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契诃夫短篇小说的小人物形象
2021-09-10侯亚丹
侯亚丹
【摘要】小人物是在19世纪俄国文学中随着现实主义而诞生的一种整体形象,经常被用于社会性题材中。许多俄国作家都根据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和视角进行了创作性解读,在众多俄國作家中,契诃夫对小人物的命运更加关注。本文主要从小人物产生原因、形象分类、艺术手法三个方面对契诃夫短篇小说中的小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解读。
【关键词】契诃夫;小人物;形成原因;艺术手法
【中图分类号】I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1-0020-02
一、“小人物”产生原因
(一)历史因素
俄国社会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小官吏要步入上层社会是很艰难的,因此社会地位极其卑微的底层人物为了生存和升迁,在面对位高权重的当权者时不得不仰人鼻息、屈于权势、卑躬屈膝以及逢迎讨好,等级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地进入了人们的精神领域,占据了人们的大脑,于是当时的人们在性格深处形成了顽固的奴性特征。
(二)现实因素
俄国经历过农奴制改革之后仍然有残余势力,由于社会的动荡变革,沙皇反动统治变本加厉,专制制度更加反动腐朽,对于人民群众的压迫也愈加沉重,人民群众为了生存不得不压抑自己、约束自己,他们本身意识不到自己失去了人性的尊严。
(三)宗教因素
沙皇俄国是政教合一的国家,宗教受制于沙皇,依附于俗世政权,因此其成了封建政权统治人民以及奴化人民的工具。正是由于宗教对于政权的依附性,于是形成了俄国人民对于专制主义思想的认同和对权威狂热崇拜的民族性格,而这样的民族性格也是造成了群众内心“奴性”“庸俗”的原因。
(四)契诃夫的人生经历
契诃夫出生于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比较微寒。他“小时候没有童年”,常常帮父亲站柜台,并且在中学时代,通过当家庭教师来维持家庭的生计。而且他的“血管里流着农奴的血”,他的祖父就是一个农奴,其父亲也曾忍气吞声地效力于塔甘罗格市市长科贝林。正是因为有过和“小人物”类似的经历,因此契诃夫对这类人物的物质及精神世界也更加有自己的见解,从而描写出他们内心最隐秘的心理活动。
二、“小人物”形象分类
(一)饱受欺辱的底层平民和小官员
在俄国社会的底层,挣扎着一群饱受欺凌、侮辱,却又保持善良的人们,这些人物中既有下层平民也有下层官吏。他们为了生存活得忍气吞声、没有办法享受任何权利与好处。他们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黑暗与世态炎凉。《牡蛎》《苦恼》《万卡》《风波》《小人物》等这些短篇小说都塑造了一系列饱受欺压的平民和小官员的形象。
《苦恼》写出了老马车夫姚纳心中的痛苦与辛酸,他的儿子上个星期去世了,他为了生计不得不在大雪天拉客以求得温饱,在他赶车的途中以及回大车店后分别向一个军官、三个年轻人、一个年轻的车夫讲述自己儿子的故事,但是却总被中途打断,他们对他或是大声斥责、取笑、谩骂,或是无意理会。他的苦闷憋在心里,于是只能和自己的老马诉说。契诃夫通过姚纳这个底层人物揭露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黑暗以及民众的自私与冷酷,同时从姚纳只能和老马交流这一方面更是突出了俄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充满了讽刺意味。
《万卡》中的小万卡到鞋匠铺里做学徒,他在那里孤弱无助,受尽了欺负。小万卡在鞋匠家担任着很多角色,他有着繁重的工作:白天要帮老板打杂,晚上要帮老板看孩子,有时还要被伙计们欺负叫喊。在这样痛苦的生活中,小万卡只能把回忆和幻想当成生存的希望,那封寄给爷爷的信虽然永远也寄不出去,但是却蕴含着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契诃夫通过塑造小万卡这个小人物,反映了当时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向读者展现了当时社会中制度的黑暗以及人情的冷漠。
(二)奴性十足的小官员
契诃夫对一些小人物的卑躬屈膝以及见风使舵的特性给予了极度地讽刺,同时也通过对一些人日常行为的异常,挖掘出了这些人内心当中深埋的奴性心理。短篇小说《在钉子上》《胖子和瘦子》《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小公务员之死》等都是这一类题材的代表。
《小公务员之死》讲述了一个小公务员因为在看戏时打喷嚏,将唾沫喷到了前面一个长官的秃头上,因此内心十分惶恐,三番五次地向长官道歉,却因为长官不耐烦的态度而十分惊恐,最终被长官的一句谩骂而活活吓死的故事。这反映出了在俄国黑暗的社会中高官的暴虐造成了下层官员的畏惧心理以及奴性心理,更是反映出了官僚制度的等级性对人所造成的迫害。
《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教师别里科夫一直将自己装在套子里,不肯面对新鲜的事物以及生活新的变化,同时他也要求身边的人都进入他所遵守的套子里。就连华连卡姐弟骑自行车他都认为是不成体统和违反规定的。他誓死捍卫沙皇的统治,是沙皇专制统治下不可救药的奴才角色和畸形儿。这一人物的刻画显示出了在沙皇统治下,底层群众深受禁锢,固守陈规的现状,以及内心当中深埋的奴性特质。
(三)庸俗的小市民形象
契诃夫在揭露庸俗小市民形象的过程中,既刻画了一直过着庸俗无聊的生活并且对这样的生活颇为满意的小人物,也刻画了决心与庸俗的生活决裂并且寻找美好新生活的小人物。如《醋栗》《文学教师》《姚尼奇》《嫁妆》等就是这种类型的代表作品。
《醋栗》中尼古拉·伊万内奇从一个卑微的小文官变成了一个终日无事可干的地主,他生活的唯一趣味就是种醋栗和吃醋栗。虽然他对自己现在的生活感到满意,但他却在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安逸生活的途中,从一个善良的人变成一个吝啬的守财奴,一只躲藏在安乐窝中的猪和一个在税务局中害怕说出自己的意见,却敢在百姓面前发表真理的“贵族”。他真正成了一个庸俗的人、一个耽于安逸的人、一个丧失了真正生活与自我的人。
在《文学教师》中,主人公尼基丁在婚后认识到自己的庸俗无知,第一次想要摆脱这样碌碌无为的生活。他发出这樣的感叹:“再也没有比庸俗更可怕、更使人屈辱、更使人愁闷的东西了。我得从这儿逃掉,我今天就得逃,要不然我就要发疯了!”尼基丁这一形象开始有了自我的觉醒,他对自己产生怀疑,想要逃离庸俗的生活。
三、塑造“小人物”的艺术手法
(一)取材真实平凡
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大多数都是从日常生活取材,从日常小事中着手来挖掘故事,塑造小人物的形象,从而促进人们关注现实生活。
《变色龙》取材于巡警长官在街头处理狗咬伤人的手指这一事件。《胖子和瘦子》中从两个好友多年未见,在车站彼此寒暄这一寻常的情节开篇。《苦恼》是从老马车夫姚纳向他人诉说自己的痛苦来展开。这些情节都是最常见的一些场景,有时人们都不会多加关注,但是契诃夫从此出发来讽刺社会的黑暗以及小人物的“奴性”心理,让读者在平凡中见奇特。同时契诃夫在塑造人物时,情节都相对简单,没有太大的波折,篇幅都比较短,通过寥寥几语就将人物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二)运用反复的技巧
在文学创作中,重复往往会预示着情节的单调与匮乏,然而有意的重复,于重复中见新奇则会体现出作家独具匠心的艺术魅力。《小公务员之死》中小公务员反复向将军道歉,《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态度的反复转变以及《在钉子上》中低等文官们反复退出房间,这些情节都运用了反复的手法,但它们并不是无意义的重复,而是在重复中将人物的性格层层推进,增强作品的戏剧效果。真正让小公务员反复道歉的不是打喷嚏喷到将军头上的愧疚,而是对将军身份的畏惧;真正让奥楚蔑洛夫五次变脸的不是狗的好坏,而是狗主人的身份;真正让低等文官反复退出家门的不是怕打扰妻子和他人的相处,而是与妻子相处的那人的身份。他们这些行为重复得越多,越能刻画出他们内心的恐慌、害怕与软弱。运用反复这一技巧将沙皇统治对底层群众的压迫表现了出来,将他们谨小慎微、胆小怕事、奴性十足的特点表现了出来。
(三)精炼的语言描写
在《小公务员之死》中,通过精炼的语言对小公务员的形象进行了细致地刻画:当他在去找将军道歉时,“在他身边走来走去一阵子”,这充分表现出了小公务员的恐惧心理;当他亲自去将军家道歉时,他“穿上了新的制服”,以此来表明他的恭敬。在《胖子与瘦子》中,“他把身体缩起来,显得矮了半截”,“脸色突然变白,呆若木鸡”,这些都写出了瘦子本能地对于上官的敬畏与恐惧,以及瘦子对胖子的称呼从“亲爱的”到“大人”的转变等一系列精炼的语言描写,都表明了小人物的奴性心理以及等级制度对人们的迫害。契诃夫用他精炼准确的语言,透过生活的表层不断进行探索,从而将人物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四)叙述冷静客观
契诃夫的小说叙事冷静,客观理性,他摆脱了前人那种“全知全能”的叙述模式,而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诉说。契诃夫主张作家的认知与评判,不应该直接由作家亲自说明,而是要蕴含于生动的形象中,让人物通过自己个性化的行动,揭示自己的特点,从而使读者感受到人物的性格特点,并得出必要的结论。
《万卡》中契诃夫通过小万卡给爷爷写的信向读者展示了小万卡生活的痛苦,并通过写小万卡对以前与爷爷在一起生活的回忆,写出了他对以前生活的向往。虽然小万卡最后没能将没有收信地址的信寄出,但他抱着美好的希望睡熟了,读者与小万卡一起同悲同喜,感受到他想要回家的迫切心情,从而激起读者心中无限的同情与怜悯之情。
参考文献:
[1]薛冰.契诃夫笔下的小人物性格特点分析[J].文学教育(上),2017,(10).
[2]穆静.浅析契科夫短篇小说的特点——以小说《苦恼》为例[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