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学习中恐水心理与习得性无助心理共性探究
2021-09-10江民明
江民明
随着游泳从竞技运动进入大众健身并广泛普及,人们学习游泳技术的需求越发强烈。解决初学者在游泳学习中恐水心理和习得性无助心理,能有效提高游泳学习者学习效率,帮助教练员或者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1 习得性无助心理相关概念
电刺激密闭笼子里的狗,它无法逃出笼子只能哀嚎号。多次刺激后即使打开隔板,狗放弃逃跑选择原地哀号。这个现象就是频繁体验挫折—产生无助消极心理。有学者认为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学习、情感、认知和行为上出现消极无助的特殊心理状态。是个体对自己在某一特定具体领域感到不具备该能力的信念。难以相信自己在今后相似情境中具有解决问题与克服困难的能力。会表现出毫无动力,缺乏进取心,他们一般倾向于放弃,甚至对于力所能及的任务也觉得自己无法胜任。在心理学的角度,这种特殊心理主要体现在成就动机低、消极定位、否定自己能力等方面。并且受到身边人负面的影响,认知思维僵化,并以消极的方式重复不变地对待问题。习得性无助感是失败经验所致,通过反复失败强化形成思维定式,并反馈到其他问题当中,形成抑郁、缺乏自信等表现。体育锻炼需要反复强化练习才能形成专项技术,如果在游泳学习和训练中反复出现挫败感,也会形成习得性无助心理,从而不能很好掌握游泳这项技能。
2 游泳教学中恐水心理的研究现状调查分析
通过查阅文献数据发现:大部分初学者存在恐水心理;女生比男生更有可能出现恐水心理。恐水现象存在南北方地区差异。进行资料对比分析发现,恐水心理的具体表现为:1、注意力不集中;2、拒绝下水或者头入水;3、水下不敢睁眼睛;4、依赖浮板与背漂;5、不敢脱离安全范围;6、技术动作急促;7、急于寻找支撑;8、身体直立游进;9、水中不吐气。
儿童与成人存在一定差异。成人相对儿童有一定认知能力,在游泳教练提示后,能够憋气,水中睁眼等等。儿童则需要一定时间阶段的过渡。游泳初学者恐水心理成因是:1、外界环境的影响,呼吸方式、运动体位和水温环境的改变等;2、自身身体素质影响,身体素质差,参与体育活动少;3、自身心理素质影响,自卑胆怯心理、缺乏动力等;4、教师或教练教学方式影响。其中儿童学习动机出自兴趣和喜好,成人的学习动机往往是为了学习技术以及游泳带来的健身功效。应对不同的恐水初學者,应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法。
3 体育教学中习得性无助心理表现及成因的研究现状
习得无助性的具体表现为:1、成就动机较低,缺乏斗志;2、自我评价相对较低,缺乏自信心。在体育学习过程中行为懒散,消极参与,害怕表现,过于被动,不敢尝试新动作。形成的原因分析:1、传统教育影响,只看结果不看过程,以成败论英雄。2、心理归因方式不当,将失败的原因归于自己能力不足,将成功归因于运气,以致自卑胆怯。3、缺乏事物认知,消极悲观。在体育学习中,受挫而一蹶不振,被天赋论误导,忽略努力。克服习得性无助心理需要获得成功体验,提高自身认知,改变归因方式,发掘自身优点,培养兴趣。坚信失败是成功之母,勇于不断尝试。
4 游泳教学中恐水心理和体育教学中习得无助心理共性研究
4.1 行为表现相似
恐水心理和习得性无助心里在行为特征上相似。1、消极参与体育活动,表现出逃避放弃,注意力不集中。2、不敢做领头羊,不敢尝试新动作。
4.2 在心理活动上具有相似表现
恐水心理和习得性无助心理,心理活动上表现相似:1、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感觉自己不是练这项运动的料。2、更容易焦虑,容易紧张,做动作全身发抖,肌肉紧张。3、产生胆怯畏惧心理,难以坚持。
4.3 外界环境影响因素相似
恐水心理的产生与习得性无助心理的产生主要是:1、任务难度高,失败打击。2、教师或同学的嘲讽。恐水心理和习得性无助心理受外界导致,可以通过改变外界环境刺激,从而调整心理状态。
4.4 自身造成因素相似
恐水心理和习得性无助心理在运动的产生,往往与自身因素有很大关联。自身身体素质影响,参与运动少,运动能力差,学习体育运动技术缓慢,容易失败,导致畏惧该项运动。性格内向的学生更容易出现习得性无助心理。
5 结论
通过分析恐水心理和习得性无助心理的共性特征,发现游泳学习中的恐水心理习得性无助心理有关联重叠。通过前移理论可以借鉴两者的改善方法,起到相互增益的效果。总结文章内容得出,可以通过改变外界环境以及提高自身身体素质,能够克服游泳学习中的恐水心理和运动过程中的习得性无助心理,同时需要教师或者教练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心理素质的建设。教学过程中增加游戏教学引导和体能素质发展,反复练习技术动作并不能让学生快速提高,反而因为技能上挫败,更容易发生个性心理变化。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