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边缘人的精神隐忧
2021-09-10梁明月
梁明月
摘 要:陈仓的《反季生长》是在作者探讨一系列进城小说的主旨的基础上再次探讨的还乡主题。通过塑造一系列以农作物命名的人物,传达出城市边缘人物的精神挣扎,在抒写这些进城边缘人物精神现状的同时,试图用文字来唤醒众生对这些群体的关注,深切地体现出陈仓的悲悯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本文以陈仓的《反季生长》为例剖析异域文化中城乡人的精神隐忧。
关键词:城市边缘人;陈仓;精神隐忧;《反季生长》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08-00-02
一、关于城市边缘人的形象
拓扑心理学的创始人库尔特·勒温在“边缘人”的概念中提出,“边缘人是对两个社会群体都参与不完全,处于群体之间的人[1]。”在社会学中“边缘人”主要指游离于多数群体的少数个体,他们在边缘环境下过着进退两难的生活。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原本的城市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他乡人,给城市和社会注入活力,他们存在并重要着,但是城市对他们是排斥并接纳着。这些城市中的异乡人,他们因为太多不可调和的矛盾而努力挣扎,在城市生活中怀念着故乡的影子,却也无法做到身心完全回归故乡。就像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马尔克斯在他的代表作《百年孤独》中谈到的,如果没有一个亲人埋在这里,这里就不能称之为故乡一样,陈仓独特的人生经历促使上海成为他所谓扎根的一个地方[2]。同时,扎根生活的城市上海和出生地陕西小城对于陈仓来说就是一片写作的阵地。《反季生长》以一段从上海回老家陕西丹凤县的大巴车上的故事,剖析了社会现实和人物情感的隐痛。
(一)努力扎根的城市农民工
陈仓的《反季生长》中塑造的大白菜、棍子山药、大鸭梨等角色就是努力扎根城市的一批农民工形象。他们来上海的目的很简单,纯粹是为了赚钱,但是往往付出与得到无法成正比。他们处在所谓城市的下层,想努力融入城市生活,但是城市却一直排斥着他们,正如棍子山药在与大白菜的聊天中愤怒说出的只有在上海这个地方充当小日本,才能抬头生活,不被别人欺负的那番话一般[3]。他在上海这个城市的夹缝中求生,并努力伪装自己,为的只是让上海人看得起,只想在上海这个城市生存下去,可是这座大都市并没有因为他的这些“努力”而真正接纳他。棍子山药的内心还是明白自己终究还是要回到家乡的,他似乎能在城市的生存中想象到自己回归家乡的情形,所以他和大白菜说他们这类人终究还是要回到家乡的。但是他所谓的回到家乡对于他来讲只是肉体的回归,在城市这么多年,他们已经习惯城市生活的节奏,适应了城市生活的规律,即便是生他的故乡,所有与城市生活对比该有的不适也会伴随他们肉体的回归接踵而来。他们至少眼前的奋斗目标是能够在大城市中扎根生存。
(二)城市中的农门学子
城市异乡人物陈沅,是通过高考的途径脱离了乡村,并且和上海人结婚。看似是扎根城市的生活,但是却因为生活习性、价值观的不同以及身边人作为上海人的优越感,让他们觉得备受屈辱。就像是陈沅和妻子商量在假期一起回陕西老家时,妻子无比失望的状态一样,因为妻子所谓的假期旅游至少应该去日本这样的国家[3]。陈沅内心是想带妻子回家的,但是两人因为对旅游的概念理解不同,加之妻子确实是内心看不起陈沅的陕西老家,所以他内心深刻明白,对于上海人,对于城里人,回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他也不明白回家的概念意味着什么,因为上海本就是家。但是对于出生在大山里的陈沅来说,回家的意义却意味深长,家对于他来讲更是精神的一个归宿。
陈沅第一次吃车厘子时因为并不知道车厘子这种水果的存在,所以说它是樱桃,他的妻子嘲笑说,“我就说你们乡下会有樱桃,怎么会有车厘子呢?”陈沅原以為他与妻子结婚的事实,至少能够让他在上海这个大城市彻底地稳定下来,拥有属于自己的家[3],这也是他来上海的目的,也是在上海的所得。可最终陈沅选择了逃离婚姻,他想去寻找樱桃树下的女孩。小说结尾谈到,当他知道那个女孩拥有自己一片果园的时候,他觉得自己释然了,同时他也觉得有必要回到喜欢吃苹果的年代。可是事实再一次叩问他,樱桃可以反季生长,陈沅能做到反季生长吗?他在参加完侄女的婚礼之后还是要回到上海的,他在上海能找到漂泊的终点吗?陈仓在简单的铺叙中,直面人性的软弱,直面时代的迷茫,对当下许多背井离乡、选择城市生活的人进行了认真的反思,进城人员在扎根之后如何才能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安妥。
二、城市边缘人物的精神挣扎
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在作品《乡土中国》中曾指出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特征[4]。陈仓说,我在城市生活了二十多年,让我用几个词来反映,有冷漠,有浮躁,最想说的是不安,不安是一种常态,正如女大夫所言,像有一枚炸弹。作家路遥作品《人生》中的德顺老汉在劝高加林的时候说,农村人无论什么时候,总是要落叶归根的,因为都是土里生土里长的苗,根都深深扎在土里面。这是那个年代的人对故乡的情感,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进城的人为了生活、医疗、教育等因素努力扎根城市,但是城市却是他们始终融不进去的一堵厚墙。
(一)进与退的抉择
陈仓从城乡对立的角度切入,以粗犷的语言塑造出大白菜、棍子山药等角色。大白菜和棍子山药进城的目的很简单,纯粹是为了赚钱,就像棍子山药说他们在上海赚的那点钱还不够买房子,所以终究还是要回到农村的。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很难遇到棍子山药所说的既爱吃土豆又爱吃汉堡的两边都懂的人,朋友于他们而言可能就像是奢侈品一样不可遇,更难求,所以他说不得忧郁症也会变成疯子[3]。可是他真的能够回归故乡吗?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大白菜所说的“关键是夫妻之间说不到一块去了”。他的老婆死活不相信楼比山高,桥再长也长不过他们家门前的小河,并且他的老婆见到人多就恶心,所以她出不去山村,更不可能到城市中生活,这便是棍子山药在城市生活的一道鸿沟。他说自己在外边混了那么久,不能说有多大出息,起码是见过大世面的,所以乡村生活已经满足不了他对生活的需求,回不去也是必然的。他们已经习惯了大城市的文明和繁华,就不想要再回到农村,可是城市却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他们的容身之处。就像是看过了大海,才会无视河流的渺小。农村的生活就是渺小的河流,已经容不下看过大海的这些进城人员了。面对这些情况,他们的不安更加明显。陈仓在细致深入地刻画大白菜和棍子山药等城市务工人员内心的迷茫和在城乡对立下他们婚姻上出现危机的同时,试图用文字来唤醒中国对这些城市边缘群体的关注,深切地体现出他的悲悯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身与心的分裂
陈沅在上海无法融入的精神困境使他无比羡慕家乡人的生活,虽然处在可能令人羡慕的大上海,他的心灵还是向往故乡的。在商洛老家,陈沅从姐姐口中得知,“樱桃树”承包了村里荒废的庄稼地,成为农村致富的典型,完成自己的人生逆袭,他开始思考自己当年的选择正确与否。所以他觉得如果没有十八年前的那件事,“樱桃树”也应该到城里去了,同时他也觉得如果当年“樱桃树”也像他一样进城的话,可能和他一样逃脱不了这些悲哀与苦恼。而陈沅的堂弟却和他们有着不同的经历[3],因为当年学习成绩差落榜而回家种地,却能靠着收购核桃木耳和山药成为富裕人家,至少不会有成为边缘人的苦恼。他们没有通过高考这条必经之地进入到城市,过上城市人的生活,在十几年前,与陈沅相比,他们都是十足的失败者。但是十几年之后,他们这些遗落在乡村的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如今的生活比进城人员过得更加富裕稳定。陈沅明白自己的随波逐流已经与“樱桃树”的成功之间有巨大鸿沟,自乡人对故乡精神家园的坚守是陈沅这些进城人员体会不到的。相比而言,他们这些进城人员是悲哀的。所以他对自己进行叩问,如果当年的自己同样也失去上学的机会,留在封闭的农村,他是否也能像“樱桃树”一样拥有自己的果园呢[3]。
面对自乡人对故乡家园的成功坚守,异乡人对自己看似成功的人生开始怀疑。所以当堂弟来上海的时候,陈沅妻子以上海人的优越来俯视关于陈沅的一切,所以她以听不懂乡下人讲话为理由而拒绝与他们一起吃饭,此时的陈沅内心深处再一次叩问自己选择的正确性。现在的陈沅在堂弟面前,唯一有优越感的是自己还是一个文化人,还有一个当作家的梦。但是对于陈沅自身来讲,他本身所取得的文化人的身份也不能改变他的窘迫和尴尬[3]。
三、结语
反季生长的本义就是违背了自然规律来改变一些作物的生长环境,其结果是无法与正常时令的农作物相比较的。“异乡人”就像是反季生长的作物一样,成为名副其实的反季人物,在进入城市完成自我他者化的过程中,导致其主体意识的丧失和身份认同尴尬。他们无法找到一个可以完全接纳他们的文化,甚至连家乡也逐渐不再拥有属于他们生存的文化之地。在现代信息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或许网络的多元化发展能缩短城乡之间的距离,消解一点异乡人的在城市生活中的隐忧。
参考文献:
[1]邹林凤.精神的漂泊者——论毛姆《月亮和六便士》中思特里克兰德的边缘人形象[J].青年文学家,2011(24):81-82.
[2]张晓英.背着故乡去远行——论陈仓的“进城系列”小说[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7,36(5):32-35.
[3]陈仓.反季生长[J].作品,2018(8):4-33.
[4]孙长江.“城市游牧人”:异乡人的宿命?——评《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2):107-108.
(责任编辑:张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