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情感教育,感知生命意义
2021-09-10卢小利
卢小利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践中,情感教育是一种课程设计理念,关注“知行合一”,将情感融入课程内容中,让学生从知识体悟中陶冶情操,获得感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心理学家丹尼尔在《情感智力》中强调“一个人成才,智商占20%,情商占80%”。初中生正值人生价值、人格素养生成的关键期,要从兴趣、意志、情感体验中,来拓展《道德与法治》教学视野,让学生投入到学科情感互动中,感受情感,获得良性熏染。下文以“生命可以永恒吗”为例,探讨情感教育的融入策略。
一、分析课例内容,把握教学重难点
关注学生人格情感的培养,塑造健康德育品质。在“生命可以永恒吗”教学中,该节内容与前面几个单元内容形成横向关联,阶梯提升。如前面所学成长节拍、正确交友、如何与师生、家长相处等。对“生命”的探寻,激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生命,每个学生都可以感知到,但对生命如何做到永生?肉体生命是无法永续存在的,但生命的意义却可以永恒。课后所设置的“守护生命”、“增强生命的韧性”“绽放生命之花”等等内容,都是对“生命永恒”的多元化诠释。这些认知,相对于初中生而言,还有些理解难度。梳理学情,对于生命的“永恒”与“不永恒”探讨,以及“向死而生”的人生態度,我们进行了教学内容调整,突出情感教育的渗透目标,让学生从情感体认中来感受生命中的“担当”使命。对生命永恒话题的探讨,初中生是陌生的,却是充满期待的。通过本节教学,确立“热爱生命、珍视生命”的价值观,让学生理解生命的“责任”,对生命的短暂性与持续性进行理解,保持担当精神。
二、引入情感体验,感知“生命”的真实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生命里,却可以勃发生命的无限价值。在本节教学设计中,导入环节,我们引入视频《自然志》片段,让学生通过看自然界的生命现象,谈一谈对生命的感悟与概括。生命是什么?生命是一个奇迹般的存在;生命是伟大的历程;生命是艰难的。对生命的时限有何理解?学生想到,生命是短暂的,对于每个人,死亡是必须面对的归宿。尽管每个人对生命的终结是无可避免的,更反衬出生命的难能可贵,我们更应该去珍爱生命。由此,导出“生命可以永恒吗?”“为什么?”话题。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引领学生展开对生命的反思。情感教育的关键点是要把握师生之间、知识与学生经验之间的情感共鸣。对“生命永恒”的探析,展开学生对生命的不同体验。挑选学生谈一谈,生命中有哪些有意义的经历?对生命历程有何感想?有学生认为:生命是不可复制的,每个生命都是一种奇迹;每个生命都来之不易,生活于我们是一种恩赐。梳理学生的想法,得出“要热爱生命,珍视生命”的结论。接着,对“生命”的认识活动。列出生活实例,从“指纹锁”中,来认识生命个体的独特性,从“DNA”中来辨析人的身份,从“不同长相”来区分人与人的差异性。总结得出: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唯一的、独立的,不可替代的,我们要尊重和珍爱他人的生命。围绕“生命永恒”话题,我们的生命可以延续吗?教材中提出“繁衍后代”来接续生命,请思考,还有别的接续形式吗?从分组讨论中,得出生命不仅包含“肉体生命”,还包含“精神生命”,通过“精神生命”来实现生命文化的延续。最后,引入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从中让学生体味“生命”的短暂,“亲情”的无价,让学生感知“珍爱生命”,承担起自身的“责任”与“担当”意识。对生命的敬畏,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命?拿出一张纸,写出自己的墓志铭。再分享不同名人的生命感悟,如聂耳“我的耳朵宛如贝壳,思念着大海的涛声”。让学生感喟“活在当下”,“向死而生”,提升生命价值的意义。
三、梳理情感教育要点,贯穿学科素养
对“生命可以永恒吗?”的教学设计,我们从情感教育视角,突破学习重难点,让学生从情感体验中,学会关爱、尊重、理解生命。情感教育,将搭建“生命历程”,引发学生对生命的反思,激发学生的情感体认,在分享自己的生命感悟中,培养亲情、感恩品德,让学生深切认识到“生命不易”,进而迸发对“生命”的无限珍视之情。课堂设计中,借助于多样的体验与交流活动,让学生由物及人,启发学生对生命的认真思考,在有限的生命里,关注生命价值意义的传承。情感教育,以哲学审视来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将生命意义内化于心,促进学科素养的渗透与升华。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程设计,要善于从情感教育中,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结合学生的认识经历与经验,创设典型事例,触动学生情感,营造融洽、和谐、真情的学习氛围,以情化人,以情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