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文革新运动与苏轼词体创作互动研究

2021-09-10普翠灵吴丽

今古文创 2021年15期
关键词:互动关系

普翠灵 吴丽

【摘要】诗文革新运动作为北宋文学史上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学运动,对文人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苏轼既是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军人物,又是为词体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词人,将二者自然地衔接起来,本文通过对诗文革新运动与苏轼词体创作内的互动分析,探讨文学思潮与文学创作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诗文革新运动;苏轼词体;互动关系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5-0022-02

基金项目:北方民族大学校级科研项目“两宋之际笔记中的文学思想研究”(YCX20020)。

苏轼作为诗文革新运动的参与者及最终完成者,其影响不言而喻。从词体发展来说,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苏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故研究诗文革新运动与苏轼词体创作之间的关系便具有深层的价值意义,自诗文革新运动发展以来,便获得历代学者较多关注。从现存资料看,研究诗文革新运动和苏轼词作的相关著述不胜枚举,但将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的少之又少,本文据此进行分析。

一、关注民生的士大夫情怀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为防藩镇割据,宋太祖策划“杯酒释兵权”,重用文人,形成宋代“以文治天下”的局面,加之宋太祖改革科举制度,扩大选取范围,增加选取人数,同时为保公平,宋太祖亲自进行殿试。据《宋史》记载:“帝常语近臣曰:昔者,科名多为势家所取,朕亲临试,尽革其弊矣。”[1]3606可见门第荫封不再成为朝廷选官的重要标准,有才能的寒门子弟亦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一展抱负,又因寒门子弟历经生活疾苦,因而更能将目光投至现实生活,体恤民情。

诗文革新运动的参与者大多都是通过科举考试致仕的寒门子弟,在倡导儒学复兴的背景下,文人士大夫“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情怀驱使他们将关注点移至社会民生、正视时政弊端。为矫五代文弊,变革势在必行。王禹偁提倡复古之道要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以振兴风雅;紧接杨刘时文歌功颂德,吟咏升平,石介奋起反抗,然石介批判西昆体全然只为维护孔孟之道,发展甚有畸形之状,以致迂阔的太学风气盛行一时,欧阳修及其好友梅尧臣、苏舜钦等人力除太学弊端,主张将复古与政治革新相关联,亲身实践以求务实致用,欧阳修更是将“关心百事,忧念天下,以反映民瘼和愤世忌邪作为文学的主要职能”[2]。并始终奉行王禹偁“屈于身兮不屈其道,任百滴而何亏。吾当守正直兮佩仁义,期终身以行之”[3]237的理想信念;范仲淹更是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3]420的千古名句。

苏轼自幼“奋厉有当世志”(《东坡先生墓志铭》,秉着忠君持节、经世济民的信念步入官場,继承欧阳修“文以致用”的创作原则,揭露时弊,正如在《凫绎先生文集序》中云:“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要以伐病”,其“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荔枝叹》),以及 “今年黄州大雪盈尺,吾方种麦东坡。得此,固我所喜,但舍外无薪米者,亦为之耿耿不寐,悲夫”(《大雪书事》),皆展现出苏轼悲天悯人的淑世情怀。

除诗文之外,苏词中所呈现出来的士人情怀代表了士大夫精神的共性,“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浣溪沙》),关心民生疾苦,同情下层人民温饱问题的忧愁心态;“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皖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其三),通过渲染简朴的田园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受灾百姓的同情关怀。可见,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文学体裁,在特定的社会背景、文学思潮辐射下,都会在相应的文学作品中显现出符合时代特色的创作风格和士大夫特有的文人情怀。

二、清远富有理趣的意境描写

宋代是理学畅行的时代,文人士子于浸染传统文化之外,更专注于自我内心情感的抒发和个人特色的铸就。宋人在思想开放的学术风气中开辟了有别于唐之热忱的宋之含蓄,文人在文化氛围和个人经历的影响下,文学创作必然带有个人独特的风格,苏轼作为宋代最为杰出的文人代表,文学成就不必言说。纵观苏轼不同文体的文学作品,可发现其在创作时所运用物象的相同点,体现在意境中则表现为清远且富有理趣。

苏轼作为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和最终完成者,以及作为对词体发展做出最大贡献的革新者,其诗、词、文创作不可避免地成为推崇和研究的对象。苏轼追求抒发所感所想的同时要注重文学本身的格调,如在苏轼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中,能够发现他对“月”这一意象的运用以及通过此意象所描绘出来相似的情感和意境。文之典型如“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前赤壁赋》),以及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词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永遇乐》),“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阳关曲·中秋月》),“画檐初挂弯弯月。孤光未满先忧缺”(《菩萨蛮》);诗如“幽人无事不出门,偶逐东风转良夜。参差玉宇飞木末,缭绕香烟来月下”(《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以及“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中秋见月和子由》)等等,这些皆以“月”为背景基调,烘托出清幽寂静深远且富含哲理,掺杂人生感悟等相似的情感基调,给作品披上了一层薄纱,清旷朦胧富有情思。

当然,在苏轼的作品中,不仅仅只有“月”这一常用意象,类似于此的还有很多,通过对这一意象在不同的文学体裁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相似意境情感可以意识到,文人作为文学创作的主体,不论何种形式的文学作品都有其情感独特的承载和传达方式,这也是苏轼之所以能够将之融会贯通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以诗为词”的创作指向

词史上指“以诗为词”为苏轼对词体进行改革以后的词体特征,但是在苏轼对其进行革新以前,“以诗为词”经历了漫长的进阶过程。在以诗为正统文体的时代,词体是不可与之相提并论的,苏轼以一己之力打破这种桎梏,赋予了词体新的文学风貌。而晚唐五代遗留的卑弱浮艳文风,在北宋诗文革新这一文学运动的大背景下重新洗刷,范仲淹、王安石、晏殊、欧阳修等人词作的干净清新,一定程度上使詞体创作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词风,诗文革新运动的发展及各主要文学理论主张亦为苏轼词体改革提供了新鲜血液。

叶嘉莹先生曾说:“一直到了苏氏的出现,才开始用这种合乐而歌的形式,来正式抒写自己的怀抱志意,使词之诗化达到了一种高峰的成就。”[4]119 “以诗为词”即将诗歌的体式引入到词体创作中,与此同时,苏轼亦保留词体这一独立文学的格式,将二者融合,创造出独具一格的词学特征。

首先,将诗歌的创作手法融入词体创作中,词体取材范围则不可避免地浸染了诗歌创作的特点,如刘熙载《艺概·词概》中所云:“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南乡子·旌旆满江湖》等抒发豪情壮志的言志词;《念奴娇·大江东去》《满江红》等感怀古人以陈己情的怀古词;《浣溪沙》等描写乡村景致生活的田园词;《水调歌头》《定风波》《满庭芳》等抒发旷达哲理的理趣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悼亡词;《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西江月·梅花》等咏物词;以及宴饮词、祝寿词、唱和词等等,东坡词皆有所涉及。

其次,在苏轼对词体进行改革以前,“诗庄词媚”的思维定式一直笼罩着宋初词坛,而“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打破了这一传统,苏轼将词体提高到与诗等同的地位,“诗言志、词言情”不再仅仅只是文学体裁独有的表现功能,词也能像诗一样,除却抒情亦可言志。苏词中有不少表达此情感的作品,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期盼执箭骑马以安邦定国的雄伟志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孤芳自赏不随波逐流的高洁志趣;“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以一身才学忠君为民的宏大志向等等。

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云:“人知东坡古诗古文,卓绝百代。不知东坡之词,尤出诗文之右。盖仿九品论字之例,东坡诗文纵列上品,亦不过上之中下。若词则几为上之上矣。此老平生第一绝诣,惜所传不多也。”可见比起诗文,苏词亦是毫不逊色,有文之顺畅,诗之志向,同时又不缺乏词之意趣。

四、结语

从文学史发展的角度来说,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以及宋代文学集大成者苏轼都是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立足于此,对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阐释,通过研究发现诗文革新运动与苏轼词体革新之间有着内在的衔接关系,并且更进一步揭示二者在文学创作方面的互通共融。

参考文献:

[1]脱脱.宋史:卷一五五[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葛晓音.北宋诗文革新的曲折历程[J].中国社会科学,1989,(02).

[3]曾枣庄,刘琳.全宋文:卷一四一[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4]叶嘉莹.论苏轼词[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

普翠灵,第一作者,女,云南文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宋元文学。

吴丽,第二作者,女,宁夏固原人,硕士,研究方向:宋元文学。

猜你喜欢

互动关系
新时期高校党建与大学文化建设互动关系的探讨
跨境电子商务与贸易增长的互动关系研究
金融工程与货币政策效率互动关系研究
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协商民主制度的互动关系探析
安徽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刍议网络文学的发展与网络文学批评和理论的互动关系
区域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互动关系研究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