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展教并重的多元化博物馆

2021-09-10陈睿

今古文创 2021年21期
关键词:博物馆

陈睿

【提要】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肩负以文育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博物馆作为公共建筑,它储存着城市文明的基因,凝聚着城市文化的精髓,凸显着城市历史的纵深,为了更好地展示梧州历史文化,梧州市博物馆充当起了一个重要的展示载体,本文通过对梧州市博物馆近3年来展览陈列和宣传教育方面的做法进行叙述与分析。

【关键词】博物馆;多元与包容;展陈与宣教

【中图分类号】G2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1-0111-02

想要真正了解一座城市,博物馆是最好的选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搞历史博物展览,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要在展览的同时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2020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 “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如何利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走出一条多元化、包容性的发展路子。

梧州市博物馆建馆已有六十余年,作为国家二级博物馆,该馆的发展和社会是紧密相连的,博物馆文化已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更多人走进博物馆。梧州市博物馆立足于小而精的发展思路,力求以小见大,着力营造丰富的感官体验,发挥文物文化交流与传承功能,讲好文物背后故事为目的。以展教并重的方式做好宣传推广,为广大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博物馆观感之旅。

一、展陈方式的多元和包容

梧州市博物馆秉承以人为本,以展示、传承、教育为宗旨,充分发挥展厅功能,运用多种陈列方法以及文字、图片、VR等媒体手段,多视角、多层面对梧州历史进行科学化、人文化的展示,有力地弘扬与传播梧州文化,使之成为窥探梧州文化底蕴的重要“窗口”。

博物馆陈列展览由大量的学术研究以文物为载体,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大众进行全新的演绎。展陈的方式需要进一步的提高,针对受众的多元化,聚焦观众的体验和感受,策划展览要注重强调阐释的包容性,通过多种的展陈方式去进行优化。这种多元化的展示方式更能拉进公众与文物的距离,突出其感性、文化性与艺术性,从而将博物馆陈列展览陈列设计建立在深入浅出的点滴上。

(一)看得见的文物。梧州市博物馆在2019年进行一次基本陈列升级改造,改陈之前的设计理念,很多都不符合现在参观者的观感需求,针对观众的多元化,更多的青少年儿童纷纷走进博物馆。如何能够看见文物、看清文物是博物馆改陈设计时需要注意的首要问题,博物馆可以通过降低展柜的离地高度,调整参观的视觉中心,从而让更多不同年龄段的观众都可以看见文物。在氛围的塑造上,把灯光也进行了大幅度的提升,把原本枯燥乏味的照明方式通过照度的强弱、适度的光影来营造出空间的层次。在局部空间的塑造方面,根据不同朝代的时代特征进行有效的延伸,使得场景与展览之间相互融合,此呼彼应。

(二)读得懂的文物。展陈方式的多元与包容,文物放在展柜里,如何能读懂文物,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需要什么样的辅助方式来让内容进行多元化的展示与融合。比如:这个字怎么念?这个器皿原来是干什么的?这个文物的纹饰是什么?等等这些展品以外的知识,应该更进一步地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知识、生僻字的科普、文物的纹饰描绘等等,把更多的专业知识进行拓展与延伸,让深奥的知识“活”起来。

(三)“摸”得到的文物。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让博物馆的展示方式更多的多元化。观众可以通过电子触摸屏、扫二维码等方式直接了解到文物展品信息和三维立体图像,让参观者可以触“摸”文物。微信公众号和网站的建设也为更多的数字化信息搭建平台。虚拟展厅、线上参观等多元化浏览方式让更多人可以足不出户就进行网上博物馆的参观。VR虚拟互动体验更是让参观者有一种置身于虚拟世界里,这种互动的体验拉近了博物馆与观者的距离感,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和感知历史。

二、宣教活动的多元与包容

陈列与宣传教育不再是简单的双线发展、简单组合,而是相互间有机结合、互为促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陈列展览的内容更加科学,更受观众的欢迎。单纯的展览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多元化的社會大众,梧州市博物馆也在2016年开始重新整合拓展陈列宣教部的工作职能,跟随时代脉搏,顺应时代要求,运用操作性更强的新手段,整合博物资源来扩充博物馆社会宣传教育的功能。

博物馆将单一的馆内陈列,扩展到馆外流动展览讲解、文博知识讲座、组织研学、开展系列专题活动等形式,更好地发挥传承和教育的作用,让人们在潜移默化当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教育品牌的打造并非是凭空搭建的空中楼阁,需要有坚实的基础,需要宣教工作人员在业务工作中提炼主题、积累经验、合理规划,从而形成一个有内涵、有人气的教育品牌。在具体工作中,梧州市博物馆宣教工作人员精心打造社会宣传教育品牌,推广博物馆的品牌宣教活动,是博物馆走出“象牙塔”,与公众交流分享博物馆文化成果的主要途径。而要将博物馆的宣教活动达到品牌效应,发挥社会作用,就要以特色活动先行,以点带面,多方面、多渠道地深入受众的文化需要,铸造博物馆的品牌形象。

(一)历史文化融合。“感受文博魅力  弘扬传统文化”系列活动是以梧州历史文化知识为主要背景的公益性教育服务项目。活动每月定时推出,并不定时走出博物馆开展公益服务项目,服务对象涵盖低龄儿童、青少年、成人、特殊群体。主要内容为梧州本土历史文化知识、本地爱国知名人士故事等,博物馆组织不同的人群,前往梧州各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景点,如中山纪念堂、大同酒店等,现场讲述历史人物故事,打造听得真、看得细、摸得到的文化之旅,极大增长市民群众尤其是年轻人的文化自信,开拓年青一代的历史视野,更培养出大家热爱传统文化,呵护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感,树立爱护、保护文物,传播积极向上文化理念的责任意识。

(二)教育开拓融合。通过“流动博物馆”“进校园”“进乡村”等活动,零距离感知梧州历史文化,增强文物保护意识,成为学生身边的“第二课堂”,更好地促进同学们对梧州历史文化的进一步了解,提升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和“文化自信”,感悟梧州深厚的文化底蕴。结合梧州市博物馆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和文物知识,深深融入馆内社会教育活动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推动着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三)实践研究融合。“走进家乡历史  传承梧州文化”研学活动,主题性研学作为“学”与“游”的有机融合载体,游中有学成为一种新兴教育,梧州市博物馆设计出有一定深度且具有实操性的研学课程,由点成线的教学体验能让孩子们用更趣味、更直观的方式了解梧州悠久的历史文化。主题性的研学活动能让孩子们用更趣味、更直观的方式感知梧州悠久的历史文化。通过专业讲解、主题性的历史文化课程、感受艺术与历史的“碰撞”。“我行我塑,乐玩陶艺”“文物知识小护手”体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又使孩子们能更直观的触碰历史,领略家乡灿烂文化的魅力。

三、场馆利用的多元和包容

博物馆不仅仅是展示文物的场所,多元化的场所利用可以更丰富地进行有机的融合。提升场馆的自我建设、宣教品牌的知名度、加强与企业、学校的合作,拓展探索出多元化发展路径。

(一)深化馆校共建长效机制。着力建立与深化馆校合作长效机制,部署学校、博物馆共同构建常态化的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工作机制。梧州市博物馆与教育部门、大、中、小学校建立馆校共建关系,使得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确保最大限度发挥好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

(二)馆校共建文化延伸。

1.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搭建“红领巾馆校共建教育基地”,让广大青少年在博物馆实践活动中增强社会责任心,弘扬民族精神。

2.“梧州学院教学科研学习基地”,开展馆校合作模式,引进高校设计人员。梧州市博物馆作为学生实训基地,将以现有科研力量与馆藏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训机会;梧州学院宝石与艺术设计学院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推荐优秀学生积极围绕梧州市博物馆的馆藏资源进行文创产品专题研究及设计。这样的馆校合作模式,为梧州市博物馆文创开发提供优秀的设计人才,能够设计出符合博物馆标准的文创产品,从而促进博物馆文化事业的发展。

3.“志愿者讲解员”等平台,一个不断充实、壮大的志愿者队伍能够有效协助博物馆各项事业、活动的开展。2017年梧州市博物馆就对梧州学院进行系统的志愿者招募计划,吸收大量的新鲜血液,通过专业的讲解培训,口才与表达能力强的志愿者能担当部分展厅甚至全部展厅的讲解工作,成为讲解工作中一股中坚力量,馆内大大小小的活动中处处都能看到志愿者们的身影。

(三)拓展博物馆宣传方式。创新的博物馆宣传方式,积极进一步推动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研发。与梧州的龙头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梧州六堡茶”“梧州宝石”都是梧州的龙头企业,做好有梧州历史文化元素的梧州产品,探索一条“跨界”与“融合”之道。使文化创意在多元融合中实现创新,利用好丰富文物和文化资源,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

综上所述,梧州市博物馆努力贯彻着“多元与包容”的建设思路,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有的场馆条件和人力資源,摸索出一条富有梧州本土文化特色,兼具展示与教育功能,内修底蕴,外树形象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构建多元、开放、包容的博物馆体系。博物馆资源中,除展览外,还要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资源背后的故事。通过“展”和“教”的多种形式,提供一个平台、一个渠道,让他们真切的感受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为梧州市文博资源的整合开发和文化根脉的传承发扬打下稳固的基础。

猜你喜欢

博物馆
博物馆
自然博物馆大闯关
博物馆奇妙页
世界博物馆日
航海博物馆
露天博物馆
影像·博物馆
博物馆
博物馆基本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