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播学视角看网络环境下女性歧视现象
2021-09-10王晓倩
摘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一方面,女性拥有了发表言论、表达愿望的平台,话语权不再集中在男性的手中,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男女平等;另一方面,媒介报道和社交媒体中依然随处可见女性歧视现象。媒体通过议程设置放大女性的负面形象,加深公众对女性的偏见,导致女性歧视问题仍然比较严重。本文从传播学角度考察网络环境下的女性歧视现象,并分析其成因。
关键词:传播学;网络环境;女性歧视;议程设置;刻板印象
中图分类号:C913.6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8-0123-02
一、网络环境下女性歧视现象的表现
网络环境下女性歧视现象主要体现在女性外在形象被过度强调、媒体报道中呈现的女性形象以及媒体女性歧视的语言表现3个方面。
(一)女性外在形象被过度强调
对于女性的印象和评价,公众首先关注的都是女性的外貌、身材等外在形象,外在形象似乎成了女性的价值所在。在各类网络直播中,为了迎合男性的审美标准和要求,女主播都力求“大眼睛、双眼皮、白皮肤、锥子脸,樱桃嘴”,即所谓的网红脸,要么通过整容来实现,要么通过滤镜来实现。无论多么多才多艺的主播,如果没有颜值的加持,就很难有发展的空间和成功的可能。比如2019年7月,名为“乔碧萝殿下”的女主播在斗鱼平台上与另一位女主播PK时,由于贴图软件出现问题,滤镜失效,原形毕露,“二次元萝莉”秒变“50岁大妈”,不少网友表示不能接受,粉丝也纷纷离开。在人们看来,主播是靠脸吃饭的职业,没有颜值加持的“乔碧萝殿下”就没有了做主播的条件,直接被列入直播行业的黑名单,结束了直播生涯,之前的一切努力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另外,女性的外貌似乎也成了老公出轨、男友劈腿的理由和借口。在阿沁、刘阳分手事件中,阿沁作为这段关系的受害者,却没有得到网友的同情和维护,反而成了部分网友的攻击对象。部分网友将阿沁和半藏森林作比较,表示作为“小三”的半藏森林长得好看,甚至认为阿沁长得不好看是男友出轨的重要原因,表示女性被出轨应多从自己的身上找问题,这些评论无疑是从男性视角看待问题、歧视女性的显著体现。
除此之外,女性似乎成了原罪,女性的一切行为似乎都能和“性暗示”“拜金”直接挂钩。在网络直播、微博等自媒体和社交媒体平台上,女性消费主义随处可见,人们总是将对商品的消费更多地集中在对商品价格的消费上,习惯地将女性和商品价格联系起来,并进行臆想和恶意地揣度,如“这么便宜的口红你也敢用?”“有干爹就是好!”的評论屡见不鲜。无论是出于讽刺挖苦的心理,还是出于妒忌的心理,部分网民很难相信女性是靠自己的力量获得成功的[1]。在人们的固有认知里,似乎没有男性的帮助,女性就不会成功。比如曾经火爆全网的奶茶妹妹章泽天,凭借清纯的外貌成为无数宅男心目中的女神,但没多久就嫁给了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对此不少网友表示不能接受,诸如“奶茶妹妹为了钱嫁给比自己大20岁的刘强东”的言论一时风靡全网,其高考成绩也成了网友攻击的对象,可以说,奶茶妹妹自从嫁给刘强东,网友对其的负面评论就没有停止过。类似的事件还有奚梦瑶和何猷君,不少网友猜测奚梦瑶嫁给何猷君只是为了进入豪门。
(二)媒体报道中呈现的女性形象
媒体报道中呈现的女性形象大概分为两种,一种是“柔弱的受害人”形象,另一种是“贤妻良母”的成功女性形象。在大多数有关女性的新闻报道中,女性几乎都是以受害人的角色出现,比如曾登上微博热搜的湖南师范大学女生自杀事件、山东女子因不孕被虐杀致死事件等,在获得网友关注的有关女性的新闻报道中,女性几乎都是作为受害人的形象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而这类新闻也容易受到媒体的青睐。而对于一些成功女性的报道,媒体在采访中经常会涉及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平衡事业和家庭”,相比事业,扮演好家庭中“妻子”和“母亲”的角色被社会默认为女性的义务所在,是女性的主要责任和价值体现,“男性主外,女性主内”的传统认知在倡导男女平等的21世纪依然存在,束缚着女性事业的发展。
(三)媒体女性歧视的语言表现
一是对女性进行差别化对待。在报道中,如果女性具有同样强势的地位,新闻媒体会因为是女性而差别对待。具体来说,新闻报道关于部长、国王或者博士等的报道,通常默认为男性的部长、国王或者博士,而如果有博士或者国王为女性,那么新闻报道中则会特别指出女博士及女王,这充分说明了新闻报道中对于女性的差别性歧视[2]。再如曾经闹得沸沸扬扬的“碰瓷”事件,媒体在报道此类事件时,明显可以看出老头碰瓷事件少于老太太碰瓷事件,导致人们一看到老人碰瓷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老太太碰瓷,除了因为媒体频繁报道老太太碰瓷事件,还有一个原因是媒体在报道老头碰瓷时用“老人”这个词来代替,而当报道对象是老太太时,媒体一般就会直接使用“老太太”这个能体现性别的词。
二是对女性贴标签。在现代新闻报道中一些矮化女性的内容时有出现,比如作为高频词汇的“小三”“情人”“情妇”等词出现在新闻中,总会获得人们的关注。又如“女祸论”,一些媒体把官员贪污腐败的原因归咎于官员家属[3]。如2019年7月保时捷女司机当街掌掴男司机遭反削事件,保时捷女司机的嚣张跋扈引起网民的大量不满,网民在对该女子进行人肉搜索的同时,还发现其丈夫在任职期间存在违纪问题,对此,不少网友调侃称“娶妻应当娶贤”,把丈夫的过错归咎于其妻子。
二、网络环境下出现女性歧视现象的原因
(一)媒体:拟态环境和议程设置理论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媒体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影响公众对事件的感知以及对事件重要程度的判断。在新媒体环境下,公众的注意力成为各大媒体争夺的重要资源。媒体为了使议题引人入胜,在关于女性的新闻议题设置上,总是把对女性的报道集中在“黄”“暴”“钱”上,以求获得轰动的效果,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然而这些报道所呈现的女性形象是不完整的,是有失偏颇的,会放大女性的负面形象,加深社会对女性的固有印象。
拟态环境理论认为大众传播活动营造的信息环境并不是对现实环境的客观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后向人们展现的环境。而媒体的议程设置是形成拟态环境的重要原因,媒体对女性议题的设置,形成和巩固了公众对女性形象的片面认知,造成女性歧视现象层出不穷。
(二)公众:刻板印象和“使用与满足”理论
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社会环境中某类人或某个事物产生的固定、概括、笼统的看法,它通常伴随着人们对该类人或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情感的好坏。现代信息传播中,媒体议程和公众议程的互动性增强。一方面,媒体议程促进公众议程的形成,另一方面,公众议程又反过来影响媒体议程的形成。刻板成见的形成和巩固亦如此,媒体对公众刻板印象的迎合加深了固有的刻板印象,与此同时,公众的刻板印象也会影响媒体对刻板印象的形成和加深。网络环境下女性歧视现象的产生,和公众对女性的刻板印象联系紧密。
“使用与满足”理论将受众接触和使用媒介的过程看成是一个具有特定需求的个人,基于特定的动机接触和使用媒介,以满足自身需求的过程。公众对某一事件的关注,往往并不是因为事件本身的重要程度,而是与自身的喜好和需求挂钩,比如阿沁、刘阳分手事件,人们对该事件的关注,主要是想看热闹,满足自己的“八卦”心理。
(三)女性:“信息茧房”和“镜中我”理论
“镜中我”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是在与他人的社会互动中形成的,他人对自我的评价和态度,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个人能认识和把握自我。女性歧视现象的存在与女性自身的形象塑造和行为举止有一定的关系。媒体的信息推送和商家的营销套路将女性禁锢在媒体搭建的“信息茧房”中,大兴“颜值之上”和“消费主义之风”。女性对外在形象的过度追求,是对男性价值观的迎合和认同,将男性为女性制定的框架和标准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不断向男权靠拢。
三、结语
互联网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出现虽然使女性的话语权得到了一定的保障,但这种话语权和男性相比依然较弱,对女性外貌的过分强调、对传统女性的刻板印象等女性歧视现象依然比比皆是,女性歧视问题依然较为严重。女性歧視问题的成因可以从媒体、公众以及女性自身三个方面来看。首先,媒体议程设置后的关于女性的新闻报道总是集中在“黄”“暴”“钱”上,呈现出的女性形象是不完整的,是片面的,媒体呈现的这种负面形象加深了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其次,受众的关注点往往和事件本身的重要程度无关,而是与自身的偏好和需求直接挂钩,因此女性仍然逃不了“被看”“被品头论足”的命运。最后,女性歧视现象的频繁出现和女性对男性观念的靠拢和认同也有关系。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消除女性歧视问题,任重而道远,有赖于全社会的努力。首先,媒体作为负责提供信息和引导舆论的意见领袖,应规范自身的行为,承担起实现男女平等的任务,通过议程设置,向社会呈现完整的女性形象,潜移默化地改变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甚至消除大众对女性的偏见。其次,应加强女性教育,拓展女性视野,改变现有女性过于追求外貌的观念,促使女性重视内外兼修,提升和增强女性的内在素养与独立性。
参考文献:
[1] 王依睿.从传播学角度看社交媒体女性歧视现象[J].视听,2020(07):185-186.
[2] 孙蒋君.试论新闻传媒中的女性歧视[J].新闻传播,2016(24):111-112.
[3] 张谊.新闻传媒报道中的女性歧视及其根源[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9(01):243-248.
作者简介:王晓倩(1997—),女,安徽六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传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