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的困境

2021-09-10杨婷婷

文学天地 2021年5期
关键词:道德

摘要:特里林是20世纪美国著名社会文化批评家与文学家,他继承了阿诺德,利维斯以来的批评传统,侧重从社会历史,道德心理的角度评论文学和文化,以独特的道德视角,优雅沉稳的批评风度以及大量有说服力的批评论述,在理论流派纷杂的美国批评界确立了自己的地位。特里林的作品以批评集为主,同时他也将他的思想写进小说中。《另一个玛格丽特》在某种程度上是他特定时期批评思想的一种体现。本文将以特里林写于1945年的短篇小说为例去剖析其中所反应思想。

关键词:特里林;另一个玛格丽特;道德

提到特里林,那我们不得不提道德现实主义。什么是道德现实主义?道德现实主义是特里林批评思想的中心概念,他在1938年评论福斯特的一篇文章中首次使用了这个词。特里林认为所有的小说家都关注道德,但并非所有小说家都关注,反应理解了道德现实主义。所谓道德现实主义并非是对道德本身的意识,而是对道德生活所蕴含的“矛盾,悖论和危险”的充分认识。总而言之,道德现实主义就是一种复杂的想象,是一种在矛盾中所维持的平衡。

回到小说,主人公艾尔文出身中产阶层,是个年过40的知识分子,他热爱思考,尝试对日常生活的事物分析。他与画店老板詹宁斯在艺术上品味相近,这无疑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从文中可以看出艾尔文是这家店的常客,加上二人年龄相仿,自然关系亲近些。那是一幅鲁奥画的国王,一眼看上去令人有些方反感吗,甚至有些残忍而冷酷,不过两人都十分了解这幅画,两人对这幅画有着共同理解,这真是难得的默契。接着在店里他遇到一位军官,和军官短暂地交谈后,军官明确表示自己不喜欢艾尔文买的这幅画,艾尔文想和军官进一步谈谈关于画的看法,不过最后军官没有给艾尔文这个机会。可以看出艾尔文尝试着从不同人的角度去理解这幅画,画行老板和自己的看法仍然比较片面,他渴求和同龄人交流。在回家的路上,艾尔文目睹了以为残酷的售票员拒绝了一个小男孩的请求,他只不过在汽车等待绿灯之际问了售票员很平常的问题,却三番五次被售票员无视,最终汽车开走了,小男孩没能上车。坐在车上的艾尔文注意到了这件事,他想开口回答男孩的问题,但他在等待,也没有给男孩答复。看到这一幕的艾尔文生平第一次感到了一种愤怒,同时他也惊讶,自己竟然会为了”一个可怜而无知的人,一个工人“而恼怒。艾尔文对此感到很困惑,百思不得其解。艾尔文想,这售票员年纪有些老了,总要在什么地方显显他的骄傲。也许他只是在那一刻不愿回答问题。此刻艾尔文开始了他的思考,他或许已经习惯了这样,长久以来,他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尤其是当他被比自己弱势的人冒犯了的时候。显然在艾尔文看来,售票员年老,又缺乏自己有的种种优越的条件—上等教育及温文尔雅的绅士风度,作为处于优势地位的人,当然就不会介意售票员的愚蠢行为,甚至为他的行为找各种借口和理由,这种对于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宽容无疑凸显了艾尔文作为中产阶级的优越感,同时这种对弱势群体的同情也挑战着他的道德判断底线。回到家里后,妻子露西向丈夫和妻子透露对家中女仆玛格丽特的看法,并列出了它所打碎的家中珍贵的物品。在艾尔文看来,妻子列出的清单确实很有说服力,不过艾尔文认为打碎几个杯子不足以让妻子如此。但不可否认的是,那女佣打碎东西的贵重以及他们一家人对这些东西的珍爱,让整件事情突然变得难以评判。艾尔文也变得迷茫。

小说中的玛格丽特天性纯真,对于事物有自己的观点。当艾尔文回到家里向女儿展示自己从画行买的国王画像时,玛格丽特她解开绳子,拿掉包装纸,在大大的坐垫上她开始出神地细细审视起这幅画来。坐下来,伸长双腿,将国王的画像举在大约一臂远的距离看着她开始出神地细细审视起这幅画来。 年轻的少尉在老国王面前显得黯然失色,甚至连马克 詹宁斯也与之相形见绌,但玛格丽特却能以她凝重 、 光洁的眉宇与之迎头正视。玛格丽特审视一番后,显然她不喜欢这幅画,”我真的不怎么喜欢这幅画”,她的语气并非表示抱歉,只是表示不排斥其他的观点。玛格丽特表示这幅画里有她没有经历过的一些东西,或与她根本就不需要经历。玛格丽特的一番话让艾尔文明白了自己为什么对售票员,小男孩生气,又为什么原谅了自己的愤怒。艾尔文年近40.他可以理解过画上国王脸上的刚毅是经历了痛苦与磨难得来的,这也是艾尔文一直想要得到的。玛格丽特还只是孩子,对于冷峻具有悲观色彩的国王画像她显然不能很好地理解,因为这和她的经历相差甚远,离她的生活也逃过遥远。但她在画像面前丝毫没有畏惧的神色,两人在交锋中势均力敌,玛格丽特的行为该给了艾尔文启示,这位父亲从他的女儿身上学到了东西。当艾尔文的妻子谈论到她在公交车的经历,有个年轻女人问了售票员一个问题,一个很简单平常的 问题 , 关于该在哪条街转车。售票员一开始没回答。等他再次走过来时,那女士又问了一次 , 售票员看着她—“直愣愣地看着她,妻子模仿售票员的口吻回答,这句话带着明显的嘲弄。听到这里,玛格丽特大声尖叫,脸上的表情惊愕,身体僵直。很明显,玛格丽特对母亲刚才的一番话十分反感,她认为母亲的行为是不理性甚至愚蠢的,与母亲相比,她认为自己的世界充满了正直与理性。“在她的世界里,人知道自己的位置,知道说犹太人的坏话是不好的事情,劳动者都是好人”。直到玛格丽特亲眼目睹家中女佣人打碎了自己送给母亲的礼物,玛格丽特终于无法承受这一切,她所确信的一切在此刻全部被推翻,事实给了她一记响亮的耳光。看到这一幕,她的内心既羞愧又挣扎,她站在道德的高处谴责母亲。可是事实验证了母亲的话,她崩溃大哭。玛格丽特从小接受学校里的自由思想教育,教育他们理解尊重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但是久而久之,这种自由主义思想变得简单化,对事物的判断非此即彼,非善即恶。这种所谓自由进步的思想主张人们同情社会的弱者,认为他们的处境都是社会造成的,对他们自己的行为不需要负责。玛格丽特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在这种教育的引导下,她在自己的内心中构建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式的社会,一切都有条不紊地在这个社会中进行。然而,这种社会在现实世界是不存在的。在玛格丽特所接受的教育里,世界简单地被分为白人和有色人种,白人就是有产阶级,他们天生倾向于压迫和歧视,是不折不扣的坏人。而有色人种则属于无产阶级,他们生来受到白人的迫害和剥削,与白人相比他们就是人们眼中的好人。白人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为他们享受优渥的待遇,社会地位高,而有色人种完全不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为他们社会地位低下,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社会本身。这种想法本身就是形而上学的。玛格丽特是理想主义者,而另一个玛格丽特则就是站在对立面,理想中家中女佣玛格丽特不是母亲所描述的那般,即使她真的做错事,那也是社会的责任,和她无关。

但是这一切被另一个玛格丽特亲手摧毁了。如果说女儿玛格丽特是理想主义的化身,那么另一个玛格丽特则代表着残酷的现实。作者用另一个玛格丽特的行为告诉玛格丽特,人性中并不全是善的东西。善与恶总是共存的甚至纠缠不清的。最后玛格丽特的痛哭,从某种意义来说也是她的思想的进步,让她的心灵受到了启迪。

道德很难评判,艾尔文和女儿玛格丽特都受简单化的自由主义思想影响,对道德判断产生了偏离。压迫不一定只来源于白人,同样有色人种也不应该完全受到所谓的“保护”。中产阶级的似乎很享受对于处于弱势地位的人群的同情,实际上这是一种放任道德败坏的行为,应即时止损。

参考文献

劉雪岚,肖静.“道德现实主义”的想象-解读莱昂纳尔.特里林的小说创作. 世界文学2007(04).249-253.

肖静.道德现实主义的抉择-评特里林的短篇小说《另一个玛格丽特》[C]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

Lionel Trilling. The Other Margaret. Of This Time, Of That Place and Other Stories.

作者简介:杨婷婷(1998年——),女,汉,辽宁省北票市人,硕士,首都师范大学,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道德
画与理
跟踪导练(五)(2)
为何不吃梨
道德
道德之花常开
道德一论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恕道
道德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