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凤翔泥塑的数字化保护研究现状及问题分析

2021-09-10孙英丽陈霄

今古文创 2021年22期
关键词:数字化保护

孙英丽 陈霄

【摘要】 凤翔泥塑艺术作为陕西地区民间艺术的重要代表,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在注重传统文化转型的今天,泥塑艺术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是刻不容缓的。本文通过分析已经发表的凤翔泥塑数字化保护研究现状的相关研究,发现数字化保护在泥塑艺术素材库的建立、泥塑模型三维可视化和构建泥塑艺术多媒体互动平台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然而,当前的研究并未涉及泥塑工艺流程的互动体验并且面临着非遗传承人在数字化保护过程失语的困境。最后本文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途径,探讨在凤翔泥塑数字化保护中应该如何更好地将现代数字技术与泥塑艺术结合。

【关键词】 凤翔泥塑;数字化保护;泥塑保护与传承

【中图分类号】J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2-0088-02

基金项目: 陕西关中民间泥玩艺术历史承变研究(立项号:2020J053)。

一、 凤翔泥塑的艺术文化价值

艺术审美方面,凤翔泥塑的色彩通常分为“彩色”和“无色“[1]。彩绘继承了中国古代的五行思想,将复杂的色彩进行秩序化设计。白描则更注重通过黑白关系的处理控制画面的节奏和韵律。造型纹饰的设计上,大多从当地实际出发,但又不拘于原型,泥塑艺人会对原始的素材进行艺术化的分解和重组,使其形象充满生命的律动,

文化內涵方面,凤翔泥塑不仅反映着当地地域文化,还承载着关中人民的情感寄托,它的造型和表现形式都体现了劳动人民祈祥求福的情感,他们将美好的寓意用最熟悉的方式注入泥塑艺术中,形成了我们如今看到的独具民间智慧的泥塑。[1]

二、凤翔泥塑数字化保护研究的现状

(一)数字化素材库的建立研究

除了基本的将文本、图片、音频和实物转化为数字资源外,研究者李奕璇、龚鑫在《凤翔泥塑造型艺术的数字化研究》中分析整理凤翔泥塑的原始造型、纹样、设色并探索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对采集到的大量素材进行分类提取和矢量绘制[2]。在纹样提取上利用摄影设备采集纹样照片,再运用图形图像软件对图片抠图处理;色彩提取上利用像素化的方式使色彩元素扩大化,便于提取原有的色彩特征。提取好的元素导入AI进行点线面多维度的矢量绘制。最后对已分类好的泥塑素材建库,可以输入关键字进行查询,提升地域文化的同时也为设计师提供更多的艺术设计语言。

(二)泥塑模型三维可视化

在凤翔泥塑的三维展示的研究上,不同的研究者也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杨阳在《典型民间泥塑的信息可视化方法研究》一文中提出依据逆向工程技术,参考三维图形建模技术获取造型特征;依据数字影像采集技术、拓片法、图形检索技术、纹理映射技术获取纹样特征;依据 RGB 色彩分析法、CIE L*a*b1976 色标法获取色彩特征[3]。陈珊珊在《数字化陕西凤翔民间泥塑展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提出在泥塑展示系统中运用3ds max、Unity、Flash、Photoshop、UVlayout 等软件实现虚拟场景的展示,使泥塑展示系统达到理想的效果,使数字媒体软件在泥塑艺术制作的各个阶段得到充分展示[4]。

(三)艺术多媒体互动平台研究

在交互平台的保护上,丁卓、刘颖、王硕、尼玛旺青在《陕西凤翔泥塑艺术的数字化保护与开发》一文中,提出运用多媒体、数据库等信息技术,开发凤翔泥塑艺术多媒体互动平台。主要包括陕西凤翔泥塑艺术、泥塑赏析、著名艺人、工艺流程、泥塑素材、专题报道、非遗动态、创新应用、动画演示、论坛与留言等板块。[5]段彦杰《凤翔泥塑的信息可视化及其应用研究》一文中,提出对凤翔泥塑信息可视化应用一移动端web页面的设计,在获取到各级信息后,运用BIM理念对信息采取分层全面的可视形式,依托于移动端web页面的形式,分为文化历史、工艺流程、我是大明星、DIY四个平行框架进行展示及知识普及[6]。杨阳在《典型民间泥塑的信息可视化方法研究》一文中,在对泥塑进行色彩提取和器型逆向建模之后,进行了APP信息可视化设计。[3]牛文清在《基于用户体验的凤翔泥塑数字化保护与创新研究》一文中,深度研究了用户体验,并结合有关用户体验的要素,从而设计出符合用户体验原则的凤翔泥塑界面以及游戏客户端,最终用 Flash 呈现出凤翔泥塑在移动终端上的使用说明。[7]

三、凤翔泥塑数字化保护问题反思

(一)虚拟制作过程的交互体验缺失

通过分析凤翔泥塑的数字化保护现状研究,发现APP作为保护和传播非物质文化的平台更具优势。目前关于凤翔泥塑APP设计研究的板块大致包含文化历史、工艺流程、泥塑艺人、泥塑游戏、素材查询、泥塑艺术讨论留言区等,分类相对齐全,但大部分板块设计仅仅是将书上的内容平移到APP应用中,作用类似于电子书,缺乏互动设计,使数字化保护沦落为简单的出版物的数字化,没有从用户体验的视角出发。除了泥塑相关的游戏作为交互板块以外,在增加用户黏度方面现在的研究还没有涉及工艺流程的实景再现。

(二)泥塑艺术传承人与平台用户之间缺乏沟通连接

凤翔泥塑作为非遗首先是一种文化,是特定人群的生活经验、历史传统、集体记忆以及社会实践,是一种作为文化的遗产[8]。而凤翔泥塑的数字化保护是数字化技术与非遗的结合。凤翔泥塑的数字化保护依赖于数字化技术手段的同时也要重视它的文化特征,否则会破坏文化生态的平衡。通过分析发现之前研究者在做APP设计的时候没有意识到凤翔泥塑传承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语义设计中,会忽视传承者的地方性认知和内在文化形式,而导致曲解地方民众视野中的社会文化体系。因此,传承人不能在数字化保护中处于失语状态,这样难以表达他们的文化价值以及文化评价,也无法充分参与凤翔泥塑的数字文化创造过程。

四、凤翔泥塑数字化保护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情景构建技术

情景构建技术是综合利用真实感角色生成技术、动作绑定技术、多Agent的群体控制技术、场景生成技术等快速生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三维场景、角色以及动作;应用Agent模型表示虚拟环境中所有的角色的一个数字技术[9]。利用这些可以重构一个凤翔泥塑的制作过程,让受众在虚拟空间里可以体验真实的流程,将知识普及给学习者,而不是简单地将制作流程用视频或者动画方式展示一遍。

而凤翔泥塑APP就可以通过设计凤翔泥塑制作流程的虚拟体验游戏让用户了解筛土、砸泥、擀泥饼、制坯、粉洗、勾墨线、敷色、上光等工序。在APP中,用户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天分与想象力,制作好的泥塑在平台里进行虚拟出售,出售赚来的钱又可以兑换更多泥塑纹样和模型器具,新增加的素材可以使用到下一个泥塑作品的制作再进行出售,形成了一个可生长的激励性用户体验机制,进而提升交互方式增加用户黏度。

(二)构建传承人参与路径

面对泥塑传承人在数字化保护过程中失语的困境,我们需要构建有效地参与路径,将传承人引入到数字化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传承人可以基于自己的文化逻辑,在与电脑程序员协商与讨论的基础上,建立符合本文化的数字化分类与评价体系;根据非遗拥有者的知识体系与生活体验,进行合理的数字化设计,以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的教育与文化传承功能;同时,建立自由的交互平台,以供传承人与异文化群体的良性互动,实现文化的相互理解[10]。例如在APP设计中“凤翔泥塑传承者”的版块可以以泥塑名家为单位展示分享他们艺术作品,点击进去有每个泥塑艺人的基本信息、学艺经历与故事、心路历程等,让受众通过此版块走进泥塑传承人的生活世界。在此基础上,泥塑传承人可以和受众通过留言区进行泥塑艺术的交流,同样传承人和传承人,受众和受众之间都可以建立有效的沟通途径。

五、结论

凤翔泥塑作为陕西民俗艺术文化的典型代表,有着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凤翔泥塑的保护可以通过建立数据库保存相关资源,可视化技术三维再现泥塑实物,构建媒体互动平台进行普及。[11]

然而,在不断开发数字化保护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寻求技术与文化的平衡,要让传承人在整个开发过程中深度参与,保证数字文化的创造不被曲解。同时,也要注重受众的体验,建立虚拟体验达到有效的交互方式。总之数字化保护是目前最行之有效的泥塑艺术的保护方式,数字化保护将为泥塑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更加强大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袁恩培,白瑞荣,王静超.陕西凤翔泥塑的文化内涵及美学特征[J].民族艺术研究,2012,25(05):106-111.

[2]李奕璇,龚鑫.凤翔泥塑造型艺术的数字化研究[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8,32(04):409-413.

[3]杨阳.典型民间泥塑的信息可视化方法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

[4]陈珊珊.数字化陕西凤翔民间泥塑展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工业大学,2014.

[5]丁卓,刘颖,王硕,尼玛旺青.陕西凤翔泥塑艺术的数字化保护与开发[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4(04):77-81.

[6]段彦杰.凤翔泥塑的信息可视化及其应用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7.

[7]牛文清.基于用户体验的凤翔泥塑数字化保护与创新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4.

[8]宋俊华,王明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现状与问题分析[J].文化遗产,2015,(06):1-9+157.

[9]黄永林,谈国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1(02):49-55.

[10]黄雪萌.数字化辅助梁平木版年画保护研究[D].重慶大学,2018.

[11]黄永林.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J].文化遗产,2015,(01):1-10+157.

作者简介:

孙英丽,女,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生,西安科技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民间艺术。

陈霄,女,河北保定人,研究生在读,西安科技大学,研究方向:设计历史与理论。

猜你喜欢

数字化保护
梅州市古村落数字化保护探讨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探究
110kV数字化变电站保护配置优化措施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系统设计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探讨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数字化保护研究
AR技术在传统民间家具数字化保护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