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的艺术,回归自然

2021-09-10袁燕儿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2021年6期

袁燕儿

【摘要】语文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需要耐心和韧性。在教学课堂中,课堂之“慢”,“慢”在课堂之“道”。慢下来,孩子才能真正感受语文的魅力,才能感受学习所给自己带来的变化,才能追求语文的本和真,才能让语文教学回归自然。

【关键词】慢之无为;慢之朗读;慢之快之

什么是语文教学之“本”?语文教学特有的任务是关注语用,因此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让学生自如地运用语言文字,核心任务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核心方式则是语文实践。语文教师应该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深入地研读文本、解读文本,二是用心地寻找课堂的训练点,三是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这就是语文教学之“本”。

一、慢之无为,回归本真

《现代汉语辞典》对“平淡”的解释是“平常,没有曲折。”本文拟改其意而用之。平淡即平实淡雅,不刻意雕琢不故作姿态,不故弄玄虚,是原汁原味,本色语文,本真语文。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对同一句话,同一首诗,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受,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来一回“无为”教育,达到“无为”境界。

《老人与海鸥》一课实录教学时,先是学生初读课文,在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后,教师布置了学习任务:尝试运用“发现法”学习课文。仔细读课文,想想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交流时,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进行发言,迫不及待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在作者收起遗像时,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这个‘扑’字用得不恰当。”教师一听,愣了一下,我也跟着愣了一下,怎么会提这样的问题呢?教师马上慢下来,不动声色地改变教学策略,用一种和蔼的目光注视着这位学生,并期待着,说:“你的见解很有意思,而且你很勇敢,能谈谈你的看法吗?”这位学生得到肯定后,变得自信起来,马上回应:“海鸥是动物,说它着急地飞过来不是更切合实际吗?”教师立刻来个顺水推舟:“这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飞’字能取代‘扑’字吗?请同学们动动小脑袋,跟小组里的小伙伴再读读课文,讨论讨论,希望你们有新的发现。”同学们的表现欲望立刻被激活了,读书声、议论声充满整个课堂,课堂变得热闹起来了。

二、慢之朗读,尽显本真

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性学科,文本是核心,最重要的就是要牢牢抓住文本,让学生用心读文,用心积累。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进行多种形式的读,读中品悟,读中悟,每次读都应明确不同的要求,有目的地读,孩子们便有不同的收获,有不同的体验,有不同的提高。

(一)有目的朗读达成效

朗读是语文课堂上必不可少的部分,在朗读训练中需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也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课文中优美的语句,体会作者语言运用的妙处,从中更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作者的真实的思想感情。如:我教课文《草原》,这篇课文是一篇借景抒情散文,草原迷人的景色主要体现在景色美和人情美,抒发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向往的感情。我在指导朗读第一段草原美丽的景色时,让学生注意朗读的快慢的速度和声音轻重的对比,因为文中的描写情景浑然一体,景中有情,情中寓景,内容丰富,感情到位。让学生从中体会作者流露出来的对草原的喜爱之情,故此让学生朗读时读得稍慢、清晰。

(二)有序训练显真知

朗读的训练必须从简单到复杂,从容易到难,循序渐进,才能达到训练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比如:教学《北京的春节》一课,描写腊八部分中写到:“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會。”作者形象有趣地描写出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风俗特点,巧妙地运用打比方的表达方法,把腊八粥里种种材料混合在一起,多得像聚在一起开的展览会,预示着这又是丰收的一年。让学生用喜悦快乐的语调读出这句子,感受老北京春节的喜庆。

(三)促进学生的思考与体验

默读,有利于学生边读边思考,反复琢磨,特别是遇到重难点时,便可以停下来思索一番,也可以对文本进行反复读,细细品味,有助于深入理解文本和体会深刻的含义。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结尾处的一段话:“第二天清晨晨,那个小女孩躺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新年的太阳开起来了,照在她小小的尸体上。”这一处,我选择了让学生默读句子,给予充足的时间去默读,学生可以反复地读,再提问:看看从这段文字,你感受到了什么?之后课堂上真是给予惊喜,呈现了意想不到的情景!此时,孩子们的小手纷纷举起来,像是有好多话要说,仿佛有重大的发现!虽然几分只是短短的几分钟时间,教师和学生没有任何的言语交流,却能够判断的是学生的思绪在奔涌不息。

三、慢之快之,道出本真

叶圣陶先生说:“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文本中的深刻含义、作者的内心情感是需要慢慢感悟、慢慢领略的。这一过程,需要一种宁静的心境。曾多次看到这样的现象: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却变成了齐读课文。其中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某些教师在这样的齐读声中,选择马上阻止,并大声重复强调要求,而学生们却我行我素,还有的教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学生齐读到底,却束手无策,显得尴尬。曾经在听课过程中看到这样的情况:开火车读课文,一连好几个孩子不能读顺,出现了读错字音、多读字少读字的现象,火车就此被迫停车。教师慢条斯理,心平气和地对学生说:“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地名、人名不好读,读不顺是正常的,同学们耐心点,认真看清文字慢慢读,遇到自己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相信大家能读好的,把课文读好了我们再开讲。”过了几分钟,全班同学都安静下来,端端正正地做好,老师才开始讲课。后面的教学特别顺利,师生配合得天衣无缝,出色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课堂上出现这样那样的“慢”节奏,都是根据实际的课堂教学情况作出的灵活调整。要想教学过程变得顺利高效,我始终认为,语文课堂教学还是慢一点好,让语文教学回归真实,回归自然。真实自然的语文课堂最是吸引,课堂上的“慢”是一种教学方式,是一种教学艺术,是一种人性化的教育智慧,是体现语文教学的一种美态,是让人向往的境界!

参考文献:

[1]陈培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研究[J].考试周刊,2015(A1):46.

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