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资源 彰显师德力量
2021-09-10李学玲
李学玲
摘要:我们在感叹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时候,是否意识到教育教学资源不仅是学校的硬件设施、师资水平,还包括一种重要的软件——师德。课堂教学是教师师德修养水平及其教育效能集中显现的主要平台。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优化课堂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作用。
关键词:教学资源;师德;核心素养
正文
以爱心和奉献为内涵的高尚师德,正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优质教育资源。良好的师德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是教书育人的一种动力。记得法国作家卢梭说过:“没有榜样,你永远不能成功地教给学生以任何东西。” 我们每个教师的师德就如同“榜样”,学生如影随形般地追随。教师工作每天接触的是学生,每天所处的环境就是课堂,课堂教学是教师师德修养水平及其教育效能集中显现的主要平台。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优化课堂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作用。
一、利用学科资源提升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体到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2016年9月国家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把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定为历史学科素养的五大因素。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教师的师德息息相关,而且教师师德可以促进也可以抑制学生其形成。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古板,缺乏创新,过于依赖教材,照本宣科,就会抑制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和提升。而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思维獨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甚至用非课本的资料进行学习问题的解决,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就会得到提升。如学习《青铜器与甲骨文》中的青铜器时,我从网络中搜集并播放了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视频资料,通过介绍学生感受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精美绝伦。再如每学完一个单元之后,用画年代尺的方法,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的重要历史事件,从而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二、挖掘学生资源激发学习动力
学生的生活本身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原动力”。当学生仅仅为了升学考试而学习,其动力来自个体生命的外部,是一种游离于心灵需求的外部动力。而教师的敬业精神作用于客体学生,通过内化吸收,可以转变为一种洋溢在胸中的内驱激情,就能常保求学创业所必备的内部动力,从而形成心灵渴求与外在行为的统一。如每周一检查完作业,我将学生出现失误的地方用红笔圈出来,比用“×”来表示,学生从心理上更能接受。再就是按书写认真的、答题规范的、失误较多的将其分类,并找几本有代表性的作业将其拍照,当课堂用到的时候,可以随时用多媒体展示出来,比只用口头表达的效果会更好。这样坚持一段时间,不交作业的明显少了,做题时也知道在原题上标出关键词,答题效果明显改善。教师教学中对待教学内容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都认真负责,学生自身也潜移默化的形成认真负责的态度。这种因师生日常相处而对学生的心灵所显示出来的无形的“感动”和“震撼”作用,比课堂上所运用的语言更富有魅力。
无意中我读到了一个故事,说古代有位老禅师,一眼望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老禅师也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少顷,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小和尚发觉后惊慌失措,张口结舌。但师傅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海正是宽容了无数溪流,才有了惊涛骇浪的雄伟壮阔。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善待学生的失误和有问题的学生,正如故事中的那个老和尚,用宽容这种无声的方式去感化弟子,没有争吵,但是却让弟子多了一份敬畏和尊敬。
三、凸显教师资源照亮前行方向
陶行知先生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其用处。 ”由此可见,师德是立教之本,正因为教师职业具有的特殊性和教师使命具有的特定性,所以时代与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水准高于其他行业。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知识的化身,是智慧的源泉,是道德的典范,是人格的楷模,是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是莘莘学子人生可靠的引路人。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就要求教师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凡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做好,比如要求学生不迟到早退,教师自己就不能迟到早退;要求学生进校戴口罩走测温门,教师也要自觉戴口罩走测温门;要求学生文明礼貌,教师自己言谈举止切不可粗鲁;要求学生遵守行为规则,教师应自觉遵守教师守则。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他们的精神世界起着无声无息的作用,就好比一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因此,教师自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教师必须以德立教以身示教,要用自己的模范作用,为学生树起前进的旗帜,指明前进的方向。
尼采说过:“要提高别人,自己必须是崇高的。”教师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折射出来的优秀品质,是任何教科书、任何箴言、任何奖惩制度都不能代替的教育力量。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时代所受的道德教育对学生今后的道德形成有着密切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具有什么样的道德风范,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精神面貌的学生。在学生走向社会后,又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面貌。由此可见,教师高尚的道德在整个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师高尚的道德要变为教育学生的巨大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刘梅. 对当前初中学校师德问题及对策的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2020,(11):44+46.
[2]李闻玺. 实施“六优工程” 推进素质教育[J]. 中国教育学刊,1998,(02):28-32.
山东省邹平市临池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