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理论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中的应用与启发
2021-09-10檀娅娅刘学华申春忙
檀娅娅 刘学华 申春忙
摘要:依恋理论的出现为心理治疗提出了新方向,从儿童的依恋类型到成人的依恋类型评估,从心理表征到代际传递,该理论一直蓬勃发展,在心理治疗及教育领域中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笔者結合多年心理健康工作实践经验,总结了大学生群体中不安全依恋的表现以及心理辅导中启发,以此来丰富依恋理论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的探索。
关键词:依恋类型;心理辅导;大学生
1依恋理论概述
约翰·鲍比是第一个提出依恋理论的人,随后,玛丽·安斯沃思扩展和证实了鲍比的相关理论设想。通过陌生情境实验对婴儿的依恋类型做出了分类,分为安全型、焦虑型和回避型。同时也发现父母的抚养方式与孩子依恋类型之间的关系。玛丽·梅恩将视角从婴儿依恋类型转移到了成人依恋类型,通过成人依恋访谈来了解和评估其依恋状态,发现成人具备特定的心理表征和模式,可分为安全型、冷漠型、迷恋型和未解决型,并指出依恋类型有很强的代际传递,不仅影响个体的人际关系等多方面,还会影响亲子互动,乃至后代的依恋类型。
依恋类型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恋爱情感等方面有诸多的影响,本文是在心理辅导工作实践基础上,总结大学生冷漠型、迷恋型和未解决型这三种不安全依恋类型的常见困扰,以及心理辅导中的一些经验和建议。
2不安全依恋类型在高校心理辅导中常见的困扰
2.1冷漠型的个体努力回避与自己的感觉感受建立联结,很多体验都遗失在记忆之外,不愿意表达情感和需要,因为这样会激活被拒绝甚至自取其辱式的恐惧体验。
在大学生中,是以专注学习回避情感为主要特征的,无论是宿舍关系还是亲密关系都较为回避,避免情感卷入。在这样的防御之下,回避型依恋的学生经常有非常好的学业表现,但人际关系寥寥,对同龄人的评价是“幼稚”“无聊”,由此,形单影只,不适应复杂社交,尤其是小组式教学活动对其来说是最大的挑战。在宿舍关系中常无法忍受亲密,而选择疏远与团体保持距离,很有可能造成多对一的“对抗”局面。对爱有很深沉的渴望,但在现实里接触和经营亲密关系,很容易退缩。
2.2与冷漠型相反,迷恋型的个体非常需要他人的关注和支持,会不停的扫描各种线索来放大自己的痛苦,沉浸在这种感受中,让他人无法忽视从而建立联结,这种过度激活的策略能使他们获得安全感,但同时也削弱了他们情绪平衡的能力和个人自尊。
迷恋型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常常表现得更需要人群,需要别人关注,建立认为紧密的关系,尤其是在宿舍关系中,无法忍受关系从紧密到疏离,可能激发强烈的情绪反应,甚至引发剧烈的宿舍冲突。进入亲密关系的时候会激起强烈的焦虑,进而产生强烈的依赖,害怕对方离开,所以在恋爱中无时无刻不在试探对方是不是还喜欢自己,甚者选择主动分手;另一类,便是无法摆脱亲密关系中的焦虑,选择同时跟几个对象谈恋爱,以缓解内心的恐惧和焦虑。
2.3未解决型的个体通常是伴随未被修复的早期创伤经历的,并且无法用语言表达,面对人际关系变得恐慌和不适。他们在人际交往或是学习生活中,部分社会功能受到影响,同时,创伤体验持续困扰和影响着他们,并且由于社会支持系统薄弱,较普通学生更易受到异常心理的困扰。
3依恋理论在高校心理辅导中的启发
依恋模式会在整个生命中对人际关系产生持续影响,但有效持续的心理辅导能够调整个体的心理表征,从而,增加依恋模式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总的来说咨询师需要在以下方面努力:第一,进行情感性以及语言性的对话,尽可能多的容纳学生的主观体验——感受、想法和欲望,帮助其触及非语言阶段被解离或是否认的体验;第二,对关系的破裂具有敏感性,随时准备发起修复;第三,持有接纳的姿态;第四,在关系不稳定的阶段,一起确定具有面质,设定限制,与患者一起努力的意愿。针对不同的依恋类型,具体经验和启发如下:
3.1面对冷漠型的大学生需要将他表面的“阻抗”当成一种沟通,咨询师需要将对自己身心反应的频率调到很低,关注其细微变化带给自己的感受,并且有意的表达自己的主观体验,甚至还要更多的自我表露,在共情性调谐和面质的双重工作中,让其知道他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帮助其更深刻的理解自己的体验,更安全的建立情感流动的关系。
3.2咨询师需要给迷恋型依恋的同学足够的包纳性,共情其情绪情感状态,建立安全联结;帮助大学生建立直接的安全空间,能够应对焦虑和恐惧,同时客观的看到自己实际的力量,逐渐发展出一种自信和独立的感觉。同时也到对自己的“拯救者”反移情保持警觉,这有可能是大学生对其依恋模式的活化,避免为了维护自尊而陷入被操控的关系之中。
3.3在未解决型的心理辅导中,在让大学生感觉到安全的关系的同时,需要帮助其克服对安全感的恐惧,因为其成长于混乱的依恋关系,并且这种灾难性的创伤没有被修复。同时,增加其语言表达创伤的能力,将逐渐体验被解离掉的体验,并且不断提升情感调节能力,增加心智化和觉察能力,从创伤经历中获得自由。
与大学生的辅导过程中,需要借助移情来促进大学生依恋类型的觉察、转变和内化,作为咨询师要给到恰当的情感回应和互动,对大学生的情感给以夸大,标识和随机应变的回应策略,促进大学生自我情感互动状态的感知,同时在咨访关系中逐渐转变其依恋模式中不被满足乃至创伤的需要,促进内化的安全基地的建立,最终内化更安全的人际互动模式,增强大学生的自信、独立和适应性。
参考文献:
[1]王美华,叶丽.网络游戏成瘾的精神动力学阐释及教育启示[J].中国社会工作,2019(09),28-29.
[2]David Wallin著,巴彤等译.心理治疗中的依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260-279.
河北传媒学院 河北 石家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