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剂学课堂教学融合思政理念探讨
2021-09-10徐文芳王德民
徐文芳 王德民
摘要:本文阐释了在中药药剂学教学中融合思政理念的现状、必要性及途径,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新型中药学人才。
关键词:中药药剂学;课堂教学;思政理念
一、教学现状
当前的教育教学思想中,思政教育与普通课程教学相互分离,两者互不干涉,而仅凭高校当前开展的思政课时无法全面的提升学生思政水准。为推动我国思政教育的进程,加快提升我国高校学生的思政素质修养,加深我国高素质人才的爱国情怀,使其对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教育教学团队必须对传统的教学课程进行改革,将思政教育全面的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当前的教学模式无法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政水准,面临诸多弊端,中药药剂学专业的教学模式主要围绕教材大纲而展开,内容丰富但缺乏深度,教学效果往往不甚理想,学生学习兴趣普遍较低,因此学校、教师、学生等必须及时寻找切合思政教育的教学模式,以全面提升教育教学的思政水准,进而提升专业课的教学质量
二、融合思政的必要性
药学领域从业人员的职业活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药学教育不仅仅是传授学生药学专业知识,还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职业道德和社会使命感。但一直以来,很多专业教师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剥离,将“教”与“育”分开。构建课程思政理念下的专业课程教学,是当前高校思政工作的新途径,既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质量,也有利于专业课程自身的良性发展。
中药药剂学专论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制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深入挖掘“中药制剂专论”课程的思政元素,将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的全过程,是当前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途径。中药药剂学作为中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合思政教育刻不容缓。
三、融合思政内容
在课程设计中,追求精神层面,以培养学生“制好药”的专业情怀,科学剖析“药害”事件。具体而言,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中,认真考量“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 在中药药剂学课程的建设过程中,设置“价值引领”和“育德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覆盖“育德效果”的观测点。
在中药药剂学“制药卫生”知识模块,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制药过程中的硬件、软件管理,硬件是制药设备、符合标准的原辅料, 而软件则是制药车间管理、人员的素质和制药认识。“安全有效, 稳定可控”的药物制剂,是靠生产出来的,不是靠检验出来的,须有“良心”,才有“良心药”。在中药药剂学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融入思政元素。在教学反思中不断改进, 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功能,不断优化课程建设。
中药药剂学教学,仔细斟酌情感目标的要求,强调教学案例要和专业情怀有机结合,将蕴含中药制药传统理论和技术知识的相关语句融入课程教学。如“凡为医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世无难治之病, 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看方犹看律, 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 学贵专精”等,解析其包含的中药制药基本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助力提升其人文素养,加强中医药文化自信。
四、融合思政的途径
首先要加强教师的思政教育,以教师为主线,引导学生进行思政学习。因此学校必须积极组织教师进行统一的思政学习,提升教師思政水平,让教师在课堂授课中加强学生的思政教育,从而能够使思政教育充分的融入授课当中,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时刻受到思政教育带来的影响
通过将文化历史引入中药药剂学课堂,积极的将中药药剂与我国的传统文化联系结合起来。比如联系中药在我国古代当中的作用,以及在艰苦奋斗时期对于中药的应用,让学生了解中药发展与国家需求之间的联系,从而提升学生发展自身思政水准的积极性。
中药药剂学的专业考试中需要加入一定的思政题目,但一定要使题目与中药药剂学相联系,不能使题目之间相互独立,避免教师在教学中过于重视思政教学而大量占据了专业科目的教学时间。
以课外为补充,提高学生思政水准,中药药剂学要以专业为单位开展课外的相关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使其在活动中获得相应的思想教育,比如进行集体的思政培养基地进行参观培训,或进入社会福利单位进行志愿工作,提升学生的责任心和公益心。
参考文献:
[1]王秀丽,吴清,杜守颖.中药药剂学课程思政之文化自信心与责任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23):26-28.
[2]刘怡,程卫东,袁立霞,华玥.坚定文化自信 继承发扬中医药-中药学课程思政育人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20):27-29.
[3]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 济南 25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