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现实与梦境的桥梁建构

2021-09-10李婧彤

文学天地 2021年5期
关键词:长镜头梦境影视

摘要: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是导演毕赣的第二部电影作品,而此前毕赣导演的第一部电影《路边野餐》,让他斩获了第5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奖,2018年,《地球最后的夜晚》入围了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该片讲述了一个中年男人重回故乡,坠入一场寻找12年前恋人的梦境。

该片在影院上映第一天在跨年的夜晚,跨年夜上映自带的浪漫属性吸引了不少观众为此买单,但大家却不愿意为影片大量使用长镜头所带来的冗长买账。重回毕赣导演所塑造的梦境世界,长镜头不及商业电影使用多剪切的手法刻画故事情节,但正因为缓慢而沉稳,现实世界中那个梦境的入口,才能清晰地出现在观众面前。本论文以《地球最后的夜晚》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导演毕赣对建构的梦境世界中所探讨的朋友,爱情,家庭的阐释,与此同时有利于分析导演毕赣电影的镜头语言运用的含义,对长镜头文艺电影的发展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關键词:梦  精神世界  心灵救赎  长镜头

1 导 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随着电影制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众审美能力也不断提升,“大片”的“轻浮”使长镜头电影的“返璞归真”似乎成为院线电影中的清流。2018年,《地球最后的夜晚》成功地塑造了“跨年档”这一概念,纵观整个电影史,它直接凭一己之力,打造出一个档期的概念,满满的仪式感让不少观众在跨年夜走进电影院观看了这部影片,跨年夜当天票房就已经达到2.63亿之高。

《路边野餐》是导演毕赣在院线电影中点燃的第一颗烟花,而《地球最后的夜晚》紧接着让长镜头电影继续进入观众的视野,相比于同时期的院线电影中较强烈的情感输出,《地球最后的夜晚》中所讲述的故事,只有在我们静下心来,走进其中,才会感受到本片的魅力。

1.2研究思路及方法

论文思路

首先:阐述研究背景与意义,其次:对《地球最后的夜晚》电影主题的讨论,从独特的人物内涵,极具个人风格的镜头语言解读;再次:阐述《地球最后的夜晚》对长镜头文艺电影的启示,电影创作和大众接受的相互影响;最后:回顾导演毕赣作为电影作者的独特个性。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以毕赣,长镜头等为关键词,通过校图书馆书籍材料、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网络渠道,对相关的书籍、文献、专著、报道、学术论文等资料的广泛阅读与研究,从中归纳分析相关概念和理论,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体系支撑和学术支持。

2.案例分析法:通过电影片段进行理论分析,探讨其中优点与不足,研究《地球最后的夜晚》中导演毕赣希望传达的对现实生活中的遗憾的和解,为本论文的深入研究提供可靠的支撑。

2 《地球最后的夜晚》叙事的启示

电影的叙事风格大约分为八种,包括常规线性叙事、多线性叙事、回忆叙事、环形结构叙事、倒叙线性叙事、重复线性叙事和套层性叙事 。《地球最后的夜晚》电影内容依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分为两条主线叙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影片在大量使用长镜头叙事下的缓慢推进剧情,但影片中对时间,空间和人的讲述是极其碎片化的,导演毕赣在讲故事的方法上与其他导演完全不同,他运用了一个极其常规的两条主线分别叙事,再将其杂糅。

第一条主线讲述了男主角罗纮武因为父亲的过世,回到老家凯里。故地重游的他回忆起死去多年的少年玩伴白猫和十二年前的情人万绮雯。这两个人物的设置带领罗纮武进入第二条主线,即影片的第二部分,即他在父亲遗留下来的钟表后找到的那张老照片之后,根据照片上的信息踏上找寻之旅。

第二部分则是罗纮武在找寻的终点,进入一家影厅,戴上3D眼镜,进入了将近一个小时的3D长镜头的悠长梦游。梦境中,他依次碰见了一个12岁的少年,言行举止既像年少时的白猫,也像想象中自己与万绮雯那从未出世的孩子;一个像极了万绮雯的女子,名叫凯珍;一个红发女子正准备和一个陌生男人私奔。罗纮武在期间遇到的所有人物都在推动着他继续寻找他知道的答案。

3 《地球最后的夜晚》电影主题的讨论

3.1 心灵慰藉与救赎

影视艺术作为审美对象,必须将之纳入人类的价值目标体系来审视,它应该昭示一种人类生存的理想境界,它不仅应是现实的,个体的,功利的,更应是历史的,社会的,心灵的和精神的。 《地球最后的夜晚》所昭示的理想境界的关键词应该是心灵慰藉和精神救赎。

从人物角色和关系出发,《地球最后的夜晚》的第二条主线则揭示了罗纮武的精神世界中对其他人物的反应与感受。电影全片都没有有意刻画出罗纮武在面对这个十二岁少年时有着面对自己与情人万绮雯未能出生的孩子的愧疚,但同情和依赖让罗纮武在走出洞口时和少年依依惜别。少年在罗纮武的梦境中,成为了他潜意识中的守夜人,他对少年依赖,依赖着少年能带他走出这里,但他却希望在这里多待上一会儿,答应了陪少年打乒乓球。

在两人骑着摩托车要离开这里时,罗纮武和少年,各自称自己为“最幼稚的杀手”,“最善良的鬼”,罗纮武和少年之间,像是父亲与儿子之间的游戏与对话,罗纮武的心中,不仅仅只是对他那个没能获得新生命的孩子的愧疚,更是他自己作为一个男人,独立于世上的孤独。罗纮武在和少年离开房间之前问过少年:“门不关,不怕有人偷东西吗?”少年反问道:“除了你谁还会来?”一方面,他是自己精神世界中的囚徒,囚禁着自己,但另一方面,他又不愿意离开自己所建造的精神牢笼,他坚强,同时也脆弱。他不断地隐藏着那个孤独的自己,孤独却像手中的流沙,拳头攒得越紧,流得越快。所以他愿意将他埋藏在心底的纯真与善良,全部留在这个十二岁少年身上。

3.2 坠入梦境但不深陷虚无

人不仅是现实的自然存在物,更是为理想而存在。人存在于“天”,“地”之间,其下是人之源出的大地即自然界,其上是人所神往的理想世界,这“‘两者’之间是赋予人居住的。 除此之外,罗纮武在遇见凯珍曾说过一句话,“你很像一个我认识的人”,梦境中所遇到的这样一个女人,已经不仅仅是罗纮武对现实世界中遗憾的弥补,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十二岁少年,梦境世界中所出现的每一个与罗纮武有交集的人物,都在让罗纮武体验现实中不可能再发生的可能。

再如罗纮武在梦境中遇见的那个想和情人私奔的女人,如在自己幼时便抛弃自己的母亲。在确认过母亲的心意之后,就像当年他用枪抵着左宏元,他再次用枪抵住这个要带走母亲的养蜂人,目的却是逼迫他带走母亲,实现她的自由。

但他仍忍不住追问母亲为什么要和他走,母亲的第一个理由那么稚气,像极了一个孩子为他关心的人寻找的托词:“我吃了太多苦,而他那里的蜂蜜很甜”;而第二个理由,她说,“我牵挂的人还小,他很快就会把我忘记”。罗纮武不过是在找一个借口为当年母亲的离开找一个理由使自己心安,同时他也希望当年抛弃自己的母亲能和自己的心爱之人私奔,活得更自由一些,幸福一些。

个别文艺片很难避免剑走偏锋,《地球最后的夜晚》却规避了沉迷于精神世界中虚无的倾向,如上文提到,人类生存的理想境界,不应该是脱离现实的乌托邦,罗纮武梦境中的美好与遗憾,不是单向性的情感输出,它引发了观众的深刻思考,现实世界中经历的所有遗憾,如蚌中孕育的珍珠,盡管有着瑕疵和无法避免的痕,但它仍是蚌存在于世上的证据。这些有瑕疵的珍珠,在梦境中出现在罗纮武面前,成为夜明珠,照亮了罗纮武在梦境世界中的路。

4 强烈的个人风格

4.1模糊现实和梦境的边界

回归电影本身,《地球最后的夜晚》中大量使用的超现实长镜头已然已经成为了导演毕赣的个人风格。大量台词的诗化处理,模糊了现实和梦境之间的边界,同时电影也确实想将现实世界和梦境世界分离开来,毕竟诗歌确实是现实世界中对梦境憧憬的产物,这样强烈的超现实主义的镜头语言的处理,让观众在第一遍观看影片时就印象非常深刻。念咒语房子就会旋转起来,在旋转的房子里与万绮雯拥吻,白猫的妈妈染上了“疯子”才染的红头发,万绮雯想吃的野柚子,成为了唱片公司的名字……梦境中所存在的人,事,物,一切都那么合理,却又和罗纮武已知的现实世界相悖,超现实主义风格的镜头语言与后现代主义的台词的有机结合,凯里方言的质朴随意,黔东南地区人与自然之间的融合,让梦境世界所发生的一切看起来极其合理。

4.2表达态度,捍卫自身作者性

对导演本人所处社会时代,历史文化环境,家庭背景,个人经历的深入了解,分析,研究,是考察作者思想艺术风格形成的必要前提。 毕赣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贵州凯里人,我们可以在他的电影中看到凯里的风土人情,不仅于此,《路边野餐》和《地球最后的夜晚》的故事都发生在凯里,黔东南地区潮湿的雾气,似乎穿过电影荧幕扑面而来。两部电影在叙事风格,台词,镜头语言上都有着导演毕赣的强烈的个人风格,现实和虚幻相互交织,长镜头的玄幻让观众仿佛置身梦境。有人说,毕赣的出现让贾樟柯后继有人,但毕赣的作者性极其强烈,以至于观众对毕赣的印象极其深刻。从常规中跳出来,毕赣做到了。

他在创作中努力运用一切电影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主观见解, 希望通过他的作品表现其对生活和艺术的态度,他在捍卫自己的作者性。

5 对长镜头文艺电影未来的展望

5.1培养观众

从影视接受批评理论出发,长镜头不是电影情节冗长的代名词,其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大众审美的主流趋于商业化,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始终是浮躁的,如马克思所说:“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电影也是如此,观众在接受长镜头文艺电影时,如果还未能拥有审“美”的能力,又谈何鉴“丑”?假设观众在选择观看电影中,一味选择刺激的快感而忽略了美学精神的内涵,电影于我们也不过是一个娱乐的工具,电影的存在不过是一个虚无飘渺的载体,这一定不能是电影于我们的意义,培养观众的审美能力,不仅仅是单方面地向观众输出内容,更多的是观众与电影之间的交流互动,笔者认为,我们必须坚持影视美学中的实践原则,也是我们在接受影片时的“原则”。

5.2倾听内心深处的声音

所谓影视美学,就是遵循美学的原则,即用理想和超越精神审视影视艺术。 中国未来的文艺电影想要发展的好就必须在叙事、镜头语言及主题思想上寻求创新和突破点。《地球最后的夜晚》在大量使用长镜头叙事的情况下,没有只停留在把故事说明白上,好的文艺片一定是会引发观众思考的,是能引起观众共情的。无论镜头语言的运用手法有何区别,要在电影中的人物的故事中投入真情实感,电影一定会拥有打动人心的力量。相信毕赣导演在《地球最后的夜晚》中塑造的每一个人物,他们鲜活的形象,一定会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地球最后的夜晚》一定会让观众在观看过影片后,静下心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6 结 语

参考文献

【1】安德烈·戈德罗,弗郎索瓦·若斯特(著),刘云舟(译).什么是电影叙事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40)

【2】史可扬.影视批评方法论 中山大学出版社 第二版

【3】海德格尔(著)彭富春(译)《诗.语言.思》,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

【4】刘可文,白倩雨 语言诗意化,意象符号化与叙事碎片化——毕赣电影形式探析 贵州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5】马克思(著)刘丕坤(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致谢

本文完成得到来自各方面的帮助和指导,在此表示感谢我的导师李聪聪老师。在学期中做过一次《地球最后的夜晚》的课堂分享,收获颇丰,同时也因此得到了李聪聪老师的指导和鼓励,在这里我想对李聪聪老师的辛勤付出和细心教导表示最真挚的感谢。谢谢李聪聪老师!同时我也非常感谢我自己,经过一个学期对影视批评研究课程的学习,才能写出这篇文章。

姓名:李婧彤 出生年:2001 性别:女 籍贯:广东省广州市 学历:本科在读 单位: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安德烈·戈德罗,弗郎索瓦·若斯特(著),刘云舟(译).什么是电影叙事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40):195-196

史可扬.影视批评方法论 中山大学出版社 第二版 2

海德格尔(著)彭富春(译)《诗.语言.思》,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192

史可扬.影视批评方法论 中山大学出版社 第二版 167

刘可文,白倩雨 语言诗意化,意象符号化与叙事碎片化——毕赣电影形式探析 贵州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马克思(著)刘丕坤(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50

史可扬.影视批评方法论 中山大学出版社 第二版 4

猜你喜欢

长镜头梦境影视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浅议影视剧中的长镜头
绝美海滩
毕赣新作《地球最后的夜晚》定档
梦境
白昼之月
四大网大影视公司核心业务
影视
看影视学口语
长镜头美学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