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田间管理技术的应用
2021-09-10高朝派
高朝派
摘要:近些年,马铃薯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但随之而来的病虫害逐年增多,如晚疫病、早疫病等,常年流行给马铃薯种植造成危害极大。因此,要想获得较高的产量和较好的品质,需要做好马铃薯的田间管理工作。本着优化种植技术,绿色病害防治的理念,就马铃薯种植技术及病害防治做要点阐述,为优化田间种植技术,提升马铃薯产量,提供一些技术指导。关键词:马铃薯种植;田间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
在马铃薯的整个生长过程中,由于自然气候的骤然变化,或者是田间管理不及时、不到位,或者是贮藏运输不合理,容易使马铃薯出现一些不良现象,影响其品质与产量。种植者应及早采取措施,以减少、减轻或避免不良现象的发生。因此,需要加强田间管理,以便保证产量与质量。
1.马铃薯种植技术
1.1遴选高产品种
实现马铃薯高产,选好种是前提和关键。种植之前,选用脱毒马铃薯种子。同时,要求高产、优质、耐抗性强,以降低生长期病虫害感染几率。
1.2注意选地整地
马铃薯喜沙壤土或壤土,而且,pH要求偏酸性,在5.5~6.5之间。为激发高产潜力,种植地土壤肥沃、土质疏松、地势平坦,而且便于灌溉。栽种前,要深耕,深度在20cm。要平整地塊,注意细耙。经深耕后,能增强透气性,增加蓄水能力,提升保肥能力,为马铃薯膨大块茎创造条件。此外,马铃薯属茄科类作物,种植地避免与茄子、辣椒等连作,以免造成同地力同营养损耗严重,降低亩产。
1.3做好种子处理
第一,催芽。栽种前10天,种薯见光处理。经见光催芽,芽苗1cm左右,准备切块。切块期间,避免雨淋、霜冻等,剔除有霉变的烂薯。第二,切块。切块前,使用的切刀,需经过来苏尔水溶液、酒精水溶液、高锰酸钾水溶液等消毒。切块种薯,每块留1~2个芽眼。当前,流行整薯栽种,能有效避免病毒病经刀片的传染。第三,用种量。具体用种量,根据播种方式而定。机播,用150~200kg/667m2。人工播种,用200~250 kg/667m2。第四,拌种包衣。种薯包衣的目的,避免出现烂种,确保高出苗率,降低病虫害感染几率。一般情况下,每100kg种薯,需用滑石粉1kg、百菌清0.1kg混拌,同时加适量的微量元素,放置在干燥处晾晒一天,待伤口痊愈后播种。
1.4严格播种管理
5选择播种期。一般,土层深10cm处,积温持续3天10℃,即可播种。第二,可选播种方法。人工播种或机播,人工播种,均匀摆种,而后合拢、镇压。机播,适用大规模栽种,一次开垄,一次播种。此外,还要综合土壤肥力、栽种品种而定。通常情况下,低肥力,早熟品种,易密植。高肥力,晚熟品种,易稀植。
2.马铃薯田间管理技术的应用
2.1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可以保持土地疏松透气,这样有利于马铃薯根系的生长发育、匍匐茎的伸长以及块茎的膨大,总之中耕除草对马铃薯的生长非常有利。可以在马铃薯出苗进行松土,这样利于发芽出苗[1]。一般在马铃薯的整个生育期中耕的次数为3次,第一次在出苗后,中耕的深度一般在8~10cm,同时配合除草,第二次中耕在第一次中耕后的10~15天进行,易浅耕,第三次中耕选择在现蕾期,此次中耕要比第二次还浅,并进行培土,培土的厚度不宜超过10cm,这样可以增厚结薯层的土壤,避免薯块外露,出再青头,影响品质。
2.2灌溉管理
马铃薯在整个生育期对水分的需求量较大,如果水分供应不足,会严重影响产量,因此,种植马铃薯要保证土壤的湿润度。一般保持马铃薯种植地的土壤的湿度要在60%以上。在播种后要将地块浇透,然后将田间的杂草全部清除,挖好排水沟以便于灌溉和排水。马铃薯的幼苗期的需水量最大,此阶段一定要保证水分的供应,到了马铃薯块茎的膨大期,则对水分的需求量减少,如田间土壤的含水量过大,会降低土壤的通透性,从而影响马铃薯的呼吸作用,严重时还会使薯块腐烂。因此,要适当的减少田间土壤湿度,如果遇到连雨天,要做好排水的工作,避免田间积水,另外,在马铃薯收获前的10天要停止浇水。
2.3施肥管理
马铃薯在种植前需要施足基肥,马铃薯种植要求土壤肥沃、疏松,并且马铃薯的生长期较短,因此,施基肥时以充分腐熟的农家肥为宜,从而达到改善土壤环境,促进马铃薯发芽出苗生长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施加适量的氮磷钾肥,以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2]。另外,还要做好马铃薯的追肥工作,追肥主要施加保苗肥,当马铃薯的幼苗长至12~16cm时,可以将尿素溶于水中进行灌溉,以促进马铃薯茎叶的生长,待马铃薯茎叶生长旺盛时可以施加钾肥,促进马铃薯块膨大,除此之外,还需要根据马铃薯实际的生长发育情况合理的确定追肥的方法、追肥量和追肥的种类。一般情况下,马铃薯在生长期对钾肥的需求量较高,因此,要想提高产量可以补充适量的钾肥,如硫酸钾。
2.4病虫害防治要点
2.4.1播种期
选择好的沙质地,减少病害传染。合理轮作,可与豆科类、禾科类轮作,轮作3年以上。做好种薯检疫,禁止疫区调运。土壤消毒,播种时,用五氯硝基苯加细沙制毒土,播撒在垄地,用于防基腐病、干腐病。尽量整薯播种,避免切块造成的环腐病、黑胫病传染。
2.4.2苗期
及时除草,拔除萎焉植株,注意连块茎一块拔除。在留下的病穴内,施用硫酸铜、农用链霉素等,对防环腐病、黑胫病、晚疫病效果不错。
2.4.3开花期至膨大期
主要防治对象是晚疫病、早疫病、茎基腐病。晚疫病与早疫病可同时防治,第一次用霜脲·锰锌;第二次用丙森锌湿性粉剂,或雷多米尔·锰锌;第3次用恶霜·锰锌,或用氟吡菌胺·霜霉威叶面喷雾。茎基腐病,可用代森锰锌,或菌核净灌根。病毒病,主要由蚜虫传毒引起,是造成马铃薯退化减产的根本原因。防治病毒病主要是防蚜治病,在蚜虫发生时可用吡虫啉、抗蚜威、或氯氰菊酯等菊酯类药剂交替喷雾防治蚜虫,也可在发病初期喷施病毒灵。环腐病,是细菌性病害,贮藏期易引发烂薯,损失巨大。该病主要由种薯带菌引发,切块是传播的主要途径,因此在切块时要严格切刀消毒,剔除带病薯块。在苗期和成株期挖除病株,集中处理。田间发生病害时,可用农用链霉素、或春雷霉素喷雾防治。
2.5做好收获管理
做好马铃薯的收获工作对于其品质影响很大,在马铃薯收获前2周要停止浇水。要掌握马铃薯最佳的收获期,当马铃薯地上部分的茎叶开始变黄,地下部分的块基本就成熟了[4]。在收获前1周将田间的茎叶清除,然后选择在晴天收获。收获期要避开阴雨天。收获时要注意,由于马铃薯生长在土壤中,无法观察到生长情况,因此在收获时要注意不可伤到块茎,因为马铃薯受伤不利于保存,会降低品质,并且还易感染病菌。马铃薯挖出后要遮光保存,如果长时间处于光照下表皮会变绿。
3.结语
总之,田间管理的目的是给马铃薯幼苗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在保证苗全、苗齐、苗壮的基础上,促进幼苗很好的生长,从而使丰产植株健康繁茂,尽快达到预计的叶面指数,并延长其稳定期,充分发挥马铃薯植株的内在增产潜力,使其水、肥、热、气等都达到最佳的状态,从而为结薯创造良好的条件,最终达到提高产量和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洪亮.马铃薯种植与田间管理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9(13):20.
[2]马惠芳.地膜马铃薯的田间管理技术[J].现代畜牧科技,2017(08):52.
[3]姜晓冉.地膜覆盖马铃薯田间管理技术[J].新农业,2017(15):14-15.
[4]郭春颖,郭迎春.脱毒高淀粉马铃薯栽培管理技术[J].现代农业,2017(06):44-45.
盈江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云南 德宏 679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