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和沈从文乡土情怀的比较研究
2021-09-10周雨非孙凤龙
周雨非 孙凤龙
摘 要: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和中国作家沈从文都以乡土为背景创造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古都》和《边城》中,两位作家将各自故乡风景和民俗带到小说故事发展中,使读者体会到他们各自故乡的自然风景和乡土人情之美。他们以各自的美学意识,用彩墨将家乡挥洒成一幅美景名画,在画卷中挥洒自己对家乡和民族的情感。
关键词:川端康成;沈从文;乡土情怀;《古都》;《边城》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08-00-02
一、川端康成笔下的京都
第一,《古都》的创作背景。《古都》连载时,日本正处于被美军侵占的时期。大量美国文化和生活方式被美军传入日本,日本的传统文化正在被外来文化挤压。传统文化的衰落使川端康成十分痛心,如“我想写旧的都城中渐渐失去的东西”。他呼吁人们继承和弘扬日本的古老传统,并将守护和传承日本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任务和目标。他下定决心用自己余下的生命和精力去恢复和拯救逐渐没落的日本传统,便将这部蕴含日本和京都特色的作品创造了出来。
第二,《古都》里京都的自然美。《古都》以京都为背景,描写了大量的京都自然风景。小说描写了京都的春夏秋冬,并且贯穿着主人公千重子和苗子这对孪生姐妹相遇到分离的故事。在樱花盛开中的春日里愁绪满怀,在杉树繁茂的夏日中相遇,在红叶凋落的深秋中相知,在雨雪纷飞的冬日中辞别,川端康成将情景相互交融。一方面,通过景物的渲染,让读者们更加深刻体会故事的情感;另一反面,将故事发展和人物感情与景色融合,让人们感受京都充满灵性的自然美。
第三,《古都》中的民俗美。虽然《古都》描述的是千重子和苗子这对孪生姐妹的故事,并向人们展现了故事人物之间的亲情、爱情,但文中到处都充斥着对京都风俗文化的描绘。按日本民间的迷信说法,弃儿将终身沦为不辛,孪生子也被认为是不祥。文中的千重子和苗子便是孪生子,千重子也一直说自己是弃儿,但是收养她的太吉郎夫妇却给予她无尽的宠爱,一直坚决否认她是弃儿。并且在知道她与苗子相识后,提出了也收养苗子。尽管在日本的民间习俗中孪生子是受人鄙视的,但太吉郎夫妇出于对女儿的爱,逼自己丢掉这种观念。通过对这种民俗文化的描写,更加烘托出太吉郎夫妇的善良和他们对千重子的爱。腰带是日本传统服饰——和服的组成部分,它寄托着小说中的父女之情。《古都》中太吉郎为了送女儿一条腰带,亲手制作腰带图案,之后又特意亲自去晚辈秀男家拜访,请他帮忙织腰带,对于秀男不逊的态度也没有愤怒和放弃。千重子也十分珍爱这条腰带,还有由腰带产生的苗子与秀男的爱情。川端康成通过传统服饰,将父女之爱、男女之情串联起来,使小说充满浓浓的温情,表现了京都纯朴的人情美和民俗美。文中还对京都的古老传统节庆进行了大量描写,如赏樱会、葵节、祇园节、五山篝火……川端康成通过对京都这些民俗进行描写,不仅表达了自己对京都的乡土情结,并以它们为小说发展背景,带读者深度地了解日本的传统民俗美和人情美。
二、沈从文笔下的湘西
第一,《边城》的创作背景。沈从文对湘西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出身于军人世家的他,少年时期在湘西地方部队从军,后来弃戎从文,在北京开始了他的写作之旅。创作《边城》时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作为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发展形式[1]。”他并不是单纯让读者感受一下《边城》中的世外桃源,而是想通过边城中凡夫俗子的生活和喜怒哀乐,将读者带入世间最质朴的环境中。根据当时的社会环境,用一个美好温暖的边城小镇,反映当时社会的糟粕。
第二,《边城》中湘西的自然美。《边城》故事的开头便是对小城“茶桐”自然景观的描绘,如“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三言两语便将“茶桐”小城的大致娓娓道出。清澈的溪流、起伏的大山和朴实的人们,不需深思,便能在眼前勾勒出人杰地灵的湘西景象,让人心怀憧憬。整个故事的发展变化都有景物贯彻和连接着,每每都在故事的发展前对景色进行描绘,如“黄昏时天气十分郁闷,溪面各处飞着红蜻蜓。天上已起了云……看样子到晚上必落大雨。”这是老船夫去世前的描写,通过对边城小镇的自然描写与故事的发展相互联结,人和自然相辅相成,用自然纯朴的景衬托自然纯朴的人,越发体现出湘西浑然天成的自然之美。
第三,《边城》中的风俗美。《边城》中的爱情故事虽有一丝遗憾,但把湘西的民风民俗展现得淋漓尽致。小说中的老船夫一生都在溪边管理渡船,但在面对坐船的人们给钱时,他一直都拒绝了。即使条件不是很好,但老船夫选择踏踏实实地生活。这是老船夫的精神,也是湘西人民的精神,处处洋溢着淳朴之气。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少男少女们也是可爱且纯朴的。少女翠翠单纯、朴实又坚韧,与爷爷相依为命,在爷爷去世后,接过渡船,继续帮助人们渡溪。她像爷爷的继承者,但更像湘西古老精神的继承者。她的爱情故事尚有留白,文中的爱也并不轰轰烈烈,但他们那朦胧纯真且坚定的爱意却像一涌清泉流入人们心中。“我尚不知道我应当得座磨坊,还应当得一只渡船;因为我命里或只许我撑个渡船!”他们的爱没有世俗的物质,爱得自然且真挚。让生于繁华世界的人们心生向往。不论是朴实勤劳的老船夫、天真质朴的翠翠,还是踏实能干的傩送和天宝两兄弟、慷慨的船总顺顺,他们所展现的湘西民风给予了人们心灵的洗涤。《边城》还为人们展示了湘西的传统民俗。让主人公翠翠情窦初开的端午节:有令人的热血沸腾划龙舟、抓鸭子比赛,还有虎耳草、艾蒿、粽子等带有民俗特色的物品。沈从文将这些独具特色的湘西民俗与小说故事融合起来,体现了他的乡土之情,使读者还朴返淳,感受那充满真善美和传统的潺潺流水。
三、喧嚣下的返璞归真
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是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凝聚的精华,是维持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一。川端康成虽然受过西方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但在文学美学思想上还是传承自东方美和日本美的。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我们也能深刻感受到那独特的蕴含东方和日本美学思想“物哀”等的美学理念。川端康成的作品多含有“物哀”的理念,《古都》的诞生便是由于当时社会环境下川端康成内心饱含的“物哀”之情。日本二战失败后,整个社会都弥漫着悲情。京都作为日本人民的精神之都,各个方面都受到了严重打击。看到传统的日本文化被破坏,川端康成的“物哀”之情更甚。《古都》中没有直接描写过战争和战后日本的衰落,但我们却能从小说中感受到人们的哀愁和日本古老传统的流失。主人公千重子,生活条件优越,被父母当成掌上明珠,追求者众多。她被众人宠爱着,却始终因为自己是个弃儿而感到哀伤。这种幽怨的伤感已经深入她的骨髓,成为她身体的一部分,就像当时的日本社会一样,被烙上了那种淡淡的却如影随形的哀伤。太吉朗,小说中的他,始终在守候日本的传统美,他将近偏执地爱着日本的古典风雅,面对带有“洋”文化色彩的东西,他说:“日本不是自昔日的王朝就有无比优雅的色彩吗”。他的家族世代经商,传统工艺逐渐被西方的现代工业代替,他却依旧坚持着,守护着具有京都韵味的传统工业。他像是川端康成的一部分,代替着川端康成去宣发他内心对于日本传统美衰落的痛心和不满,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守护和坚持。川端康成毫无保留地向人们展现了他对京都和日本的热忱,以及对唤醒日本传统文化的执着。他用他那极具日本美学的创作风格,去抵御外来入侵,表达他渴望在喧嚣下返璞归真的愿望。
沈从文的大部分人生都是在北京度过的,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城市中取得了一席之地,但他总是说自己是一个“乡下人”,因为他的内心始终与都市格格不入。他的作品有都市题材,也有乡土题材。但在都市题材中我们看到都是一些被现代工业社会扭曲的人们,反观以乡土为题材的小说,是对自然的讴歌,对人们的赞美,对古老文化的热爱,他始终活在“乡下人”的世界里,远离都市的喧嚣。作为一个浪漫主义作家,《边城》这部小说更像是他的一部“桃花源记”,给予他心灵的慰藉。沈从文用自己那一颗向往美好的心,描绘出被遗忘、被抛弃、充满乡土气息的“边城”。用充满灵气的自然风景、没有被污浊的乡土、淳厚老实的人们,默默抨击着现代文明的黑暗和丑陋。《边城》不仅是他对于古老文明的讴歌,他看到了现代社会中的糟粕,虽然对湘西的描写充满了浪漫和理想化,但其中充满着对民族未来发展的担心和忧虑。他始终对现代文明兴起造成原有美好社会改变这一状况怀着不满和谨慎的态度,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给人们带来思考和警醒,想要国家在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活力中进步,以此為民族未来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四、结语
川端康成和沈从文以各自的美学思想,分别把京都和湘西的风景和民俗展现给读者,带人们体会了独属于他们故乡的文化特色。京都和湘西的美各有千秋,但两位作家通过小说表达出的乡土情怀是一样的,都渴望激起人们守护和追求传统美的心,在这充满糟粕的现代社会、在这充满喧嚣的环境中返璞归真。
参考文献:
[1]任晓兵.沈从文原乡神话的民俗写作与审美表现[J].学术论坛,2010(12):95-98+138.
(责任编辑:张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