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管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多元协同培养研究

2021-09-10张百珍

商展经济·下半月 2021年7期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

摘 要: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主动适应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高等学校办学的职责使命。經管专业是高校的热门专业,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企业对经管专业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巨大,但目前经管专业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有一定差距。本文通过分析经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案例形式着重分析获教育部推荐的北京科技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特色,总结培养亮点,并提出创新型人才多元协同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关键词:经管专业;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多元协同;北京科技大学

本文索引:张百珍.<标题>[J].商展经济,2021(14):-080.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5/j.issn.2096-6776.2021.14.24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创新型人才需求日益增加,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责任。经管专业是高校的热门专业,学生人数众多,社会对经管专业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但在实际实践中,经管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仍然面临较多问题,培养的效果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分析经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查找存在弊端,探索多元协同培养模式的实践和思路,显得尤为重要[1]。

1 经管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经管类专业是一门偏应用型学科,课程教学中仍然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虽然高校教学改革近年来一直在推进和革新,但满堂灌、照本宣科式教学仍普遍存在,教师授课依然以单一讲授为主,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引导[2]。在专业课课程设置中,理论课和实践课比重大多是75%∶25%,实践课程占比较少,留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时间不够。而且,课程教学未体现创新能力的培养,比较重视理论基础,缺少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学生在学习经济理论知识时,接触不到提升其创新能力的知识,导致创新能力较低。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不足。

1.2 对创新型人才培养重视不够

许多高校对创新型人才培养重视程度不够。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通识课、学科基础课占比较大,而专业课中创新创业类课程设置较少,没有形成系统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一定程度会制约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3]。当前的教学中,学生多是学习课本知识,去校外、国外交流的机会较少,参与学术交流、学科竞赛、企业实践机会较少,缺少协同培养意识,这导致学生视野窄、创新能力差、科研素养低、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弱。此外,学生的创新意识薄弱,当代大学生多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成长,这种教学较重视理论知识学习,期末考核对创新知识的题目涉及较少,学生将更多的精力用在基础知识学习上,久而久之,创新意识比较薄弱。

1.3 缺少协同培养意识

高校有很多学科专业,而学校资源有限,平均到经管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资源,如财政支持、师资支持、场地支持、政策支持等相对较少。学校协同培养意识不够,很多高校为了响应国家创新创业教学改革,多是在校内设立创新创业学院,但是真正到学院去创新创业的学生,只占学校总人数的很小比重,大多数学生没有享受到创新创业教育。校际之间、校企之间、校地之间、校研之间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不够[4],校际之间如何协同培养,没有相关的文件支持;校企之间,多是设立实践基地,寒暑假派学生去实习,真正做到协同制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协同制定创新型课程教材、协同推进企业高级人才来校进行常态化讲座等不够;校研之间,没有积极引导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科研协同。

2 以北京科技大学为例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特色与亮点

北京科技大学以提升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大实践”教学理念和培养模式, 创新型人才培养取得较好效果,被教育部重点推荐。

2.1 明确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北京科技大学明确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中心目标,学校提出“大实践”教学改革和培养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校内、校外两个基地,学校、企业、行业三方协同,利用科研项目、创业就业、科技竞赛、社会实践四个方面相结合,积极调动教师、行业、企业专家,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2.2 重点建设校内、校外两个基地,着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校内方面,通过院校两级协作,成立本科生创新基地。创新基地设有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室及实验室,并设有岗位让优秀博士生、硕士生兼职,重点加强对本科生的基础知识指导。学校数十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全部对本科生创新项目开放。校外方面,加强本科实践基地建设。北京科技大学近四年来与100余家大中型企业单位、地方政府合作,花费1000余万元,共建145个实践基地,覆盖学校44个本科专业,每年定期输送数千名大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和专业实习,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3 积极调动教师、学生、企业三方积极性,畅通创新关键

北京科技大学从经费、机制和成果三个方面着手,积极调动教师、企业、学生三方积极性,取得较好成效。教师方面,学校鼓励教师与企业建立长期科研合作,对吸收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指导教师,学校给与相当于一门选修课的工作量,从而调动教师参与创新实践培养的积极性。学生方面,北京科技大学在学校设立的专项实习经费中,拨出一定比例用于聘请企业技术专家给学生进行指导,比如科技知识讲授、企业最新科技成果介绍等,极大提高学生对技术创新的兴趣,同时,采取学分化奖励科技创新成果的优秀大学生,对取得突破成绩的学生给与学分减免和保送硕博直读;企业方面,为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北京科技大学在与企业建立科研合作关系时,明确学生实习的重要地位,为学生实习提供政策保障,同时强调依托企业生产实际,开展学生创新培养的重要思路,鼓励企业、学生合作研发,成为创新项目的重要源头[5]。

2.4 通过学赛结合、创新创业、社会实践、课题项目四管齐下培养创新型人才

学赛结合、以赛促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渠道。一方面學校对于参加学科竞赛的学生给与资金支持,解决学生经费不足问题;另一方面学校共享教师实验室资源,给竞赛学生提供教师指导。创新创业方面,学校积极营造创业氛围,大力宣传创业经典实例,定期举办创业大赛,开设知识产权专题讲座和课程,推动学生科技成果转化。设立学生科技创业基地提供全程式服务,配套专项补贴资金,调动学生积极性。社会实践方面,每年寒暑假定期选派学生去全国各地实地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不仅拓宽学生视野,还可以让学生感受社会,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题项目方面,学校鼓励教师科研项目进课堂、进教材、进实验室,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常态化。

3 创新型人才多元协同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3.1 校企协同,制定经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经管专业在制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深度调研本专业的市场需求,征求用人单位需求意见,协同企业专家、行业专家、校内专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方案的制定应该围绕需求和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综合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应包括协同制定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协同制定教学大纲、协同开发创新课程教材、协同设计培养过程、协同培训师资队伍、协同建设创新实践平台。经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不仅包含创新意识的培养,还需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及创新人格[6]。在创新课程的实践教学中,设立企业导师,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实际问题。

3.2 校校协同,构建动态创新课程体系

创新课程的开设,对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创新精神的打造有重要作用。经管专业应该根据本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课程进行整合,将经管专业前沿知识和企业需求融入课程体系中,动态更新创新课程。利用校校合作,可以共享教育教学资源,实现优势互补,由图1可知,校际之间大学开展合作协同培养学生。大一,校际合作开设创新通识课程,学生可以互选课程,学分互认,同时增加竞赛培训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大二,校际合作开发创新实践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实训、品牌设计实训、证券模拟实训等,注重培训动手能力;大三,校际合作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经管专业大赛,共享企业实践基地,重点培养学生专业实践、信息搜集能力;大四,校际合作进行综合模拟实训、企业调查报告,培养学生调查分析和市场开发能力[7]。

3.3 校研协同,设计“导师+项目”的授课模式

校研协同,主要分两类:第一类是指学校应该将教师的科研项目纳入日常教学中,实行“导师+项目”的教学方法;第二类是指学校与校外科研院所协同培养经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学校应该出台文件鼓励师生科研协同,即设立项目导师,导师可以安排学生进入自己的横向课题或者纵向课题。纵向课题可以锻炼学生阅读文献能力、数据搜集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科研素养。横向课题可以带学生去企业调研、政府调研、科研院所调研,拓宽学生视野,且能够将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相结合,锻炼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学校与校外科研院所合作,常态化安排学生去科研机构参观、学术交流、课题合作,协同培养创新型和实用型经管专业人才。

3.4 校地协同,深化产教融合效果

高校应该以服务地方为根本,全面深化校地合作,将高校的科研优势转化为地方的创新资源。校地合作使得学校和地方的建设协同发展,实现共赢。以武汉设计学院为例,2019年与理塘勒通古镇千户藏寨4A级景区达成3个月合作协议。武汉设计学院为勒通古镇平面设计和室内设计进行专业性规划设计,通过短期校地合作,既为优秀大学生提供了社会实践与实现梦想的机会,又为理塘县城文化旅游产业的打造注入了专业理念,实现双赢。 而且校地合作,高校还可以与当地的科技城或者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合作,经管专业学生每学期定期抽出课时在科技城进行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有利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与生产实际和工作岗位的要求无缝对接。在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进行创业,有专门的创业服务团队帮助,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高校还应积极与行业协会、行业名师合作,举办经管类创新创业大赛、经管专业知识大赛、电子商务大赛等,共同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刘鑫.校企合作背景下的民办本科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5):144-146.

姚冬萍,陈燕,杜瑞军.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评估分会 2016学术年会综述[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7(4):36-40.

黄德章.电气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教学中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1(12):118-119.

戴震,李翠,宋晨晨,王晓君.转型综改背景下山西地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6):7-10.

北京科技大学“大实践”特色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EB/OL].教育部网站,[2010-01-28].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192/s133/s137/197001/t19700120_86745.html,2010-01-28.

徐永兵.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与探索——基于“1+X证书”制度改革的视角[J].中国商论,2021(7):189-192.

韩兵,周瑜.经管类专业“双创”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实践与思考[J].大学教育,2020(6):34-37.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proactively adapting to the country'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nd it is also the duty and mission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is a popular maj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enterprises have a huge demand for innovative talents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ut there is a certain gap between the training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 and social demand. By analyzing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pecialt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Beijing recommend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the form of cases, summarizes the training highlight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multiple collaborative cultivation mode of innovative talents.

Keywords: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major; innovative talents; talent training; diverse synergy;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猜你喜欢

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
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及改革策略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高校艺术专业打造“众创空间”模式研究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