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古汉语蹊、径义辨

2021-09-10殷齐丰

今古文创 2021年18期
关键词:吕氏春秋古汉语野兽

【摘要】本文通过解读 “蹊”“径”在《吕氏春秋》《晏子春秋》《论语》《老子》《庄子》《荀子》《战国策》《楚辞》等上古文献中的具体释义,得知 “蹊”“径”在上古汉语中一个是兽道,一个是人道。进而辨析蹊、径在上古汉语中意义和用法的异同。

【关键词】蹊;径;小路;上古汉语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8-0125-02

人们在形容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者新方法时常用成语“独辟蹊径”。该成语出自清朝叶燮的《原诗·外篇上》:“抹倒体裁,声调、气象、格力诸说,独辟蹊径。”比喻独创出新风格或新方法。《说文解字》中“径”为步道也。徐锴曰:“道不容车,故曰步道。”《汉语大字典》中“蹊”“径”皆为“小路”。《古代汉语词典》中“径”为小道、小路之义;蹊为小路。“蹊径”为小路、山路之义。独辟蹊径虽然出现较晚,但蹊、径这两个词在上古汉语中就有了,常常连用。如:

(1)戒门闾,修楗闭,慎关龠,固封玺,备边境,完要塞,谨关梁,塞蹊径,饬丧纪,辨衣裳,审棺椁之厚薄,营丘垄之小大、高卑、薄厚之度。《吕氏春秋·纪·孟冬纪》

《吕氏春秋集释》中认为“蹊径”指的是田间小路。

(2)景公问其故,晏子对曰:“今臣谨更之,不筑蹊径,而缓门闾之政,而淫民说;不举俭力孝弟,不罚偷窳,而惰民说。” 《晏子春秋·卷五·内篇·篇四》

吴则虞《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晏子春秋集释》中,孙星衍云:说文“蹊”或从“足”作“蹊”,玉篇:遐鸡切,径也。

(3)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荀子·劝学》

张觉《中华古籍译注丛书·荀子译注》中解释蹊径为小路,此指途徑。

(4)诛必辜,备盗贼,禁奸邪,饰群牧,谨蓍聚,修城郭,补决窦,塞蹊径,沟遏渎,止流水,雍谿谷,守门闾,陈兵甲,选百官,诛不法。《淮南子·时则训》

《说文·彳部》“蹊”即“徯”之或体。郑玄《月令注》云:“蹊径,禽兽之道也。”

参照相关注释书及上下文语境,可知蹊径为小路。从权威语文工具书的解释看,这两个词在上古汉语中的意思相同,都是小路。可见这两个词是一对同义词。根据古汉语词汇常识,上古汉语同义词的词义很少有全同的,大部分是近而不同。如:命、令;饥、饿;疾、病;逃、亡等。那么,上古汉语中“蹊”和“径”的词义是否也是这样呢?如果是,它们的词义有什么细微的区别呢?

《说文解字》中没有收录“蹊”,但是收录了“徯”。《说文解字》认为“蹊”是“徯”的异体字,并将“徯”解释为“待也”(即等候、期待)。但从这两个字在上古文献中的使用情况看,“徯”作“待也”用并不少见,但“蹊”作“待也”用却几乎没有,“蹊”在上古汉语文献中的词义主要是“野兽通行的路”或“小路”。据此,“蹊”和“徯”在上古汉语中可能是两个不同的词,而不是一个词的两种写法。以下是“蹊”在上古文献中的用例:

(5)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战国策·燕三·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

牛鸿恩、邱少华、孙悦春《战国策选注》中,“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大意为“这就叫作弃肉正好对着饿虎的来路。”蹊,小路。

(6)鹿蹊兮躖躖,貒貉兮蟫蟫。《楚辞·九思·悼乱》

《楚辞今注》中解释“蹊”为踩踏成径。“躖躖”为兽迹貌。

(7)以已至之瑞,效方来之应,犹守株待兔之蹊,藏身破罝之路也。《汉·王充·论衡·宣汉》

黄晖《论衡校释》中认为蹊与路二字互押,蹊即为路也。

(8)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宋裴驷集解、唐张守节正义《史记》中解释为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姚氏云“桃李本不能言,但以华实感物,故人不期而往,其下自成蹊径也。以喻广虽不能出辞,能有所感,而衷心信物故也”。

(9)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问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问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孟子·尽心下》

焦循《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孟子正义》中解释山径为山之领。

(10)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庄子·马蹄》

《庄子释译》中认为“蹊”为小路,“隧”为隧道。

例(5)至(7)中的“蹊”分别指“虎、鹿、豹、兔通行的路”。概言之,就是“野兽通行的路”。例(8)至(10)中的“蹊”通行的主体不一定是野兽,也可能是人,可以概括为“小路”。其实,还有些训诂材料直接指出“蹊”为“兽道”。如张衡在《西京赋》中指出“迒、蹊,皆兽径也。”慧琳在《慧琳音义》 中指出“蹊,禽兽之道也。”“小路”义应该是从“野兽通行的路”引申出来的。野兽通行的路一般较为狭窄,野兽可以通行,人自然也可以通行,因此可以引申为“小路”。这种引申其实就是个别到一般的引申,在上古代汉语中并不少见。“小路”义比“野兽通行的路”义更有概括性,因此,它在上古汉语中更为常用。

再说“径”。许慎《说文解字》认为“径”为“步行道”,也就是供人走的路。徐锴《说文系传》对此的解释是“道不容車,故曰步”,也就是说这种路只能供人走,不能通行车。而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的解释更为明确,“步道谓人及牛马可步行而不容车也”。他认为径是人或者人所役使的牛马通行的路。综上,“径”主要是指人(或人所役使的牛马)走的路。这种路不能通行车,显然是比较窄的,这可能是“径”引申为小路的一个重要根据。

“径”指“小路”在上古汉语中很常用。如:

(11)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春秋·老子》“径”指小道,与前文“大道”呼应。

《老子德经·第五十三章》河上公云:“径,邪不平正也。”《老子道德经注校释》认为言大道荡然正平,而民犹尚舍之而不由,好从邪径,况复施为以塞大道之中乎?《老子道德经憨山注》解读中认为“径”为捷径。《老子注释及评价》及《老子今注今译》中都认为“径”为邪径。

(12)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论语·雍也第六》

《新编诸子集·论语集释》中解释径为小路。

(13)故舟而不游,道而不径,能全支体,以守宗庙。《战国·吕氏春秋·孝行览》

张玉春等《吕氏春秋译注》中解释“道而不径”的意思是:走路时走大路而不走小路。径,小路,用如动词,走小路。

(14)艮为山,为径路,为小石,为门阙,为果蓏,为阍寺,为指,为狗,为鼠,为黔喙之属。《周易说卦传》

周振甫《周易译注》中解释为艮是山,山上有小路,多小石,故比小路小石。

(15)王布农事,命田舍东郊,皆修封疆,审端径术。《吕氏春秋·孟春》

张玉春等《吕氏春秋译注》中解释“径”“术”都是田间的小路。

(16)譬之出不由门,行不從径也,以是求利,不亦难乎?《列子·说符》

杨伯峻《列子集释》:径一本作衢,一本作術。

(17)令之以终其欲明之母径。《管子·卷十五》

行令所以终人之欲使之明识正道不从邪径也。邪径即为旁出的小道、小路。

(18)禁野之横行径逾者。《周礼·秋官》

郑玄注:径逾,射邪趋疾,越堤渠也。孔颖达疏:谓不遵道而射邪趋疾。逾,越也,谓越堤渠者也。由此推断“径逾”为:抄近路而越过堤渠。径为近路,小路之义。

从同源词角度看,包含有“巠”的同源字,都有“直、细”的语义特征,如“经”“颈”“茎”“胫”。据此推断,作“小路”讲的“径”也应有这样的特征。也就是说,“径”最初是指直且窄的小路。如果“小路”不是直的,就需要特别说明,比如在古代汉语中有“曲径”的说法。(反观“蹊”,与“蹊”同源的“溪”“谿”都有“窄”的特征,却没有“直”的特征。)

许慎有言:“析言有别,浑言不分。”就是讲笼统来说没有什么分别,仔细分析,意义又完全不同。蹊和径都可以指小路,但“蹊”更侧重于指野兽在山间踏出来的小路,不强调路直这个特征。而“径”更强调路是直的,如果路是弯弯曲曲的,则用“曲径”来表示,显然,径大体应该是直的,且是人走出来的。据“践田成径谓之蹊(《太玄·羡》)”,猜测蹊可能是径的一种。且就目前的使用情况而言,“径”的使用频率显然高于“蹊”,可能和“径”多用于人,而“蹊”多用于动物有关。

综上,在上古汉语中,“径”是指“人以及人所役使的牛马通行的窄而直的小路”;而“蹊”是指“野兽通行的小路”。简言之,一个是人道,一个是兽道。当然,这是从辨析的角度说的。如果笼统地讲,两个词都是指不宽的小路,蹊虽然是兽道,但人也可以通行。这样理解,这两个词就没有太大的区别了。后来“蹊”和“径”就被当作是同义词了。

参考文献:

[1](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9.

[2]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13.

作者简介:

殷齐丰,女,汉族,山西祁县人,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吕氏春秋古汉语野兽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
去滑雪,像野兽一样
高等师范院校古汉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标话词汇限定成分的后置
谈古汉语主语隐去对韩国语教学的启示
论“以”在古汉语中的介词功用
《吕氏春秋》引《诗》考
微话题
野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