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命运共同体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研究

2021-09-10丁书扬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政教育大学生

摘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基于世界发展趋势、人类自身命运而提出的符合人类发展规律的新构想。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之中,有助于大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政教育;大学生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建立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核心理念的提出与发展,彰显了党中央有能力和智慧把握世界未来发展的脉络,也体现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高度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内含权责共担、价值共享、道德共生等要义,符合人类共同的道德期待和价值追求。因而,把人类命运共同体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之中,有助于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进而在新时代的背景之下,为国家培养胸怀世界、具有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共同体”思想自古以来西方世界对其的研究较为深入,诸如亚里士多德的“城邦共合体”、康德的“政治共同体”、滕尼斯的“精神共同体”和马克思的“真正共同体”,都从不同的视角表达了对共同体的构想,给人以深思和启迪。而我国关于“共同体”的构想则来源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独具一格的“和”文化,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人类命运共同体”,其宗旨是要以新视角,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十九大报告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①报告接着用五个“要”系统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要义,即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通过对全球问题的理性审视和对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有效把握,指出在面对全球化的危机与挑战时,各国的命运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存在着同舟共济、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这一价值理念使人们清晰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只有摒弃零和思维,超越利己主义,建立相互依存的全球秩序,才是解决全球问题,创造人类共同价值的唯一出路。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一经提出,便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与赞赏,也激励了人类以合作共赢的态度共同应对全球问题的挑战,以共生共享的精神分享人类文明的发展成果,以相互依存的观念处理世界各国的关系。所以为了国家的发展,把人类命运共同体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势在必行。

1、是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如今,我国已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对外交流与开放,因为整个世界愈来愈趋向于一种同舟共济、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导,不断推动“中国之治”实现新发展、迈上新台阶、开辟新境界,使中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未来国家建设和发展的中流砥柱,将人类命运共同体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是国家对大学生的期许,也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是响应党中央号召,为国家建设培养优秀人才的需要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随着政治、经济、文化不断地发展与变革,国家、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优秀合格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了当前高校的首要任务。如果大学生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政治素质低下,将难以承担起建设国家、振兴民族的重任,创新与发展只能成为一纸空谈。所以,在新时代将人类命运共同体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开拓学生国际视野,培育正确的全球观,是国家的号召与社会的期盼,因为大学生肩负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3、是培育新理念,树立大学生正确时代意识的需要

只有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到思政教育之中,才能让青年学生了解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着不同利益诉求,不同社会制度之间存在分歧甚至对立。只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在有序竞争中,让理性选择超越个人、民族、国家的利益,进而实现世界的和谐发展和共同富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强烈的时代使命感传播这一最新的主流观念与实践理念,以强化青年学生对国家重大战略的认知,提升其政治敏锐性,使之逐步牢记并树立正确时代意识。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

1、多渠道强化大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注重于构建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致力于寻求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倡导的是相互依存、共享共生的全球秩序,因而每一个个体都能在这个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不会受到其他个体的限制,因为个体之间的发展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共生的关系。

因此,在强化大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知时,首先必须从人的共同发展和国家的共同富裕出发,通过思政课向学生讲透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地位和时代意义。一方面,要让学生始终坚信只有团结、凝聚最广大人民群众,才能为社会主义凝聚更大、更持久的力量;另一方面,要在“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号召青年学生融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之中,主动担负起建设国家、为全人类谋福祉的时代责任。

当然,大学生只学习思政课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辅导员在日常的例会、年级大会中持续渗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增强大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培育学生的集体意识和世界观。在条件允许时还可定期组织大学生举办相关的专题讲座和论坛,提升大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知和理解,同时在讨论中把握学生的认知误区,然后由辅导员展开针对性指导。此外,各种校园文体活动和素质拓展项目的开展也是必不可少的,辅导员应鼓励大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培育集体意识,增强合作观念,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有利于大學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辅导员还应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志愿者项目、社会公益行动及国际交流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强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产生自觉的合作共赢精神,达到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境界。

2、结合时政热点阐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

通过追踪社会热点问题,回应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清醒地认识我国的方针、政策。近两年的社会热点事件当属新冠肺炎疫情,思政课教师要时刻关注疫情走向,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疫情的来龙去脉,让学生深刻意识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命题的真理性。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国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国内疫情得到基本控制,此次事件生动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疫情面前无孤岛,病毒传播无国界,在中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时,国外疫情大爆发,人类命运共同体变得显性,它正被更多的国家和人民深切感受和领悟。在國外出现疫情时,中国积极向世界分享中国抗疫方案、抗疫经验,同时伸出援手为他国捐赠医疗物资,派出精英医疗队伍万里驰援,这些事例都极大振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政治认同感,也在无形之中向大学生渗透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阐明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有助于大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进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四、结语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对世界发展趋势和人类自身命运的深刻把握而提出的具有政治远见的中国方案,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既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诉求,也是时代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校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应积极适应新形势,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将大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担当、胸怀世界、具有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赵英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意蕴[J].人民论坛,2021,(14):55-57.

[4]余达淮,伍丽.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历史通向自由人联合体的新思路[J].伦理学研究,2021,(02):121-125.

注释: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作者简介:丁书扬,重庆北碚人,西南大学心理学部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西南大学重庆  400715)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政教育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