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决斗主题

2021-09-10王菊

今古文创 2021年21期
关键词:习俗

【摘要】18世纪时,兴起于西欧的“荣誉决斗”传入俄罗斯并成为一种贵族时尚,自此之后,“决斗”成了俄罗斯历史上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进入19世纪,俄国文学揭开了新篇章,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荣誉决斗成了19世纪俄罗斯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情节之一,许多俄罗斯作家都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细致又精彩的描述,塑造了各具特色的决斗者们,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主题。

【关键词】荣誉决斗;习俗;决斗者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4(2021)21-0039-02

一、俄罗斯的决斗习俗

决斗作为贵族阶级捍卫荣誉的手段于15世纪时出现在意大利,随后在其他国家流行起来,此时的决斗带有浓厚的基督教色彩,当神职人员或法官判定某方是否有罪時,通常让双方进行决斗,胜利者被认为是无罪的一方,因为胜利者是被上帝眷顾的,后来决斗在英国、法国等其他国家流行开来。

彼得大帝之前俄罗斯从来没有过正式的决斗,彼得大帝当权以后,为了摆脱贫穷和落后,积极在各个领域推行改革,其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派遣大批贵族学生前往西欧各国学习,这些贵族青年们不仅带回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也带回了西欧国家的思想、文化和包括决斗在内的社会习俗,此后决斗逐渐在俄罗斯贵族中盛行。因为决斗者是来自上流社会的贵族,所以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对待决斗的态度也不相同,1715年彼得一世颁布了俄国第一部禁止决斗的法律,明令禁止贵族军官参与决斗,违者将被处死。但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位时,极大减轻了对决斗者的处罚,尽管法律规定决斗者通常会被处以罚款或流放至西伯利亚,但这些处罚大多数停留在书面上,许多人会被宽恕或者得到较轻的处罚。

二、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决斗者

(一)矛盾的利己主义者——叶甫盖尼·奥涅金

叶甫盖尼·奥涅金和连斯基间的决斗是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转折点,在决斗中奥涅金杀死了连斯基,所以他不得不离开塔吉亚娜,多年以后当他们在圣彼得堡的上流社会中重逢时,他们各自的境遇和他们之间的关系早已与从前大不相同。普希金通过描写这场决斗的前因后果,决斗中两个人的行为和心理,向我们展示了19世纪20年代俄罗斯的社会生活,塑造了俄罗斯文学中经典的多余人形象——叶甫盖尼·奥涅金。

之所以说奥涅金是一个利己主义者,是因为他为了报复连斯基,使连斯基产生自己的未婚妻爱上了奥涅金的错觉而在舞会上纠缠连斯基的未婚妻奥里加,这导致在气头上的连斯基决定同奥涅金决斗。这一报复动机带有强烈的利己因素,充分展现出了奥涅金这类多余人的性格,他们精力充沛,渴求建功立业,但他们却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改变现状,他们只会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由于当时的社会现状和阶级局限,在19世纪上半叶的俄罗斯,这些人成了社会中的多余人,但归根结底他们矛盾的性格是他们处于如此尴尬的境地的主要原因。但叶甫盖尼·奥涅金并不是一个十足的恶人,他具有复杂的内心世界。当他收到连斯基的决斗邀请时,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但送信者离去之后,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最终他违心地走向了决斗地点。对于自己的行为,他是感到羞愧的,这体现了他的善良之处,但遗憾的是,这种羞愧的意识并没有转化为行动,换言之,尽管他明白自己的行为是不正确的,但他却不敢公然反对社会舆论和各种谣言。在这场决斗中奥涅金虽数次违反决斗规则,最后还是平静地举起枪杀死了连斯基。普希金通过这场决斗塑造的奥涅金虽然对上流社会的一切深恶痛绝,但还是屈从了这样的势力,借助决斗这个情节展现了奥涅金矛盾的性格以及这种性格的悲剧性。

(二)虚无主义者——巴扎罗夫

小说《父与子》的主人公巴扎罗夫是“新人”的代表,《父与子》创作于1860—1861年,此时决斗已经抛弃了最初为了捍卫荣誉的信念。小说《父与子》中的决斗是对传统意义上的决斗的讽刺。首先,巴维尔向巴扎罗夫提出决斗,而巴扎罗夫不是贵族,以前贵族是不会同非贵族知识分子决斗的;第二,这场决斗没有证人,巴维尔根本不想让仆人知道所以自己独自走向了决斗的树林;第三,巴扎罗夫自己丈量距离,巴维尔自己给枪装弹,所有这些都是对决斗规则的破坏;第四,决斗结束后,巴维尔大腿受伤晕倒,而巴扎罗夫并没有救他。

小说《父与子》中的巴维尔是贵族代表,巴扎罗夫则是平民知识分子的典型。小说的创作背景是处于转型时期的俄国,贵族阶级的先进性已经消失,平民知识分子走上政治舞台。巴维尔和巴扎罗夫之间总是爆发一系列关于俄国的社会制度、科学、艺术等方面的争吵,巴扎罗夫总是在辩论中处于上风,在决斗中巴扎罗夫又一次处于上风并击伤了巴维尔。决斗在巴维尔心中是神圣的,因此当谈到决斗时,巴维尔总是一本正经地端坐着,极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决斗的规范,但巴扎罗夫却对这一切不以为然,他对决斗表现出一种漫不经心甚至蔑视的态度。平民知识分子巴扎罗夫与贵族自由主义者巴维尔间的决斗是小说的高潮部分,巴扎罗夫的胜利是必然的,象征着平民知识分子的胜利,也揭示了贵族阶级的必然灭亡。

巴扎罗夫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医学生巴扎罗夫出身于劳动人民家庭,接受过教育,是平民知识分子的典型。屠格涅夫在他身上表现出了民主派知识分子的性格特征,他平易近人,讨厌贵族阶级的游手好闲和守旧思想,巴扎罗夫是自然科学的支持者,他沉迷于科学实验,与贵族阶级的不同之处还在于他对人民持一种平等的态度,所以他能够赢得人民的信任。从另一方面来看,他身上也有那个时代平民知识分子的一些不足,他之所以成为一个虚无主义者,是因为他反对一切,他否定贵族阶级的文化、道德准则、法律甚至沙皇和上帝。除此之外,他否定自然之美,否定诗歌和绘画,对普希金的作品也持怀疑态度,他是否定一切的。

(三)重获新生者——彼埃尔·别祖霍夫

史诗巨作《战争与和平》是列夫·托尔斯泰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小说的主人公之一彼埃尔·别祖霍夫是圣彼得堡最富有的贵族别祖霍夫伯爵的私生子,他真诚善良,性格温和,但他过于木讷,所以在上流社会并不受欢迎,老别祖霍夫伯爵去世后,他继承了大笔遗产,上流社会的人们对他的态度也有很大的改变,人们开始恭维他,奉承他,他逐渐醉心于奢靡的生活,成了上流社会的宠儿。他的妻子为人轻浮,与多洛霍夫暧昧不清,彼埃尔忍无可忍,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他决定同多洛霍夫决斗。托尔斯泰对这场决斗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决斗前彼埃尔的内心是矛盾不安的,然而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在決斗中从来没有开过枪的彼埃尔一枪就射中了多洛霍夫,击伤了多洛霍夫以后,善良的彼埃尔慌张起来,他走近多洛霍夫想查看他的伤势,在多洛霍夫执意还击时,彼埃尔站在他面前没有闪躲,所幸受伤的多洛霍夫没有击中彼埃尔,彼埃尔赢得了决斗。

彼埃尔和多洛霍夫间的决斗是彼埃尔世界观重塑过程中的第一次也是最重要的转折点。这场决斗不仅维护了彼埃尔的荣誉,更触动了他的心灵,决斗之后他下定决心要与过去的生活决裂,他开始了在圣彼得堡的独居生活。这个决定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改变了彼埃尔的一生,在圣彼得堡时,一个共济会的成员与彼埃尔进行了对话,他的话使彼埃尔认识到自己在过去的生活中犯下了许多错误,他决定加入共济会开始新的生活,他在自己的庄园内实行改革,解放农奴,他原谅了自己的妻子和多洛霍夫。可以说彼埃尔思想上的改变是全面的,正是这次决斗使彼埃尔告别过去的生活,找到了生命的意义所在。

三、决斗对俄罗斯文学的影响

在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中,决斗成了最常见的情节之一,许多作家在其作品中都对这一情节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可以说决斗主题极大地丰富了俄罗斯文学。从19世纪到20世纪,俄国作家的笔下经常有决斗发生,同样的情节,不同的作家借助它表现出了不同的思想。在这些文学作品中,每一位决斗者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每个人参加决斗的原因也不尽相同,决斗对这些决斗者们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正是借助决斗情节,俄罗斯作家们才塑造出了这些各不相同的人物。此外,在小说中决斗的情节是非常引人入胜的,因此决斗通常是文学作品中故事的转折点或高潮点。俄罗斯的许多作家既是决斗的描述者,也是决斗的参加者,作家的个人经历或多或少都在他们的作品中有所体现,我们可以借此了解作家的性格。

众所周知,19世纪上半叶两位俄罗斯最伟大的诗人、作家普希金和莱蒙托夫都死于决斗,这是决斗对俄罗斯文学界最直接的影响。不少俄国作家都参加过决斗,如: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等都同决斗有过一段瓜葛。回顾这些作家们的决斗往事,不禁让人为这一习俗最终毁掉俄国两大文学奇才而感到惋惜,这也是决斗对俄罗斯文学界最大的危害。

参考文献:

[1]Гордин А.Я. Дуэли и дуэлянты. Питер, СПБ,1996.

[2]Марченко Н.А. Дуэль в произведениях русских литераторов.// M. Литература в школе.1997.

[3]金亚娜.俄罗斯文学决斗主题的人文精神[J].外语研究,2003,(4):42-45.

[4]吴晗.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决斗主题研究[D]. 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4.

[5]智量.奥涅金和连斯基的决斗—— 《叶甫盖尼·奥涅金》第六章赏析[J].名作欣赏,1982,(5):64-66.

作者简介:

王菊,女,汉族,山东济南人,吉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俄语口译。

猜你喜欢

习俗
觥筹交错:酒觥传入与罚觥习俗
春节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