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课堂实施有效评价的策略分析

2021-09-10钱永刚

格言·校园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用语文本评价

钱永刚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评价用语,不仅可以用来考查学生学习目标是否达成,还影响着老师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以及学生的学习活动。本文就试图对评价用语注重点和方向性的思考并结合一些实例,来探讨教师评价用语的一些策略,使其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突显情趣,盎然生机

(一)评价用语要动情、真切,重激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具有情感触动的教师评价会激发起学生的热情。评价也应该是中肯的、发自内心的,我们要在学生回答前充满未知的期待,回答中饱含深情的聆听,回答后要为学生的进步成长而兴奋、欢喜。因而,我们的评价语言应该本着爱学生的理念,充满激励,充满关怀,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老师在肯定我,下一次我会认真思考,回答得更精彩。有些老师,特别喜欢用“孩子们”来称呼学生,这相比“学生们”来说,更能贴近学生的内心。让学生感受到如慈父、慈母般的温馨和呵护。

特级教师钱梦龙说过:“教育,就是给人积极向上的影响力,教学艺术就是激励的艺术。”因此,课堂评价用语要重视对于学生的激励,精彩时给予表扬,正确时给予肯定,错误时重视引导,要守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评价用语要幽默、诙谐,重婉转

幽默的人总是比较受欢迎,因为他能给人以快乐。老师动情真诚的评价用语确实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忱,而如果在这份热情中投入那么一点幽默和机智,学生可能就会学得更加的兴趣盎然。学生会被老师的这种气质所感染,也就更能“亲其师而信其道”。

有时候老师为了不挫伤孩子的自信心,可能会陷入另一种尴尬的处境,就是鼓励、表扬用语的盲目泛滥。每一个孩子的回答都包含一份期待,他们都希望得到老师真正的鼓励、表扬,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但是如果评价不当,过于夸大,孩子也不一定完全地接受,那么这时候就需要老师发挥智慧,进行一些婉转地表达。例如在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当学生读到“窃窃私语”一词时,学生读的很大声,这时候老师巧妙说了下:“你读得这么大声,小动物都被你吓跑了!”,这样幽默的语言既纠正了孩子的问题,又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同时也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二、把握理智,全局考虑

(一)评价要精炼、准确,具有针对性

我们的学生能力基础参差不齐,因此我们在评价的时候要努力做到精炼、精准。切不能盲目地鼓励和表扬,同时也不能将评价用语单一化或者泛化出来。有的老师可能习惯于用一些简单的评价“不错”“很好”,见一个学生就来一个“很好”,那么学生就会丧失一些斗志,觉得表扬来得那么容易,而不加珍惜。有时候,老师可能习惯于一种表达用语,形成课堂上的口头禅,这样其实就弱化了课堂时间的有效性,让整个课堂显得松散啰唆。

所以,老师的评价用语要提高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而且评价用语务必要具有针对性。对于学生正确的地方要给予肯定,并指出好在哪里;对于学生有问题的地方也要精准地指出来,并能提供一定的改进措施。

(二)评价用语要有全局意识,重发展

老师对于个别学生的评价虽然表面上是单向的,是针对一个学生的,其实是面向全班的,是一种无限延展的,以点带面的全局意识。当学生读词之后,老师说“很好,掷地有声,铿锵有力”,其实就是传达出一种信息,其他学生读词就应该像他那样读。所以,我们在评价学生发言的时候,更应该怀有一种全局意识,考虑到对于其他学生的一种引领和示范。

例如三年級《鹬蚌相争》这课,当老师指着“鹬”这个字时,问及同学:“你知道这是什么?”有学生回答“我知道了这是一种鸟”,然后老师顺势问:“你怎么知道的?”“因为字里面有个鸟字”,老师评价:“通过观察字形,你有所发现,你很会观察!”这样的评价既对学生进行了表扬,也传达出一种学习生字的方法,就是观察字形。接着又有同学通过观察“鹬”中的“矛”字,认识到“鹬”这种鸟有着长而尖的嘴巴。所以良好的评价,不仅仅局限于某个问题,也关注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在评价中教会一些认知的方式方法。

三、明确方向,不偏不倚

(一)评价用语要关注个体差异,雪中送炭

新课标指出:“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一个班级学生的程度自然是参差不齐的,那就需要我们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现评价的因人而异。对于那些学习成绩不好、学习习惯不良的学生,只要我们发现有一些闪光的地方,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坐得端正,听得认真,答对了一道简单问题等,我们都应该大力表扬,我们都要帮助其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而对于那些学习基础好、思维敏捷的学生,则要慎用表扬,提高一些期待,在他们“跳一跳,摘到果子”时给予赞赏,这样学生才会珍惜;对于那些表现平平的学生,老师则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寻找到他们的闪光点,然后不失时机地激励、鼓舞,往往这样的学生在得到老师中肯、发自真诚的评价时,其刺激性是最强的,也会更加珍惜。

(二)评价用语要承接过渡,水乳交融

老师在课堂上的任何语言都是为教学而服务的,没有结合文本的言和意,没有指向教学过程环节的语言都是多余的、无用的。当然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为了教学环节过渡自然,为了整个教学的节奏,目标的达成,会比较重视一些过渡用语,往往也会充分预设,仔细揣摩。当然,个人认为,评价用语在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同时,也可以关注到文本的内容和思路,关注到整个教学的进程,并将评价用语同过渡用语巧妙地衔接起来。

比如教学《赶海》一课,要让孩子们把握赶海的一些趣事并能感同身受,有同学喜欢“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当学生找到这句并把他读出来时,可能读得味道还不够,老师就应该适时评价,激发学生读出这种有趣的味道。“老师看出来你喜欢这个趣事,你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让大家感受到你的喜欢、他的有趣”先评价,再引导,通过非常自然的一个追问,激发起学生读好文字的欲望,实现从查找文本资料再到朗读体悟的有机结合。

(三)评价用语要注重正确的价值导向,指引鼓舞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以阅读教学来说,就是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因此。评价语在关注学生知识能力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取向。

例如有老师在执教二年级《歌唱二小放牛郎》,当学生认识到王二小为了保护村子英勇就义时,老师请学生说说学习后的感受。其中有一个学生这样说:“看到日本敌人,这么凶狠地把王二小杀害,我将来长大了一定要报仇!”听到这里大家都知道是这篇课文促发了学生的情感,学生也是感受到了敌人的可恨,但是那位老师没有直接给他鼓励性的评价,而是做了这样的追问:“老师感受到了你内心里对敌人的痛恨,对王二小的同情,可见你是读懂了课文,但是,老师想问,我们要报仇,就一定要采用以牙还牙,以恶制恶的方式吗?这样好吗?请同学们思考下。”听到老师的话,孩子们开始思考,有的说:“不是,我们只有现在好好学习,掌握一定的本领,让自己强大了,别人就不敢欺负了。”有的说:“我们要在各方面都超越他们。”……显然,这样的评价语是在引导学生树立自强的信念,而不是在学生心灵中播下复仇的种子。

总之,评价用语需要老师发挥更多的智慧,去关注于它的点滴用语,力求精练、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焕发起学生对语言文本的认知,他考验着一个老师对待文本的把握和理解,对于整个课堂的调控和驾驭。

猜你喜欢

用语文本评价
深度思考之常用逻辑用语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常用逻辑用语的八个易错点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礼貌用语大家学!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