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军队人才军民深度融合培养使用实践探索
2021-09-10吴文杰杜人淮
吴文杰 杜人淮
摘要:党的十八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也进入了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战略的发力,也为国家战略体系的成长完善提供了动力基础。军队人才培养使用是军民融合发展最深层次、最具牵引性的领域,也自然存在于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体系之中。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军民深度融合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产业科技革命孕育勃发,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演变,国际军事斗争格局重整重塑。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正处在由大向强的关键阶段,在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并发挥着前所未有的世界影响力的同时,与世界大国、军事强国之间的关系也呈现出极为复杂和敏感的发展态势。如何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成为中国建设发展所无法绕开的时代话题。
一、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国家战略与富国强军相统一
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阶段。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使命新任务,中国必须要有新的应对之策。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指出:“军民融合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1],“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重要途径”[2] 。
习近平履新之初就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上强调,在国家建设发展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防和军队建设关系问题,坚定不移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此后每年在全国两会解放军代表团会议上都会重点谈到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有关问题。2015年 3 月,习近平明确指出:“今后一个时期军民融合发展,总的是要加快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这一重要论断,清晰地指出了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战略总目标是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把军民融合理论与实践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为我们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指明了前进方向。同年10月,党中央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并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2016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将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对军民融合发展的目标原则、战略重点、政策制度、实施举措给出了详细规划。这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指导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第一份纲领性文件。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新时代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对军民深度融合发展远景蓝图进行了擘画,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定实施的国家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三个角度统筹谋划,进一步明确了军民融合发展的航向航程,并就如何形成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我国军民融合进入系统化重构的深层次融合阶段。党的十九大后,军民融合发展在不断持续深化推进。2017年被誉为军民融合发展的“黄金年”。2017年1月22日,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成立,国家最高统帅习近平担任委员会主任。随之有关军民融合发展系列政策制度密集推出,融合改革明显提速,军民融合发展进入新时代。标志着新时代中国特色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国家战略思想由正式形成走向成熟完备。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国家战略思想,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世情、国情的变化,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伟大非凡的理论勇气和高瞻远瞩的战略智慧,对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深邃思考和战略筹划,开创了强国、兴军理论的新境界。这一思想将军民深度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是一次重大的历史性理论飞跃。我国军民融合理论进入了全新境界,实践发展进入了全新阶段。军事人才培养使用是军民融合发展最深层次、最具牵引性的领域,军队人才军民深度融合培养使用自然存在于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之中。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对强军兴军的重要性,站在统筹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高度,基于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防和军队建设规律的正确认识,立足人民军队建设客观实际和发展需求,对军队人才军民融合培养使用这一伟大历史课题进行了专业、系统、深刻的理论阐述和实践探索。習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上提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时代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明确指出“强军之道,要在得人”[3]。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在考察清华大学时着重强调:“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和我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 [4] 。习近平的这些论断,赋予了人民军队历史使命任务新的时代内涵,也对新时代我军人才培养使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军队人才军民深度融合培养使用战略思想,并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贯彻落实,对于新形势下加快推进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建设,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具有重要意义。
二、军民一体、战略融合: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谐动
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战略涉及面广,对于科教兴国发展战略而言,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就是意味着要破除传统教育中军民分割状态,通过深度融合,更好发挥科教兴国发展战略提高社会生产力、提升军队战斗力的双重功效。强国必先强军,军强才能国安。强军是强国的重要环节,人才强国内含人才强军。对于人才强国发展战略来说,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战略的发力,也为人才强国战略的发展提供动力基础,通过融合发展,更好发挥人才强国功能作用,二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谐动关系。
2016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教育资源统筹,完善军民融合的人才培养使用体系,提升军事人才质量”[5],旨在充分发挥军地教育资源优势特色,促进军地教育资源共享共用。2018年3月,在第十九届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必须坚定不移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持续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在人才强国战略上提出了“军地人才双向培养交流使用”的任务要求。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与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推动下,军队人才军民融合培养使用体系得到进一步优化升级,尤其是地方院校体系发生了历史性的新变化。一系列国防特色院校的形成,就是其变化的最好体现。在我国国防科工领域和国民高等教育体系中,出现了以西北工大、哈工大、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为代表的国防特色大学。这些国防特色大学以其独有的、区别于其他地方大学的国防特征,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军地两用”人才,出色地完成了国防科工领域大量科研任务,其中不乏许多具有战略性、领军式的重大科研任务,同时也以其通用的科技创新优势为区域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力量。在国民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国防教育特色院校。这些院校也是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与人才培养使用互动的重要产物。为深化地方院校国防教育制度改革,更好将国防教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各环节,帮助提升青少年国防综合素质。教育部决定自2016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和建设一批国防教育特色院校。2017年初,教育部综合评定出2016年度“国防教育特色学校”1430所。2018年2月,“国防教育特色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扩展至4382所[6]。军地人才双向培养交流使用,以融合式、创新性的方式培养人才,既遵循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使用的一般规律,又符合军队对复合型创新人才的特殊需求,有效解决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融合发展人才支撑问题。
三、军民携手,同心合力:军队人才军民融合培养使用制度模式的创新发展
地方高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先进,教学理念和手段现代化,是社会优秀青年的聚集地和人才资源的“富矿区”,生源质量相对较高,知识创新能力强。军队人才培养使用走军民融合路子,把全国地方高校作为军队人才的培养基地和主要补充渠道,极大地拓展了军队人才的培养空间,有效降低了军队人才培养投入。党的十八大以来,军地人才军民融合培养使用步伐加快,高校与军队合作的范围越来越宽,培训内容越来越广。2013年1月,湖北武汉地区的七所军队院校与七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签署合作协议,正式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军地双方共同探索区域联合办学育人新模式、推进教育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除军队院校外,基层部队也在不断探索创新军民融合培养军事飞行人才新模式。经中央军委批准,空军部队自2013 年开始,建立军队院校与地方普通高等学校联合招收培养“双学籍”飞行员制度。2015年8月,空军与16所优质普通高中联合开办空军青少年航空学校,遍布全国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青少年航空学校的建设主要是为了培养新型飞行人才。校内开设航空实验班,每年招收1000名学生。这一合作模式,实现了军事飞行人才由过往的定额式培养向需求式培养的转变,有力促进了空军飞行人员早期培养工作步入新的发展轨道,产生了巨大的辐射效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地方优秀青年加入空军飞行员行列,军事飞行人才超前培养新格局进一步巩固发展。据统计,2012年空军招飞一本线较上一年提升了20%;2016年首次全面實现文化“裸分”一本线投档,所录取的飞行学员高考平均成绩超当地一本线近50分[7],空军在校飞行学员文化素质得到极大提升。同年,海军与清华大学联合举办以“军民融合”为主题的海洋观教育日活动,双方签署多项军民融合项目合作协议,联合创建“海军高新科技人才培养基地”,为海军培养高科技人才,共同探索出一条军民融合共建的创新之路。
在政权和社会高度稳定的中国,制度的创新发展具有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延续、累积优势。我军依托国民教育资源培养军队人才制度模式创新发展体现了这一优势。以原有制度模式为改革的起点和平台,吸纳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其所创造的一切有利于军队人才培养使用创新发展的先进经验,对原有制度模式中合理、有效之处加以吸收保留进而健全与完善,确保改革的平稳实施。2000年国防生制度正式实施,这一制度的开创,对于提升部队军官现代化素养,促进新型军事人才的培养,发挥了一定的历史性功能。随着国防生制度的深入推进,虽然部队军官的科学文化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但随之带来的现代化军事素质不足的矛盾问题日益凸显,迫切需要对该制度进行改革调整,进一步优化升级军队人才军民融合培养使用模式。从2017年起,不再从普通高中生和在校大学生中定向招收、选拔国防生。调整为面向地方高校毕业生直接选拔招录,以更加广泛的形势依托国民教育资源,吸引更多社会优秀人才参军工作。这一调整意味着军民融合人才培养使用模式的转型升级。《现役军官管理暂行条例》《现役军官选拔补充暂行规定》及有关文件自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新规明确规定,军官的主要补充来源除选拔招收生长军官外,还将采取直接选拔录取和特招地方专门人才等方式。并对选拔招录条件和各自职能定位,尤其是招录对象的军事训练成绩等进行了明确,旨在适当抬高军官准入门槛。军事科学院率先实施,2020年共选拔招录50余名来自北大、浙大等名校的应届博士生。2021年3月,武警部队与火箭军、陆军部队全面实施从普通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中直接选拔招录军官,武警与火箭军部队共计提供2263个岗位。招收对象主要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及相关学科应届毕业生。大批地方高校学子响应国家号召,携笔从戎,走出校园,奔赴疆场。
军队人才培养使用走军民深度融合发展路子,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确立的军队人才培养使用新模式。而“从普通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中直接选拔招录军官”这一重大改革,把军事教育深度融入了国民教育总体布局之中,能够弥补军队院校劣势,满足军队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发展多学科多领域的需求,帮助军队大规模培养人才,提升军队人员现代化军事素质。是我军人才培养使用模式中真正做到军民融合的有效形式,最符合、最能代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国家战略思想。这种“藏兵于民、藏官于校”的做法,一方面有利于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在地方高校的落地见效;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加强全民国防意识,更好贯彻落实党富国强军战略,从而带来显著的经济社会和国防军事双重效益。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军队机械化建设目标的实现,我军建设进入以机械化为基础、信息化为主导、智能化为方向的“三化”融合发展阶段,对人才的需求将会进一步呈现高素质、多层次、复合型、全涵盖的趋势,军队人才军民深度融合培养使用的内涵外延、模式路径也将进一步发展完善。
中国军民融合正在进入深度融合、孕育跨越发展的新时代。新时代中国军队人才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战略思想使军民两个系统实现了“车同轨、书同文”,较之以往有了更大突破。主要表现在:一是更高层次。站在统筹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全局高度,将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强调军民融合在实现富国与强军中功能作用,将军队人才军民融合培养使用作为一个事关战略全局的重大问题来谋划部署,充分发挥军事人才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基础性、关键性作用。二是更广范围。新时代军民融合发展,强调的是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深度融合。正是基于此,军队人才建设,不仅仅局限于培养使用这两个关键环节,还逐渐拓展至人才选拔、培养、使用、监督、奖惩、反馈。范围也涵盖了人力资本投入、人才职业规划、人才评价标准等方方面面。三是更深程度。把军民融合由“板块式”发展转化为“一体化”的深度融合发展,把“补丁式”的拼接转化为“无缝式”对接,将军民融合发展、军队人才培养使用体现在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全过程,实现了协商式结合到制度式融合的提升。四是更强互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要求军地双方都要积极主动作为,形成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相互促进,军地教育资源融合共享、协调发展的良好生动局面,共同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五是更优体系。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战略思想,是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站在历史发展全局,在继承党和国家历代领导人关于军民融合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运用系统论的方法观点,深入思考、细致谋划地指导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最新理论成果,既同根同源、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极大地提升了军队人才军民融合培养使用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体现了我党理论创新发展的累积性、延续性。
参考文献:
[1]以改革创新精神开拓国防和军队建设新局面,为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而努力奋斗[N].人民日报,2014-03-12.
[2] 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习近平论强军兴军(团以上领导干部使用)[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7:82.
[3]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习主席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读本[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6:22.
[4]习近平考察清华大学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4-19.
[5]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军民融合发展探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87.
[6]孙力,王莺.新时代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72.
[7]王志佳,李建文.空军形成军民融合培养飞行人才新格局[N].解放军报,2017-06-26.
(作者简介:吴文杰,国防大学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杜人淮,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军民融合发展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