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关联理论的现代诗歌教学刍议
2021-09-10孙韩卿
孙韩卿
摘 要:曹宗祺教授在《文汇报》发表的《语文学科如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中指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基础,其他三个方面不为语文所独有,它们是语言建构中必不可少而且是伴随语言建构而发展的,是结合在语文的运用中而发挥作用的。若说语文课堂中学生在语言建构与运用中最容易产生困难点的无疑是现代诗部分。本文尝试阐述语用学中的关联理论,并以此理论对《汗血马》一诗进行文本解读,来印证“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对于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有重大作用。
关键词:关联理论 语言建构 隐喻 现代诗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1.06.007
一、语用学下的关联理论研究
关联理论是 Sperber 和 Wilson 提出的推导话语意义的认知理论,其目的是解决话语交际中的实际问题。Sperber 和Wilson 认为,话语交际的根本是关联。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会本能地将话语和认知语境关联起来,从而达到交际的最终目的。关联的内涵为一个语句或现象对个人是有关联的,即指该语句或现象在个人当时可以构建的语境中具有正面认知效果。“正面认知效果”包含下面三种情况:
a.语境蕴含:语句信息和语境信息一起通过演绎推理得到新的信息;
b.获得增力:新的信息使得原有的语境信息真实度提高,更为可信;
c.矛盾和代替:新的信息與原有语境信息矛盾,且新信息更为可信,最终信息接收者接受了新信息,同时在记忆中消除原有的语境信息。
关联理论的基础是关联原则,“即任何明示性的交际行为都意味着该交际行为所传递的假设具有最佳关联性”。而影响关联程度的因素有两个——语境和处理话语所付出的努力。 认知语境是听话者在理解话语过程中不断做出选择的结果,是动态而非静止的。语境效果越大,关联程度越强。相反,处理话语时所付出的努力越小,关联程度越强。话语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即在话语交际时,说话人先明确表达自己的交际意图,而后听话人在理解其表面含义后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形成新的认知语境,在最大的语境效果中找出最佳关联性,进而推断出说话人的隐含意义,达到期待的关联程度。
二、从关联理论解构阅读过程
阅读是一种非言语交际,依托文字来完成作者(说话人)和读者(听话人)之间的交际过程。虽然没有了声音媒质的介入,依旧具备交际活动的诸多特点。首先,阅读是一个交流过程。二者所进行的正是交流所必需的过程。其次,阅读也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作者(说话人)通过文字尽可能清晰地表述意图,读者(听话人)在理解文字表层含义基础上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形成自己的认知语境,并结合认知语境推导出文字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实际意图。最后,阅读亦是一个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读者(听话人)在理解过程中,结合作者(说话人)给出的文字信息,不断地对自己现有的认知语境进行调整,以期恰当理解作者(说话人)的最终意图,这一过程就是寻找最佳关联的过程。
比如古典诗词中的意象之一“登楼”。自王粲的《登楼赋》开始,就不单单是一个简单的动作,而是饱含了读书人怀才不遇之忧和思念故土之愁。这就成为一个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典型意象。杜甫在写《登岳阳楼》的时候显然是知道的,这是他与王粲相同境遇的情感共鸣。读者(听话人)在理解文字表层含义基础上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形成自己的认知语境:上岳阳楼的原因绝不是简单的欣赏名胜古迹,而是为了排遣怀乡、孤独之感。联系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无法实现心中理想,悲伤痛苦)。再一次对自己现有的认知语境进行调整,与故乡的相隔与战争有关联,可见登高望远更是对自己无法实现平定战乱的一份无力和悲愤。杜甫的这首诗歌带有对话交际的味道,而教师通过不断给出语境的增力,就能让学生对诗词中的意象进行反复的推理,进而对古典诗词中的意象这个难点不断增加关联性,尽可能缩短时空的距离,走入诗人内心,对含蓄而隽永的诗歌语言形式有新的理解。
三、现代诗阅读中遇到的问题
现代诗歌不同于古典诗歌。现代诗歌的阅读欣赏是指读者对现代诗歌作品由感知到感想的过程,它与生活情趣、个人爱好、文化修养、个人审美和时代审美标准有关。相对古体诗歌而言,现代诗歌以其手法之多样、表现力之丰富和意境之高远成为教师教学的难点,也成了学生畏学的关键。目前,初中教学中,教师喜欢对一首诗的主旨与内容进行全面的解读,忽略了诗歌之间的联系。这种形式会把原来流畅、完整的诗歌语言肢解得支离破碎,从而使学生无法真正感知诗歌的语言美和形式美。现代诗歌中的意象模糊、形式自由,学生在阅读时没有抓手,下面以《汗血马》为例,尝试用关联理论作为梯子来进行阅读鉴赏,帮助学生更好的感悟诗歌的语言建构。
四、《汗血马》文本解读
《汗血马》是诗人牛汉的代表作之一。诗中作者塑造了一匹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在艰苦的环境中用生命奋力奔跑的、不断抗争的汗血马的形象,字里行间展现出诗人对汗血马身上所展现出的那种顽强拼搏、坚韧不拔的精神的赞美,也可以说是诗人自身人格的化身。首先要解读的是1-2节当中有关联词的诗句:
跑过一千里戈壁才有河流
跑过一千里荒漠才有草原
无风的七月八月天
戈壁是火的领地
只有飞奔
四脚腾空的飞奔
胸前才感觉有风
才能穿过几百里闷热的浮尘
通过诵读会发现,诗句中有好几个层次的关联性。首先,弱化了因,强调了果。其次,为了突出果的信号词用“才”反复的标记。如果尝试补充完整句子之间的关联性,如下:
(只有)跑过一千里戈壁才有河流
(只有)跑过一千里荒漠才有草原
无风的七月八月天
戈壁是火的领地
(所以)只有飞奔
(因为)四脚腾空的飞奔
胸前才感觉有风
才能穿过几百里闷热的浮尘
通过补充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两层释义:汗血马身处于异常恶劣和严苛的环境中;汗血马要摆脱这样的环境,是有严苛的條件的:漫长的路途、不断地急速地前行。作者用两层因果和条件,看似汗血马走出困境是可能的。然后我们来关联诗歌特有的节奏与韵律会发现作者描写环境多用长句,表现汗血马的拼搏多用短句。长句给人困难重重的压抑和恐怖之感,短句给人急促有力、振奋精神之感。以此来优化关联,推理出信息:一是汗血马是用尽身体骨骼中的所有生命力在飞奔,奋力摆脱严苛的环境的;二是汗血马不仅是用体力,更是在用意志力和倔强、绝不妥协的内在精神意识(三次只有)来摆脱严苛的环境的。关联下文诗歌句:
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用筋骨还能飞奔一千里
我们在文本内部得到了这样的寓意:汗血马的结局注定是悲剧,因为它根本无法摆脱这样的环境,它所处的是死地和绝境。作者在抒写的是一匹在绝境中飞奔试图向生的马。
我们还需要扩大文本的语境信息看一看牛汉的人生境遇:牛汉1955年被错划为“胡风分子”入狱。不久又遇上“反右”斗争,之后被严加管制。“文革”期间屡遭批斗,被下放到湖北咸宁文化部干校劳动。
这个背景显然对于语境产生了增力,现实生活中的恐怖、禁锢自由的处境与荒漠、戈壁中除了炙热毫无其他的环境是一致。我们能进一步推断:
汗血马隐喻的正是诗人本身,汗血马要有风,要活下去,它要草原和河流,这是马的信仰,也是诗人的梦想和信仰。也许有人会选择放弃和妥协,然而牛汉绝不被吓倒,也不屈服,面对死地,勇于拼搏,追求精神与肉体的自由。 那么,这个推论是否合理呢?我们可以进一步联系诗歌内部与现实生活外部。读4-5节:
汗水流尽了
胆汁流尽了
向空旷冲刺的目光
宽阔的抽搐的胸肌
沉默地向自己生命的内部求援
(所以)从肩胛到臀股
沁出一粒一粒的血珠
世界上
(因为)只有汗血马
血管与汗腺相通
根据前诗的语言形式,果与因关系的错位语序(因为只有汗血马血管与汗腺相通,所以从肩胛到臀股沁出一粒一粒的血珠)进一步关联诗歌中的寓意:从汗水联想到血珠,状态是相同的,但颜色和质地发生了改变。汗血马是红,是燃烧的生命力;红霞是气态的,从血珠到彤云,进一步的是由液态到气态的变化,是性质和生命状态的彻底转变。汗血马是生命的燃烧,面对由生到死的过程, 既悲又壮。1-3段中的死地中的生命与4-5段中燃烧与重生的生命两层寓意的关联叠加,我们可以读懂诗人的美学逻辑与人生态度。死亡与困境会让伟大者更伟大,让生命产生质的蜕变。我们再一次寻找有关诗人写这首诗歌的自我阐述,会惊喜地发现这样一段话:“生活境界的危难和心灵的抑郁不舒,更能激发一个人对命运抗争的力量,而诗就是在这种抗争中萌生的。”这处增力的增加,也让我们不断走入诗人的内心深处,汗血马诗歌的内涵极其丰富。在诗人心中诗歌是什么?就是一股蓬勃的如汗血马一样不断在苦难中幻化的雪白的花。是诗人精神的凝结与象征。
以上就是我们通过追索诗歌中的关联词、语序与节奏等部分关联而做出的解读,解读结果也就是我们推断出的主旨意义。由于对意图的推断是或然性推理,我们不能保证这些解读结果必然是牛汉意图传递的意义。但可以确定的是,通过追索更多关联和慎重地选择证据,我们的结果相比前面提到的常见解读更为合理、一致和全面。
诗歌是语言的最高形式,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精粹的积淀。诗人写每首诗所用的句子,都力求传达丰富而深沉的情感。关联理论语用学为我们在鉴赏、品读文学的过程中提供了很好的思维工具,为语言建构提供了切实的落脚点。
参考文献:
[1] 俞东明《什么是语用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年。
[2] 蒋静怡《阅读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年。
[3] 斯珀波、威尔逊《关联:交际与认知(第二版)》(蒋严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4] 刘辉《批判性阅读的认知语用基础——以〈背影〉为例》,《语文建设》2018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