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服从的期望理论与军校连队管理模式探究

2021-09-10杨念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6期

杨念

摘要:军校学员在服从上级命令指示的同时,也会有个人期望,而这样的期望决定了其服从程度。本文以服从的期望理论为基本立足点,采取自编调查问卷的方式,从个人成长、他人认同、自主支配、休息放松以及后勤保障五个方面,结合实际情况对军校学员的管理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军校学员服从行为的心理期望特点,找出心理期望的满足与服从行为之间的关系,提高军校学员的自主服从意识,为院校管理模式的改进与完善提出科学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服从;期望理论;军校管理

引言

军队院校是我军培养基层部队指挥员的主阵地,担负的使命十分重大。然而在调查中发现,院校的基层连队很大程度上存在管理模式粗放,管理思维老套的现象,这对我军优秀后备人才的培养带来了一定隐患,值得我们去找准问题解决问题。基层部队管理的研究中,大多把管理重点放在管理者这一角度上,探讨如何进行由上至下的管理控制。而从被管理者——军校学员的角度上对管理行为进行思考的甚少,即使有关于被管理对象的研究,也是从管理者的角度研究如何运用强制性措施来调动军校学员的积极性,增强学习和军事训练的动力,以提高军校建设水平。而事实上,军校学员本身正在接受高等教育,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思维活跃,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在管理上忽略其主观能动性,将之处于被动地位,容易导致管理措施落不到实处。相反,如果管理者能够充分重视军校学员这一群体,积极引导,将会给院校基层连队的管理带来极大的便利。

1服从的期望理论的主要观点

国内外学者先后从不同角度对服从行为和期望理论进行了研究。米尔格拉姆和津巴多的实验对服从的研究开创了对服从行为研究的先河,虽然在结论上还缺少一个科学细致的理论体系、但关于服从行为的很多研究结果仍值得借鉴参考。国内学者运用期望理论对高校教育以及企业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很好的利用了期望理论对实际工作进行指导。东北大学宋官东教授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对服从行为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他认为服从行为是从众的一种特殊化形式,是主体出于避免客体惩罚或获得客体奖励而作出的一种消极的不一致的利己行为。但是在一定条件下,服从可以转化为具有积极情感体验的遵从行为,并且他认为服从行为具有一定的心理期望,为服从行为找到了更深层次的归因。路杰在《如何赢得服从——“如何赢得权威”系列文章》中从服从的心理动因、服从的层次、服从的心理转型、服从的心理周期与满足反抗和赢得服从几个角度出发,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出发,通过对领导权威的获得对服从的过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他认为,服从的过程不是一味的压制,更不是一味的满足,而是两者兼有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巩固的过程。

期望理论最早由美国心理學家弗鲁姆于1964年在他的《工作与激励》一书中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他认为,如果个体认为一个目标的达成对其本身来说是有益的,并且通过个体自身的努力,该目标是能够达成的,个体就愿意付出更大的努力去达成这个目标。

期望理论从服从的归因出发,对服从行为的模式进行了很好的解释,并对服从行为的管理控制提供了很好的科学依据。服从的期望理论就是基于期望理论的角度,对服从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的理论。就服从行为本身而言,服从行为的情感体验是消极被动的。就服从行为的目的而言,也仅是主体为了免受客体惩罚或者获得客体奖励,在主观心理上没有达到内在接受。虽然主体最终的行为结果与客体的要求相一致,但主体或多或少存在抵触不理解的现象,影响了主体的行为动力,不利于达到客体的理想效果。其次,服从行为本身是个体的决策与博弈过程。在决策选择过程中,个体自然会选择对于自身较为有利的方式方法。当服从行为对个体的效益大于个体为之付出的代价时,个体会选择很好的服从,反之,个体就会选择不服从或者消极软抵抗。因此,服从的期望理论认为个体的服从行为受个体期望的影响:当个体对于目标的期望值以及效价较高的时候,个体愿意为达成目标所付出的努力程度越高,服从程度也越高;当个体对于目标的期望值及效价较低的时候,个体的努力程度越低,服从程度也就越低。当个体的期望一致能够得到满足,个体就会对客体的态度、指示等产生内心接受,并将客体的态度、指示内在化。此时,个体行为不再是利己的,而是利他的,个体对客体从服从行为转化为遵从行为。服从的期望理论主要证明了服从行为并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特殊的从众行为,它是受期望所影响的。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个体的期望水平对其服从行为产生影响,最终达到提高服从程度的目的。

2军校学员对管理的需求调查

根据服从的期望理论,主体的服从程度受其主观需求的满足程度影响。为更好的利用服从的期望理论对军校连队管理进行研究,明确军校学员对管理的需求本研究采取自编问卷的方式,从个人成长、他人认同、自主支配、休息放松以及后勤保障五个方面,结合实际情况对军校学员的管理需求进行调查。

2.1研究对象

本调查在某军校展开,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00份,经过处理,有效问卷190份,有效率达到95%。参与调查的190名学员中,青年生为141人,占74%,部队生为49人,占26%;大一年级为70人,占36%,大二年级为69人,占36%,大三年级为23人,占12%,大四年级为28人,占14%;共有71人正在担任骨干或曾经担任过骨干,占总人数的37%,119人未担任过骨干,占63%。

2.2调查结果

经过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军校学员对于不同维度的管理需求程度各有差异。同时,年级、生源性质的差异以及是否担任过骨干对军校学员的需求也有着明显的影响。

2.2.1军校学员管理需求种类的差异

对问卷数据进行整理,军校学员个人成长、他人认同、自主支配、休息放松以及后勤保障五个方面的需求程度如图4.1所示:

通过上图可知,军校学员在个人成长、他人认同、自主支配、休息放松、后勤保障上需求程度都较高。其中,对于自主支配的需求度最高,52.8%的调查对象表示非常需要,45.1%的调查对象表示需要。而仅有36.2%的调查对象表示非常需要他人认同。横向比较五个维度,发现对自主支配的需求程度最高,表明在军校基层管理中,军校学员的自我支配时间较少,大部分时间都只能跟随连队计划安排,没有更多的时间发展个人兴趣爱好;而对休息放松的需求则较低,表明军校学员的休息时间基本能够得到保障。

2.2.2军校学员管理需求的年级差异

就军校学员各年级对管理的需求差异而言,大一年级与大四年级的差异化较为明显。表1为大一年级各维度需求层次表:

通过表1可看知,大一学员对自主支配时间需求较高,60%的调查对象表示非常需要自主支配时间。这表明大一学员刚进入一个新的陌生环境,各方面受限制较多,个人可自主支配的时间较少。

通过表2可知,大四学员对个人成长的需求远高于对其他几个维度的需求。说明大四学员面临毕业分配,个人成长方面的优势有利于毕业综合评定得到更多的加分,对将来选择工作单位有直接影响。

2.3对具体管理措施的调查分析

自编调查问卷的第三部分,列举了十项军校基层连队常见的管理措施。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72.11%的调查对象表示对连队利用休息时间搞整顿不满意或很不满意,58.95%的调查对象表示对午休时间出公差不满意或很不满意。这一数据表明这两种管理措施存在很大的不合理性,违背了学员的基本生理需求。而分别有55.26%和29.47%的调查对象表示对减少连队不必要的管理程序表示满意和很满意,49.11%和25.35%的调查对象则对设立连队意见箱表示满意或很满意。这表明,充分把握学员的主观能动性,把学员的主观需求放在首要位置的管理措施更能够得到大多数学员的认同。

3提高军校基层连队管理效率的对策

通过自编问卷调查发现,军校基层连队在日常管理中多以管理者的主观意向进行管理,对学员的客观需求满足较少。为了使管理措施贯彻得更加彻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3.1管理措施的制定应该更加合理

在軍校基层连队的管理中,部分管理措施忽略了学员的客观需求,脱离了客观实际,导致学员对此部分管理措施产生抵触心理。甚至这种抵触心理泛化,导致学员对连队所有管理工作产生抵触心理,直接影响到连队的建设发展。例如部队的“传统”:一人生病,全体吃药——即一人犯错,整个集体一起受罚。这种管理措施一方面对于犯错误者没有起到“治病救人”的效果,另一方面会让其余人员产生消极和反抗心理。

合理有效的管理措施首先应该是切合实际。对于学员而言,他们是管理措施实施的主要对象,如果管理措施脱离了学员的主观实际,那么这项管理措施就失去了土壤,得不到有利的执行。其次管理措施应该以积极鼓励为主。管理措施不能仅仅规定哪些事情不可做,做了不可做的事就会受到怎样的惩罚,而应该是以积极鼓励为主,即鼓励学员积极作为,并适时的进行表扬和认可。最后,合理有效的管理措施应该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如果管理措施朝令夕改,会使管理措施的权威性下降,同时会使学员产生无所适从感,逐渐发展为对管理措施的不信任和不服从,而稳定的管理措施则会使学员对管理措施产生内化的服从行为。

3.2管理措施的执行考虑学员对管理的需求

制定出合理有效的管理措施后还需要恰当的执行这些管理措施。首先,执行管理措施应该理清不同学员类别之间的差异。军校学员是一个大群体,具有其特殊性,而在这一个大群体内部又有具有较为明显差异的小群体,如大一至大四各个年级,士兵生与青年生等。这些群体各自具有各自的特点,在执行管理措施时就必须理清这些小群体的特点。比如大一学员刚进入军校这个新环境,第一学期期末面临文化考试挂科就护校的巨大思想压力,在管理措施的执行过程中就可以适当增加大一学员的自主支配时间,并积极进行鼓励和帮助。大四学员面临毕业,比较在意毕业综合评定对单位分配的影响。因此在管理措施的执行过程中就可以以立功受奖等方式激励大四学员努力学习训练。

第二,在保证管理措施稳定性的前提下,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管理措施进行变通。管理措施在执行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不适宜执行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管理措施进行适当的变通。比如规定考试挂科人员不得外出,但当挂科的学员遇到父母来队或是伤病需要外出治疗的情况,应结合实际情况,有条件的允许这一类学员外出。

第三,管理措施的执行过程中要注意对学员合理期望的及时满足。军校学员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主观期望的满足直接影响其服从程度的高低。根据斯金纳关于强化的概念,如果学员服从程度较高,那么就应该及时地对其合理的期望予以满足,形成一个正强化的过程。而学员的期望得到及时满足,又会提高其服从行为,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3.3管理者对学员合理的期望满足应及时

合理期望的及时满足,有利于学员服从度的提高,而合理期望如果得不到及时满足,就会影响学员工作的积极性,降低其服从程度。作为管理者,首先要对学员的期望进行分别,辨别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

在连队日常管理中,会有部分学员不遵守纪律,但在评选优秀学员的时候,却想当然的认为自己应该获得优秀学员的称号。而这与评选优秀学员的规定是不相符合的,对于不合理的期望,应对此进行积极引导,以便从根本上使学员认识到此期望不能得到满足的原因,减少不服从行为的产生。对于合理的期望,应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及时予以满足,在完成任务之后再根据其完成任务的质量进行适当的激励,通过这样一个期望满足的动态的过程,对学员的服从行为进行控制,提高其完成任务的积极性,从而达到管理的目标。

4结论

军校学员在日常具有相当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较多的主观期望。如果对当中合理的期望进行满足,就能很好的提高军校学员的服从程度。在文中提出的几点对策建议均结合当前军校基层连队管理实际,可行性较强,能够达到提高军校基层连队管理效率的目标。军校基层连队的科学管理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关乎着军队未来一线指挥员的素质培养以及军队战斗力的生成,重要性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宋官东.遵从行为的新观点-三种经典心理学理论的解释[J].社会科学辑刊,2004,(3):186.

[2]路杰.如何赢得服从-“如何赢得领导权威”系列文章[J].当代苏州,2004,(14):46-47.

[3]宋官东.服从行为的心理学研究[J].心理科学,2008,(1):249-252.

[4]郝德鸿,柳艳丽,胡慧雄.基于弗鲁姆期望理论的高职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J].科教文汇,2012,(14):188.

[5]王七萍.浅谈弗洛姆期望理论对知识员工管理的启示[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4):39.

(武警警官学院四川成都  61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