴阳与道的剖析而来,他的理学系统也是太极阴阳的义理架构。朱熹在图解中指出“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太极之有动静,是天命之流行也,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4]。这里的“而”显然有了次序之分,实际上是太极生气。太极是浑然之气,它自身可以运动分化,动会生出阳,静会生出阴。“太极有动静”这个讲法,是朱子关于理气动静问题的究竟说法……与理必“有”气,是相统一的。[5]。朱熹将“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理解为“天命流行”的过程,认为这个过程就是一阴一阳往来变化的过程。伴随着阴阳动静的变化,太极又显现在其中。

三、朱子的理气动静观

《太极图说》的根本哲学问题,在朱子《太极解义》看来,就是太极和动静的关系。这是首要的和基本的,而不是像他晚年和陆九渊辩论时主张的,只把太极和阴阳的关系问题看作首要的问题。[6]在朱陆之辩中,朱熹认为天理和阴阳、五行、万物的分辨标准应该是形而上和形而下。而陆九渊不区分天理与阴阳有形而上、形而下,认为宇宙是被心所主宰,心就是理。[7]朱陆之间争论的落脚点在太极与阴阳的关系问题。

综上所述,《太极解义》中最重要的论述应该是这两句话:“盖太极者,本然之妙也;动静者,所乘之机也。太极,形而上之道也;阴阳,形而下之器也”。实际上论述了太极、动静以及太极、阴阳之间的关系和地位上的区别,它们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先说太极和动静的问题,既然世界万物皆有太极,那太极自然也就寓于动静之中。朱熹在刚开始探讨太极和动静的关系时,曾认为太极是体,动静是太极所发的用,这显然不适合二者间关系,后来更改为现在所看到的本然之妙和所乘之机的关系。在这里朱熹用“本然之妙”和“所乘之机”来形容太极和动静之关系,实际上就是本体和载体的关系。“本然之妙”自然是本体的意思,指太极,而动静就是载体。“所乘之机”的“机”,指“关捩子”,即能转动的机械。与此相同的还有“人乘马”的比喻,也用来形容朱熹的理气动静观。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太极就是动静的内在动力,太极之中有动静。在理气关系中,可以看到理在上,有决定性作用。然而,理乘气行,也仅是理在形下之中的一种存在状态,而并不是理本然的存在状态。用“妙”这个字,也是特意用来强调在太极和动静的关系中,太极是世界运动的根源。众所周知,《周易》之中是把“神”作为妙运万物的内在动因,而到了朱熹这里,却把“道”即太极当作妙运万物的内在动因。因为在朱熹看来,太极和阴阳之间的区分应该是无形和有形之间的区分,换言之,太极是无形的道,而阴阳则是有形的器。将太极作为道,与朱子把太极解释为理的观点相符合。

朱熹在后面又提到了“是以自其著者而观之,则动静不同时,阴阳不同位,而太极无不在焉。自其微者而观之,则冲漠无朕,而动静阴阳之理,已悉具于其中矣。”这里的“著”有显明的意思,“微”有着内在隐藏的意思,从这两个视角来看太极,体现了“用”和“体”。通过“著”这个视角来观察太极,那么动静不同的时候,阴阳也是不同的,更多地强调的是太极的作用;通过“微”这个角度来观察太极,则是空寂无形,是宇宙原始状态,它是动静阴阳之理的本体,是内在的体,强调动静阴阳和理是一体的。就算再往前推理,也找不到它们的结合是从哪里开始的;往后推理,也始终不知道它们的结合会在哪里结束。由此看来,朱熹解释的太极和动静阴阳之间也存在着体用的区别。

朱熹接着提到:“五行之变,至于不可穷,然无适而非阴阳之道。至其所以为阴阳者,则又无适而非太极之本然也”[8]。五行的变化,是没有止境的,生生不已。这与前面的解释明显不同,不再通过动静的“枢纽”来论述太极,而是借助“阴阳”的所以来释之,实际上是通过阴阳五行进行的宇宙本体论。对于太极的诠释,之前的内容基于“所以动静者”的角度,是运动;而现在基于“所以阴阳者”的角度,是存在。至于这里提到的“本然”,强调的是世界的自在性、客观性以及必然性,也是《太极解义》的“本体”“所以动而阳、静而阴之本体也”“即阴阳而指其本体”。这里的“所以阴阳者”的观点,实际上是朱熹从程颢和程颐的思想那里继承而来的,认为“阴阳”是形而下者,而“所以阴阳”是形而上者。

四、结语

朱熹的理气思想主要受到二程的理、张载的气以及周敦颐的太极这些关于世界本体和宇宙万物构成思想的影响。作为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朱子哲学从宏观上来说非常广博,同时在微观上又不乏深入的精细。而在他理学思想的诸多问题中,理气动静是核心也是难点。朱熹在所作《太极图说解》中多次提到太极的本体地位,太极是宇宙万物连接的关键和根源,不仅是面对世界的存在,更是面对世界的运动,世界皆有太极,太极便寓于动静之中,太极之中有动静,动而生阳静而生阴。无极而太极,是说无形而有理,理是宇宙本源,正是它衍生了阴阳、五行和万物这些成形的器。太极和动静实则本体与载体的关系,太极作为动静的本体,是动静的内在动因,那么在理气关系中,理也作为气的本原而存在。

参考文献:

[1]陈来.朱子《太极解义》的成书过程与文本修订[J].文史哲,2018,(4):31-39.

[2]朱熹.朱子全书(第13冊)·太极图说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3.

[3]朱熹.朱子语类(卷九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1981:2387.

[4]朱熹.朱子全书(第13册)·太极图说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72.

[5]杨立华.朱子理气动静思想再探讨[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53-56.

[6]陈来.朱子《太极解义》的哲学建构[J].哲学研究,2018,(2):41-48.

[7]徐磊.理学之思:无极而太极之辩[J].学术探讨,2014,(10):198.

[8]朱熹.朱子全书(第13册)·太极图说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73.

猜你喜欢

理气动静朱熹
初探雨林
微·视界
春日
动静之间
浅谈朱熹理气论
活血化瘀理气类中草药配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分析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对朱子理气关系论的重新考察
朱熹治足疾
球场揽胜 原汁原味 动静皆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