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用好教育叙事

2021-09-10马建萍

新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教材

马建萍

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多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一个个话题,一个个学生生活的情境,引导儿童在与教材“对话”中实现情感、能力、和知识的动态建构。教材的这种设计思路和架构,在留给任课教师丰富的创造空间的同时,也成为横在任课教师面前的一道坎,给课程实施带来的了难度。要落实《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念及课程目标,就需要教师充分解读文本,并结合校情、生情和时代精神,实现对文本的再创。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重要的教育资源。”要求教师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学生的生活资源,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和体验,与课堂教学结合,使课堂走向生活。

用好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体验,比用教科书上的案例进行教学,效果要明显得多。学生的思想认识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基础,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的矛盾、困惑,当学生感到无助,让学生觉得需要帮助,道德与法治教师就要充分运用课堂解决孩子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通过讨论、辨析,让孩子明确什么是正确的选择和做法。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体验引入课堂,就使教材变得更加亲切,学生运用教材节约问的能力就大大增强。教材被活化了。学生开始真正成为学习道德与法治,运用道德与法治的主人,从而使道德与法治课变成“真实”和“高效”。教育叙事具有生动性,它不同于传统的教师在思想品德课中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往往是单一的,很多教师在教学中片面的采用灌输式、填鸭式教学,照本宣科,这样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中引入教育叙事的方法就要求教师把故事讲得活灵活现,所讲述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在课堂教学中展开的过程中,师生通在课堂上通过真实情境的再现,加深了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课堂上,教师学生的课堂体验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在这种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积极把握转变自己的角色,并创造性的引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真实自己已经融入到教学叙事当中,而不是作为一个旁观者,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学生带着已有的经验真实地融入到课堂当中,使课程内容变得鲜活,学生的知识结构也有了提升,对课程知识进行了新的建构。

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引入教育叙事,课堂中的课程内容就不再是课本中的课程内容,教学中不断有生成,这就使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不断地走向创新。

教育叙事具有亲切性,它不同于传统的教师在思想品德课中的教学方法。在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是高高在上的,往往是教师站在讲台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教师直接讲课程内容的知识点甚至直接把答案呈现给学生,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无形中就造成了师生关系的紧张,师生之间缺乏甚至没有情感的对话。而把教育叙事引入到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就能够很好地克服以往教学的这种弊端。因为教育叙事的这种亲切性,不仅表现在教师讲述故事时的亲切,更重要的是教育叙事是来自于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它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教师亲切地讲述着故事,老师们带着孩子们全部的生活感悟及体验经验走进课堂,得到的不仅仅是对课本知识的接受和理解,更重要的是师生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在课堂教学中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育叙事的这种亲切性使得师生之间产生一种良好的互动,教学效果也会越来越好。教育叙事具有启发性,它不同于传统的教师在思想品德课中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师大多采用一刀切、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只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只是靠死记硬背就可以了,学生的学习是非常被动的,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不到培养,更谈不上丰富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道德与法治》课程属于经验课程、活动课程,立足于儿童在活动中获得经验和形成体验。因此,教师应力图通过各种儿童亲身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努力开辟一条通向儿童生活的叙事渠道,使他们在学习与生活的内在联系中获得整体发展。对此,《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也有相关建议:“要更多采取实践式、体验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注重内容的鲜活,注重学生的参与、互动、思辨,创新形式,切实提高法治教育的质量和实效。”同时,探究学习、体验学习更是品德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和有效实施途径。通过有趣、有益、有效地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参与过程中促进生活经验的形成和提升。在体验过程中,学生的切身感受与知识技能的关联非常关键。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建立这种关联,协助学生收集并感悟体验。在这一过程中,基于儿童经验的活动指导和问题引领非常重要。

例如,教师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5课《风儿轻轻吹》时,针对风的认识和发现,引导课堂上的孩子说出各种生活经验:红旗飘、树叶摇、头巾展……此时,如何引导学生获得更深认知。《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所指出的:“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生活化、儿童化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学过生活,參与社会,学会做人,追求美好生活”。这要求我们把握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融合”与“凸显”,探索更为有效的教学策略,引领儿童在生活中学习,在活动中领悟,在思辨中成长,“过有道德的生活”,从而完整地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目标。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中,如何使学生获得深层的认知?体验性叙事活动便是最合适和有效的途径。比如,教师领着学生走进大自然体验风的特性,并为此进行了精心设计。教师向学生提供体验道具和材料:风车、飘带、彩旗等;设计体验方式:分组活动;提出体验要求:新感受、新发现。同时,教师适时进行体验指导:当学生拿着风车跑的时候,老师特意带他迎风和逆风跑,启发学生说说对比后的发现;当学生举起飘带不知所措时,老师耐心指导学生观察有风和无风、风大和风小的状态下飘带的样子,然后想想为什么……引导学生在体验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和探究。通过这种有意义地体验活动,学生在活动中的情意状态,活动后的认知等都获得了相应的发展。有趣、有益地教育叙事体验活动引领着儿童亲历、切己地学习,也只有在这种切身地体验和思考、感悟过程中,儿童才可能真正获得追求美好生活的力量。

比如四年级教材中第一单元的内容“与班级共成长”这个话题。如果我们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是无法打动学生,难以达到教学目标。需要教师要巧妙的应用实际问题,使道德与法治与实际联系变得非常的紧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老师的教学选择的教学内容往往有明显的滞后性,老师一些空洞的说教脱离了学生的年龄实际,学生生活与社会它是有着密切的联系,小学生的道德观念主要来自于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就需要充分的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例,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营造一种浓烈的学习契机,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然后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教材,这样学生就能够有效的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在运用叙事方法的过程中,要时时关注学生的不同表现,引发学生表达不同的观点。我们知道,不同的人由于生活环境、知识基础和思维水平等的差异,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会千差万别。因此,教师在叙事的过程中要多让学生进行学习交往,多开展一些讨论、辩论、合作性的活动,使学生彼此间能进行充分的交流,使学生的思想有机会互相碰撞。现在的时代是需要思想的时代,而学生的思想的财富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才能拥有。教师在叙事的过程中要及时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所得到的信息,包括看到的、听到的、搜集到的等等,与自己独立思考结合起来,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获得得信息加深对对问题的思考,形成自己独到的、富有个性的见解,使之真正拥有一种生生不息,用之不竭的智慧。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教材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教材精读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道德