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技巧

2021-09-10谭献雪

格言·校园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古典高中语文诗歌

谭献雪

一、古典诗歌文本解读特点

(一)个性化与大众化的统一

古典诗歌文本解读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丰富学生知识储备,提高学生审美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新课改十分倡导学生“个性化阅读”,而古典诗歌文本也应实现“个性化解读”,要求学生应对诗歌有着自己的看法与理解。同时古典诗歌文本解读的主体是全体学生,需要在教学中考虑每个学生的理解水平,实现讲解大众化,让学生们可以接受与听懂。因此,高中古典诗歌文本解读有着个性化与大众化相统一的特点,而这一特点也是针对学生而言的。

(二)多样性与统一性的结合

古典诗歌文本的解读与教学是基于教学内容的阅读鉴赏,当中呈现出多样性与统一性相结合的特点。开展古典诗歌文本解读的目的就是向学生传达蕴含于古典诗歌文本的文化精神与文化意蕴,需要教师借助不同的教学方式与手段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古典诗歌,由此培养其古典诗歌素养。古典诗歌素养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如对诗歌意境、感情、字词的理解能力,而培养学生这些素养的过程即体现了解读统一性的特点;除此之外,还需培养学生更多有关古典诗歌的素养,如学生对自然、社会、个体与国家的情感及认识,这是古典诗歌文本解读多样性的体现。

(三)主动性与被动性的配合

古典诗歌文本解读是需要师生在相互配合下共同完成的,强调学生为教学主体,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形成并发表对古典诗歌的看法与观点。而被动性只能说是相对的,是需要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开展一系列的解读活动,教师在当中起引导、辅助作用,学生依然是主体。因此,对学生而言,古典诗歌文本解读有着主动性与被动性的特点。

(四)知识与能力的共存

古代诗歌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体现出作者所处社会及国家的时代特点,也借此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有着显著的艺术价值。尤其是选入教材的古典诗歌文本具有典型代表性,学生不仅能了解到当中的典故、体裁及韵律等知识,还能进一步感受古典诗歌的独特的美。另外古典诗歌文本解读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对诗歌的解读能力,包括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创造能力等,使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与掌握古典诗歌传达出的意境美、体裁美与语言美。由此看来,古典诗歌文本解读有着知识与能力共存的特点,需要在教学中加强重视,达到最大解读效果。

二、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技巧

(一)品读、背诵文本,引导学生发掘“诗眼”

高中语文新课标将教学总目标划分成“积累与整合”、“思考与领悟”、“发现与创新”、“感受与鉴赏”、“应用与拓展”五个具体目标,其中“积累与整合”作为基本目标,如何与古典诗歌文本解读教学相联系,又如何同总目标相呼应,需要教师首先应从诗歌语言层面进行研究。对于高中生而言,朗读、背诵诗歌是其培养语感与知识积累的重要方法,同时高考亦经常通过情景默写的出题方式来考察高中生的识记能力,这充分说明了朗读、背诵在古典诗歌文本解读中的重要作用。对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诵读诗歌与分析断句,实现其对诗歌的整体把握,为古代诗歌文本解读奠定良好基础。在细读诗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关键字词的推敲。如杜甫的《登高》中“悲”为诗眼,教师可围绕“悲”来结合全诗分析,得到“悲”本是形容秋天的,但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由此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这里我们可看出,有时推敲字词会起到“点睛之笔”的作用。

(二)知人论世,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古典诗歌也可说是作者抒发情感的载体,因此与作者生平经历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对此,除了要引导学生品读、背诵古典诗歌文本外,还要培养其“知人论世”的能力,做到与古人做朋友。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知人”,对作者的思想与喜好进行了解,知晓作者为何会在两个作品中出现两个风格与思想,又或是该作品与作者的情感与思想有着怎样的关系。例如在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要先通过课外资料或是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掌握苏轼的生平经历,包括其为宋代著名文学家,但仕途不顺,不断被贬谪。而其深受道家、儒家思想影响,虽仕途不得意,文学造诣却一直不断升高,形成了积极入世和洒脱自然的人生信念及为国、为民造福的远大抱负等内容。接下来可引入《定风波》这一苏轼同时期的作品进行对比教学,发现两诗虽作于同一年,但当中作者表达的情感却有着较大的差异,《念奴娇·赤壁怀古》主要抒发了作者感概时间飞逝自己却功名未就的无奈,也渴望能够有所作为;而《定风波》则通过描写“风雨天气”来抒发自己乐观豁达与一往无前的精神,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便是作者的个人信奉思想与经历。而在“论世”方面,强调创作于不同时代的诗歌有着不同的特点,可对时代特色做到有效凸显,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古典诗歌创作时代及时期的分析,帮助学生把握诗歌内涵与意蕴。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及《醉花阴》读来均十分哀伤与忧愁,但两首词在内涵上却存在本质上的差别。李清照一生创作可分为两大时期,以北宋灭亡为界。北宋灭亡前李清照家境殷实,夫妻和睦,生活十分幸福,《醉花阴》便为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抒发对丈夫赵明诚外出做官的思念;而北宋灭亡后,赵明诚也因病而亡,李清照在南渡后开始了漂泊的生活,孤苦无依且遇人不淑,《声声慢》便是这一时期的作品,抒发了作者生活艰辛与思念丈夫的无助与凄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虽两首词均为同一作者所写,但创作背景及时间不同,内涵也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对此在进行这两首词的讲解时,需要教师适当向学生介绍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古典诗歌内容。另外教师要知晓解读诗歌过程中“知人”与“论世”要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两者可分别独立进行分析,也可合作分析,以获得最大解读效果为目的。

(三)重视审美,升华学生文化层面

古典诗歌可称为我国最古老的文體之一,承载着中华文明之精髓,使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及文学美感。在古典诗歌文本解读过程中,教师应当与传统文化相融合来展开有效解读,极大程度地提升古典诗歌的审美性。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师教学用书中明确提到:“提升诗歌欣赏水平,最根本也是最要紧的便是要从整体上丰富生活经验及文化素养,培养学生联想、想象能力”。基于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古典诗歌的文化解读,有效提升其诗歌鉴赏能力,并引领学生感受古典诗歌中的“趣”与“美”。例如《春江花月夜》有“江水”、“花”、“月”等意象,而这些意象均为古诗的经典意象,并且各自有着固定的意蕴。“月”常常代表孤独、思念与羁旅漂泊之情;“江水”则常表示时间,有“时光一去不返”之意,也常表示时间流逝却功成未就的人生遗憾;“落花”则常表达对时间流转、生命无常与红颜易老的感慨。这些意象的独特意蕴更像是一种文化符号,为我们解读诗歌情感提供了根据,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趣”与“美”,这是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文本解析教学所需要的。

总之,古典诗歌的创作与盛行与我们当今时代相距甚远,具有一定的理解难度,古代诗歌文本解读需从文本细读出发,对古代诗歌的内在情志及外在语言特征的表现进行解释,同时结合作者生平经历、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等加深理解,有效解读古代诗歌的思想意义与审美特征。

猜你喜欢

古典高中语文诗歌
诗歌不除外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怎样读古典诗词?
诗歌岛·八面来风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